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物 > 【科研速報】奇蹄類前臼齒臼齒化和「烏蘭戈楚衰退」

【科研速報】奇蹄類前臼齒臼齒化和「烏蘭戈楚衰退」

大多數奇蹄類前臼齒在演化的過程中都有逐漸臼齒化的過程,比如現生的奇蹄類(馬、貘,犀)都具有完全臼齒化的前臼齒,以此增加咀磨面積,這對於以口腔咀磨食物為主,後腸發酵的奇蹄類尤為重要;而以前腸發酵的反芻類、駱駝等偶蹄類前臼齒僅有部分臼齒化。而且不同類群的奇蹄類臼齒化的程度和模式也不盡相同,但其對奇蹄類演化和適應的影響卻缺乏相應的研究。

NEW RESEARCH

近日,中科院古脊椎所白濱、張兆群、王元青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英國 Bristol大學 Christine Janis合作,通過對亞洲新生代奇蹄類化石屬一級的統計和臼齒化程度的研究,在全球新生代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認為奇蹄類具有高臼齒化程度,且臼齒化通過次尖產生的類群更容易延續到新近紀,如貘科、犀科,和巨犀科;而具有低臼齒化程度,且臼齒化通過前小尖或後小尖分離而成的類群大部分在新近紀之前就已經滅絕,如戴氏貘科在中始新世末滅絕,兩棲犀科和蹄齒犀科在漸新世末滅絕,雷獸在晚始新世滅絕。所以在始新世和漸新世,奇蹄類前臼齒臼齒化程度的高低和模式是相關類群發展或衰退的重要影響因素。而進入到新近紀,奇蹄類前臼齒已經具有了較高的臼齒化程度,馬和犀類頰齒(包括前臼齒)的演化轉變為齒冠的增高和釉質結構的複雜化,反映出抵抗高纖維食物磨蝕的能力,和對開闊、乾旱環境的適應。

圖. 亞洲新生代奇蹄類多樣性的變化和奇蹄類不同支系前臼齒臼齒化的程度

同時亞洲新生代奇蹄類多樣性的變化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而且奇蹄類多樣性在中始新世晚期(距今約39.9百萬年之前)發生了幅度最大的一次衰減,而不是通常所認為的始新世/漸新世之交(33.9百萬年之前)。受到全球氣溫在「中始新世氣候適宜期」之後逐漸降低的影響,在中始新世末,脊齒貘科滅絕,戴氏貘科從四個屬銳減到一個屬,同時犀超科中屬下降的幅度也超過了一半,這一現象也可能適用於其他哺乳動物類群。由於這一明顯的多樣性衰減發生在中始新世晚期的「烏蘭戈楚期」(亞洲哺乳動物分期),研究者據此提出了「烏蘭戈楚衰退」(Ulan Gochu Decline)。

相關研究近期發表在Wiley開放獲取期刊Ecology and Evolution。

本項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672014),中科院先導戰略專項(XDB26000000)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項目資助。

作者:白濱

供圖:白濱

馬上打開「物種博物館」小程序

開始你的生命探索之旅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古脊椎所 的精彩文章:

【科研速報】南亞發現美洲豹的遠古祖先
熱河生物群的出現時代和持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