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第期:感覺到自己在生活,這本身就是快樂

第期:感覺到自己在生活,這本身就是快樂

與周國平共讀一本書

——《亞里士多德》全文

2020

全新的「與周國平共讀一本書」已經啟程

每月一篇章深度閱讀

一場對應主題的哲學講座

一輪直播連線對話

建立一張脈絡清晰的哲學核心地圖

與周國平共讀一本書

新一季開始啦,快來參加吧!

(點鏈接報名或下拉至文末報名)

今天

讓我們開啟本季共讀的第一期內容

《給孩子的哲理》第六章

《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的學生。他曾經擔任亞力山大大帝少年時代的老師,共三年。從49歲開始,他在雅典創立自己的學園,主持十三年,直到受控告逃離雅典,不久後去世。因為他喜歡一邊散步一邊教學,他的學派被稱為逍遙學派。關於他在哲學史上的地位,有兩點比較重要。其一,他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討論了他之前幾乎所有希臘哲學家的思想,並且對自己的老師柏拉圖思想進行了批判。其二,他是第一個用學者的方式從事哲學研究的人,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分門別類的學科體系。

本章的語錄,主要摘自他的兩部倫理學著作,即《尼各馬可倫理學》和《大倫理學》(後者收在《亞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內)。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系統探討幸福和德性問題的哲學家,所摘取的語錄主要圍繞這兩個主題。論幸福的有:幸福是一切行為的目的;幸福是合於德性的活動;哲學思辨是最高幸福;幸福需要身體和外在的善為補充;快樂有品質的不同;運氣的作用取決於素質。論德性的有:好的德性要靠實踐;明智和智慧是兩回事;倫理的德性是中庸。此外,還摘取了論人生和人性的語錄,包括:論友誼;家庭、親情和愛情;自愛者才能愛人;人性現象。我們可以看到,在人生各種問題上,亞里士多德有一種非常健全和通情達理的態度。

《亞里士多德》篇章全文

1

幸福

是一切行為的目的

幸福是我們所尋求的善,因為它是終極的和自足的,我們永遠只是因為它本身而選擇它,它是一切行為的目的。

只有那種永遠因自身而被選擇,而絕不為它物的目的,才是絕對最後的。看起來,只有幸福才有資格稱作絕對最後的,我們永遠只是為了它本身而選取它,而絕不是因為其他別的什麼。

幸福顯然是一種完滿和榮耀的東西。其所以如此,由於它就是始點,是本原。正是為了它,所有的人才做其它事情。

幸福是人最大的和最好的善,因為其本性比人低級的其他生物無一享有幸福的稱號。無論是馬、鳥、魚,還是在本性上不分有某種神聖性的其他名稱的存在物,都無幸福可言。

沒有一個人選擇目的,而是選擇達到目的的手段。我的意思是,例如,無人選擇健康,而是選擇為了健康的散步或靜坐,無人選擇幸福,而是選擇為了幸福的掙錢或投機。

但是關於幸福是由什麼構成的問題,卻是有爭議的。大多數人和哲人們所提出的看法並不一樣。普通人把幸福看作某種明顯可見的東西,例如,快樂、財富、榮譽等等。其中一些人說是這一種東西,另一些人則說是那一種東西。甚至同一個人也經常在不同的時候把不同的東西當作幸福。在生病的時候,他就把健康當作幸福;在貧窮的時候,他就把財富當作幸福。

2

幸福

是合於德性的活動

幸福生活就是合於德性的生活,幸福在於合於德性的現實活動中。

幸福是在完美生活中德性的實現。

幸福是善的靈魂的活動。

幸福應該是符合完滿德性的完滿生命的活動。

一切善都或者是外部的,或者是靈魂中的,其中,靈魂中的善更有價值,因為明智、德性和快樂均在靈魂中,一切人都把它們中的有些甚至全部認作目的。

假定靈魂的效用是造成生命,那麼,它的德性的效用就應該是好的生命。這就是完滿的善,即幸福。

人的善就是合乎德性而生成的、靈魂的現實活動。如若德性有多種,則須合乎那最美好、最完滿的德性。而且在一生中都須合乎德性,正如一隻燕子造不成春天,一個白晝的、一天的和短時間的德性,也不能給人帶來幸福。

必須從一生的最長時間中來判斷一個人的幸福。一生堅持合於德性的現實活動,幸福便是持久而鞏固的。

德性也要按照對靈魂的區分加以規定。我們指出,其中一大類是理智的德性,另一大類是倫理的德性。智慧、理解以及明智都是理智德性,而大度與節制則是倫理德性。

按照柏拉圖的觀點,我們可以把靈魂視為三個部分。明智是理性部分的德性,溫和與勇敢是激情部分的德性,節制和自製是慾望部分的德性,公正、慷慨和大方則是作為整體的靈魂的德性。愚笨是理性部分的惡,暴躁和怯懦是激情部分的惡,無節制和不自製是慾望部分的惡,不公正、吝嗇和小氣則是作為整體的靈魂的惡。

作為德性的本原和嚮導的,與其說是理性,還不如說是激情。因為首先必須有某種朝向美好的非理性的衝動產生出來,事實也的確如此,爾後才有理性的表態和裁決。因此,趨向德性的本原似乎更應是處於善的狀態的激情,而不是理性。

3

哲學思辨是最高幸福

我們聽說的自足性,最主要地應歸於思辨活動。智慧的人和公正的人一樣,在生活上都不能缺少必需品。但在這一切得到充分供應之後,公正的人還需要一個其公正行為的承受者和協同者。節制的人和勇敢的人以及其他的人,每種人也都是這樣。只有智慧的人靠他自己就能夠進行思辨,而且越是這樣他的智慧就越高。只有這種活動才可以說是由於自身被愛。

思辨活動在自身之外別無目的追求,它有著本身固有的快樂,這種快樂還加強了這種活動。如若一個人能終生都這樣生活,這就是人所能得到的完美幸福。這是一種高於人的生活,我們不是作為人,而是作為在我們之中的神過這種生活的。

如若理智對人來說是神性的,那麼合於理智的生活相對於人的生活來說就是神性的生活。不要相信下面的話,什麼作為人就要想人的事情,作為有死的東西就要想有死的事情,而是要竭盡全力去爭取不朽,在生活中去做合於自身中最高貴部分的事情。這一部分的體積雖小,但能量巨大,其尊榮遠超過其餘一切。這也許就是每個人的真正自我,因為它是主要的、最好的部分。

實踐需要很多條件,而所行的事業越是偉大和高尚,所需要的外部條件也就越多。但一個思辨者除了他的思辨之外一無所需。

哲學以其純凈和經久而具有驚人的快樂。

思辨是最大的快樂,是至高無上的。如若我們能一刻享到神所永久享到的至福,那就令人受寵若驚了。如若享得多些,那就是更大的驚奇。

在各門科學中,那為著自身,為知識而求取的科學比那為後果而求取的科學,更加是智慧。

如若人們為了擺脫無知而進行哲學思考,那麼,很顯然他們是為了知而追求知識,並不以某種實用為目的。顯然,我們追求它並不是為了其他效用,正如我們把一個為自己、並不為他人而存在的人稱為自由人一樣,在各種科學中唯有這種科學才是自由的,只有它才僅是為了自身而存在。

4

幸福需要身體

和外在的善為補充

善的事物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稱為外在的善,另兩部分稱為靈魂和身體的善。我們說,靈魂的善是主要的、最髙的善。

幸福是一種完美的現實活動。所以,給幸福還要增加上身體的善,外在的善,機遇的善,以免它的活動因對此的缺乏而受到阻礙。有的人說,只要一個人是善良的,即或貧困以至陷於入災難中,他都是幸福的,這種話,不論有意還是無意,都等於不說。

看起來幸福也要以外在的善為補充。有許多事情需要使用手段,通過朋友、財富以及政治勢力,才做得成功。其中有一些,如果缺少了就會損害人的尊榮,如髙貴的出身,眾多的子孫,英俊的相貌等等。若把一個醜陋、孤苦、出身微賤的人稱作幸福的,那就與我們的幸福觀念絕不相合了。尤其不能把那種子女及親友都極其卑劣的人,或者雖有好的親友卻已經死去了的人稱為幸福的。從以上可知,幸福是需要外在的幸運為其補充的。

很顯然財富不是我們所追求的善,它只是有用的東西,是以它物為目的的。

財富是一些有用的東西,對有用的東西的使用,既可以好,也可以壞。

有中等水平的財富,從事合於德性的活動,就是幸福生活。

幸福存在於閑暇之中,我們是為了閑暇而忙碌,為了和平而戰鬥。

5

快樂有品質的不同

快樂和痛苦貫穿於整個生命之中,對德性和幸福生活發生作用。

快樂的種類不同,來自髙尚的快樂有別於來自卑下的快樂。如若不是一個公正的人,就不能享受公正的快樂,正如不懂音樂就不能享受音樂的快樂一樣。

那些喚起具有健康本性的活動的事物,則是本性上就使人快樂的東西。

不要快樂,或所要快樂少於應得快樂的人很少見,因為這種麻木不仁不合乎人的本性。即使其他動物,也要對食物加以辨別,喜歡這一些,而不喜歡另一些。如若有這樣一種動物,它什麼也不喜歡,對什麼也不加區別,那麼它就決不是人。

每一種活動都有其固有的快樂,它加強了活動。活動的高下決定了快樂的高下。與人的現實活動(例如思維)相聯的快樂是人的快樂。

快樂可使現實活動成為完美的,但它不是作為一種寓於其中的品質,而是像一種天生的伴隨物,它使活動完美正如才華之於青春。

人們有充分理由去追求快樂,因為它把生活變得完美,使它成為每個人都樂於選擇的事情。至於我們到底是由於快樂而選擇生活,還是為了生活去選擇快樂,目前且不去管它。兩者是緊密相聯的,看來誰也不能把它們分開。沒有現實活動,快樂就不得以生成,而唯有快樂,才能使一切現實活動變得完美。

如果某人在做好事時是痛苦的,就不是善者。所以,德性不應伴隨痛苦,而是伴隨快樂。可見,快樂不僅不是障礙,而且還是對行為的刺激。一般而言,如果沒有源出於它的快樂,德性就不可能存在。

吃、喝的快樂源出於不足與過度,或由於不足的補充,或由於過度的減除;因此,它們被認為是生成的。不足與過度是痛苦。所以,凡在快樂生成的地方,也就有痛苦。但在視覺、聽覺和嗅覺方面,並沒有先在的痛苦;因為沒有一個在視覺或嗅覺方面快樂的人先要承受痛苦。在思想方面也一樣,人們可以快樂地沉思什麼,並無先在的痛苦。所以,應有某種不是生成的快樂。

去生活似乎主要地就是去感覺和去思維。生命自身就是善,就是使人快樂的。

感覺到自己在生活,這本身就是快樂。

在快樂中存在著過度,罪惡就在於對過度的追求,而並不是對必然快樂的追求。所有的人,都要以某種方式享受佳肴、美酒和性愛,問題在於是否以應有的方式。

肉體的快樂具有醫療性。

一個極大快樂的短時勝過平常快樂的多日,一年的高尚生活勝於多年的平庸時光,一次高尚偉大的行為勝於多次瑣碎活動。

6

運氣的作用取決於

素質

幸福的人將永遠地,至少比其他人更多地合乎德性而行動,而靜觀。他能以適當的方式來對待機遇。這樣的人能夠平靜地承受厄運,偶然的壞機遇不會使他失去幸福,但重大和多發的壞機遇就不然了。儘管在厄運中,高尚仍放射出光輝,因為人們所以能夠心平氣靜地承受那多發和巨大的壞機遇,並不是由於感覺遲鈍,而是由於他們的寬宏和心胸博大。

一個勇敢的人,在危難中要奮力自衛,或高尚地死亡。但在毀滅性的災難中,這兩者都做不到。

德性和幸運雙全的人應得更大的榮譽。而那些只具有外在的善而缺少德性的人們,不應該把自己估價過高。正確地說他們不是些自重的人。離開了德性這一切都不存在,那些僅持有外在的善的人,會變得傲慢無禮。因為缺少德性的人,很難恰如其分地對待那些僥倖得來的東西。

由於必須加上機遇的善,有些人就把幸福和幸運看作是等同的。但實際並不如此。幸運的過度也會成為障礙,所以稱之為幸運似乎是不公正的。幸運只應該被定義為與幸福相聯繫。

人們為其奮鬥並認為是最大的善的東西,如榮譽、財富、身體好、幸運和權利等,乃是自然的善,但由於某些人的品質,又可能對其有害。因為愚笨的、不公正的、或無節制的人在使用它們時,是不會得到任何益處的,正如一位病人不會從對健康人食物的使用中得到好處,一位體弱者和殘疾人不會從健康者和強壯人的裝束中得到好處一樣。

7

好的德性要靠實踐

那些想學習高尚和公正的人,也就是學習政治事物的人,最好是從自己的習性或品格的良好訓練開始,才可見到成效。始點或最初原理是一種在其充分顯現後,就不再問它為什麼的東西。而有了良好道德習性的人,也就已經具有、或者很容易獲得這種最初原理。

德性和其他技術一樣,是用了才有,而不是有了才用。

品質是現實活動的產物,人必須對自己的品質負責。

對德性僅僅知道是不夠的,還要力求應用或者以某種辦法使我們變得善良。

想用理論來改變在性格上長期形成的習慣,是不可能的,或者是很困難的。

有些人們認為我們是由於本性而成為善良,另一些人則認為是由於習慣,再一些人卻認為是由於教育。本性上的東西,自然而然,顯然非人力所能及,而是由於神的判定而賦予那些實際上是幸運的人。而理論和教育,我想並不是對所有的人都有同樣的效力。要通過習慣來培養學生們的靈魂,然後他們才能有高尚的愛好以及憎惡,正如土地須先開墾後播種一樣。因為那些按照情感過生活的人,是不會同意和聽從理論勸告的。那麼,像這樣一些人,怎樣才能使他們改變呢?一般說來,情感是不能為語言之所動的,而只有靠強制。

如果一個青年人不是在正確的法律下成長的話,很難把他培養成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因為節制和艱苦的生活是不為多數人所喜歡的,特別是對青年人。所以要在法律的約束下進行哺育,在變成習慣之後,就不再痛苦了。

8

明智和智慧是兩回事

智慧關涉的是永恆而神聖的東西,明智關涉的則是對人而言起作用的東西。

智慧是對涉及本性上最為高貴的事物的科學和理智而言的。正因為如此,所以,人們稱阿那克薩哥拉和泰勒斯為有智慧的人,而不稱為明智的人。人們看到,他們對自身得益之事並無所知,而他們所知道東西都是罕見的、深奧的、困難的、非常人所能及的,但卻沒有實用價值。

智慧是屬於靈魂中的問題。

所謂明智,也就是善於考慮對自身的善以及有益之事,不是對於部份的有益,如對於健康、對於強壯有益,而是對於整個生活有益。

明智是否像有的人主張、有的人疑問的那樣,支配靈魂中的一切呢?不。因為不應把它認作能支配比它更優越的東西,例如,它就不能支配智慧。它的地位或許有如家庭中的管家,因為管家規範一切,且安排一切,但不能因此而說他支配一切,相反,他是為主子贏得閑暇,以便主子不為必要的雜務所妨礙,能抽出身來從事某種美好而合適的工作。明智也與此類似,猶如智慧的一個管家,它通過壓抑激情並使其井然有序來為智慧贏得閑暇,使它能進行自己的工作。

明智在於深思熟慮,判斷善惡以及生活中一切應選擇或該避免的東西,很好地運用存在於我們之中的一切善的事物,正確地進行社會交往,洞察良機,機敏地使用言辭和行為,擁有一切有用的經驗。

9

倫理的德性是中庸

過度和不及都屬於惡,中庸才是德性。

過度和不及都想把中間推向另一端,例如怯懦者說勇敢者鹵莽,鹵莽者則說他怯懦。

德性似乎是情感的某種中庸,所以,要想在道德方面獲取好聲譽的人必須在每種情感上保持中庸。因此,做有德行的人是不容易的;因為很難在每一場合中都把握住中庸。

在追求德性的問題上,我們的差錯出在自然的途徑方面。因為差錯既在不及中,又在過度中,而且,我們是由於快樂和痛苦而被移往其中的每一方面的。因為由於快樂,我們犯下惡行,由子痛苦,我們又放棄了善行。

一切道德的善惡都與快樂和痛苦的過度或不及有關。

節制是對快樂的放縱和冷漠之間的中庸。

在財物上的過度是揮霍,不及是吝嗇。慷慨是揮霍與吝嗇之間的中庸。揮霍之人是在不應當的事情上,在不應當的時候,耗費了比應當多得多的錢財。與此相反,吝嗇之人則是在應當的事情上,在應當的時候,沒有花他應當花的那筆錢財。慷慨之人是在應當的事情上,在應當的時候,以應當的數額花銷的人。

那些本來卑鄙、醜惡,卻以為自己價值很大,且認為自己該享榮譽的人,是自大的。那些以為自己的價值比實際適於他們的價值更小的人,則是自卑的。因此,處在他們中間的,是既不以為自己的榮譽價值比實際適於的更小,也不認為比實際價值更大,更不認為有一切榮譽價值的人。這種人就是自尊的。所以顯然,自尊是自大和自卑之間的中庸。

義憤是妒嫉和幸災樂禍之間的中庸。義憤是某種痛苦,它是關於這種情形的:善碰巧屬於了不值得享有善的人;同樣,假如這種人看到某些人交了不該交的厄運,也感到痛苦。與此相反的是妒嫉之人,因為他一概地對別人的好運感到痛苦,無論別人該不該交好運。與此同樣,幸災樂禍之人統統對別人的厄運興高采烈,不管是對該當的人,還是對不該當的人。

莊重是自傲和順從之間的中庸,它是關於交往方面的。自傲者是這樣的人,他不與任何人交往或交談。順從者則是在一切場合,以一切方式,和一切人共處的人。莊重之人是和值得相處的人,即和相同類型的那些人相處。

謙謹是無恥與羞怯之間的中庸,它是關於行為與言語方面的。謙謹之人既不像無恥之人那樣,在一切場合談論一切和去做一切,也不像羞怯之人,在任何場合,對任何人都畏畏縮縮,而是在應當的場合,在應當的時候,談論和去做應當的事情。

文雅是滑稽與呆板之間的中庸,它是關於玩笑方面的。滑稽者是認為在一切問題上都可以開玩笑的人。呆板者則是不想開玩笑,或不想成為被玩笑對象的人,否則,他就會生氣。文雅者處於二者的中間,無論是能高雅地開玩笑的人,還是能接受別人玩笑的人,都是文雅的。

作為怯懦與魯莽中間狀態的就是勇敢。

中庸與極端的相反更甚於極端之間彼此的相反,因為中庸並不生成於兩個極端的彙集,而極端卻經常出現在彼此的彙集中,有時候,同樣的一些人既魯莽而又怯懦,在一些方面揮霍,在另一些方面吝嗇,總之,是在壞的意義上的不一致。

10

論友誼

在外在的善中,朋友是最大的善。

直接的相似物彼此愉悅,人對人最快樂。

有三類友愛,即基於德性的、基於有用的和基於快樂的,這些又再被一分為二;因為一些基於平等,另一些基於優越。雖然兩種情形都是友愛,但只有基於平等的人才彼此是朋友。

既然友愛一詞被區分為三層含義,那麼,也就規定了,一類友愛是由於德性,另一類由於有用,再一類由於快樂。其中有用的那一類友愛無疑是大多數人所奉行的,由於快樂的友愛則是年輕人奉行的,只有基於德性的友誼才是最好的人奉行的。

一個朋友之所以被愛,並非由於他是朋友,而是由於他或者能提供好處,或者能提供快樂。所以,這樣的朋友很容易散夥,難於長久維持。

抱怨和責備僅僅或主要基於利用的友誼中才存在,這是難免的。基於德性的朋友,都希望對方好(因為這是德性和友誼的標誌),在互相欽佩的人之間,就不會有抱怨和爭吵。

當基於利益一致時,公民的這種友愛就是法律型的;當彼此信任對方的償付時,就是想成為道德型的。因此,在這種友愛中,最常出現相互指責的情形,其原因是,它是反乎本性的;因為基於有用的友愛和基於德性的友愛不同,但這些人卻企圖把二者攪在一起,他們結合的目的是為了有用,但卻要表現出是道德型的,像善良人的友愛那樣,因此,裝得彼此信任,造成不單是法律型的印象。

善良的人之間的友誼是最高貴的。

當我們自足時,比有所需求時能更好地做出判斷,誰是值得交往的朋友。

喜愛似乎是一種情感,而友誼似乎是一種品質。

按照友誼一詞的完整意義,一個人不能有許多朋友。正如愛情那樣,因為愛情是一種過度,自然須一人獨佔。

不要沒有朋友,也不要有過多朋友。

有許多朋友的人沒有朋友。

善意看來是友好的,但並不是友情。因為對不相識的和無所知的人都可以有善意,友情則不能這樣。但善意似乎是友誼的起點,如果沒有善意,友誼就不能生成。

只有不是快速和輕易產生的東西才會造成判斷的正確。如無信賴,也就不會有穩固的友愛,但若無時間,也就沒有信賴,因為它必定靠時間來檢驗。

未經過時間檢驗的人還不是真正的朋友,而只是想成為朋友。作為友愛的這種狀態最容易被忽略;因為當渴望有朋友時,由於彼此都給予一切友愛式的幫助,他們就以為,他們不是想成為朋友,而是實際上的朋友了。

在不幸中,有用的朋友更為必要;在幸運中,高尚的朋友更為必要。在不幸中,尋求朋友出於必需;在幸運中,尋求朋友出於高尚。

當然,交往的結果與開始訂約時的期望不相符合,人們就要抱怨了。理由在於,所有的人,或者大多數人,所期望的是髙尚,所選取的卻是利益。施恩不望報是高尚的,但收到回報卻是有利的。

在幸福中應該熱情地去邀請朋友,因為做好事是高尚的,而在不幸中應儘可能不去麻煩他們,要儘可能地不讓人分擔自己的厄運。最好是在使朋友費力最小、而對自己效益最大的事情上,去請朋友幫忙。

分離的時間太長了,友誼也就慢慢淡忘了。所以,詩人說:「久別故人疏。」

對朋友應該比對陌生人更為親切些,我們應當記得在一起的那些過去的時光;即便是由於過度的惡感而分手,對他們也應該因過去的友誼而關心。

11

家庭、親情和愛情

丈夫和妻子間的愛似乎是自然所予的,與需要政治相比,人自然更需要配偶。因為家庭先於城邦並且更加必需,而繁殖後代為各種動物所共有。

愛是某種活動,除了愛的活動外,沒有其他目的,相反,它就是目的。在某種意義上,父親總是更主動地活動,因為兒子是他的某種創造物。我們看到,這種情形在其他方面也如此;因為一切人對自己的創造物都有某種親緣感。所以,父親對兒子有如對自己的創造物一樣,有某種親緣感,這種情感被追憶和期盼引導。因此,父親愛兒子甚於兒子愛父親。

生育者把後代當作自身來愛,孩子是出於自身,而與自身相分離的自身。孩子愛雙親,則把他們當作自身的來源。

愛就是愉悅,但被愛則不是;因為被愛不是被愛者的活動,愛則是愛者的活動,而且,愛只存在於有生物中,被愛還存在於非生物中;因為非生物也被愛。

視覺上的快樂是戀愛的起點,沒有形象上的誘惑就不會有戀愛。不過,有時候有了形象上的快樂,也不見得會戀愛。而只有不在一處的時候就痛苦,總是見面的時候才快樂,這才是戀愛。

在不是基於直接的相互作用的各種友愛中,會出現許多的彼此指責,而且,不容易看出公正。在情愛方面,就有這種情形發生,因為甲方追求乙方是作為與之共處的快樂人,但乙方追求甲方有時則是為了有用,而且,當情愛停止時,一方變化了,另一方也變化,那時,他們就計算著用什麼償付什麼。

12

自愛者才能愛人

有人把那些多佔錢財、榮譽和肉體快樂的人稱為自愛者。這些東西,也確為許多人所追求,被看作是至髙存在而朝思暮想,因此而你爭我奪。多佔這些東西的人都沉迷於慾望之中,沉迷於靈魂的非理性部分。大多數人是這類人,譴責這樣的自愛者是公正的。然而,如若所嚮往的是做公正的事或者節制之類的德性,想使自己高尚而美好,這種人似乎是更大的自愛者,他分配給自己的全都是最美好的東西,他順從自身的主宰,從不違拗。只有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愛者,完全不同於應受譴責的那一類人。

善良的人,應該是一個熱愛自己的人,他做高尚的事情,幫助他人,同時也有利於自己。邪惡的人,就應該不是一個愛自己的人,他跟隨著自己邪惡的感情,既傷害了自己,又傷害了他人。

一切與友誼相關的事物,都是從自身而推廣到他人。一個人是他自己的最好的朋友,人所最愛的還是他自己。

每個人最是他自己的朋友,而且,還把它用作判斷他對其他朋友的友愛的標準。

這種對自己的友愛只存在於好人中。因為只有在這種人中,靈魂的部分才彼此不衝突,處於良好狀態。壞人不可能是自己的朋友,因為他總是和自己鬥爭。

善良人願意與自己做伴,並且以此為樂。過去的回憶使他欣慰,未來的美好希望使他愉悅。思辨問題充溢著他的思想。他比誰都易於感受快樂和憂愁,他無時不在快樂和痛苦,而不是一會兒快樂,一會兒痛苦,因為他從不後悔。

那些邪惡之人總想與人結黨成群,逃避他們自己。因為在與他們自己相處的時候,他們就會回憶起許多壞事,並且想到同樣的未來。如若和別人在一起,他們就會忘記這些。由於並無可愛之處,所以他們也感受不到對自己的愛。

一個惡人,由於沒有可愛之處,對自己並不會友好。既然這種情況是極其悲慘的,我們就應儘力避免邪惡,行為善良。這不但會使我們和自己友好,也能使我們和別人去做朋友。

別人的生活和知識不能取代自己的生活和知識,自己感覺和認知的東西才合乎情理地更值得嚮往。

13

人性現象

有些人由於怯懦和懶惰,不去做那些他們認為對自身是最好的事情。

暴躁有三類,即易怒、尖刻和陰沉。暴躁的表現是不能容忍被輕視和挫傷,隨時準備報復,易於因偶然的行為和言語而動氣發怒。伴隨著暴躁的有:性格易於激動,情緒變化無常,計較細枝末節,在小事上痛心疾首。

小氣的表現是,對於榮譽和不榮譽、幸運和不幸的事情統統不能承受,相反,在榮譽時夸夸其談,遇小財時洋洋得意,一旦碰到哪怕是最小的不榮譽之事,便經受不住,把任何偶遇的不幸視為了不得的大災難,因而在一切方面都哀嘆、煩惱。此外,這樣的人也屬於小氣者之列:他們把一切忽視和輕蔑都說成是強暴和不光彩,甚至把由於不知道或遺忘而生出的輕視也看成如此。伴隨小氣的是褊狹、怨恨、悲觀和自賤。

卑鄙者和邪惡者對每個人都不信任,原因在於,他按自己來度量別人。

如果一個人記得自己曾交過好運,他會比認為自己總是交厄運更苦惱。

野獸雖然令人害怕卻並不邪惡,因為它的最髙貴的部分並不被毀滅,如像在人身上那樣,因為它並不具有。沒有始點和本原的壞事,其為害總是較小的。這個始點和本原就是理智。一個惡人所做的壞事要比一隻野獸多一萬倍。

為什麼我們喜歡和美貌的人在一起?——這是瞎子才會提的問題。

主要資料來源:

《亞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苗力田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1994。

《尼各馬可倫理學》,苗力田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拓展閱讀

《尼各馬可倫理學》

館藏地址:

一樓星光書屋

索書號:

B82/354

《給孩子的哲理》

館藏地址:

一樓星光書屋「與周國平共讀一本書」專架

索書號:

B/141

△《給孩子的哲理》第五章《柏拉圖》、第七章《伊壁鳩魯》

共讀報名方式

(6月15日0點截止報名)

第一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國平 的精彩文章:

如何保持高質量的婚姻?
名人毒舌起來是什麼樣的?不愧是罵架界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