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缺血性腸病的診斷

缺血性腸病的診斷

投稿發送至DDP@high-med.com

應聘全職及兼職編輯,發送簡歷至

chenlf@high-med.com

本文介紹腸道血供情況,總結腸道缺血的原因、臨床表現、內鏡特點、病理形態特點以及幾種特異性缺血性腸病,旨在提高對缺血性腸病的認識。

隨著腸鏡技術的快速發展,腸黏膜活檢已成為病理科最常見的病理診斷方法之一。病理醫師往往對腫瘤性活檢組織非常重視,並且能夠通過免疫組化或基因檢測等方法做出正確的病理診斷,而對缺血性腸病沒有加以足夠的重視,內鏡活檢有時誤診為感染性腸炎或腫瘤。本文從腸道供血解剖結構、缺血原因、臨床表現及內鏡特點、病理特點、幾種特異性病變等方面詳細論述,介紹缺血性腸病的診斷。

一、腸道缺血的解剖基礎

小腸在Treitz韌帶之後,由腸系膜上動脈供血,動脈走行在系膜中,靠近腸壁處形成互相交通的動脈弓,動脈弓發出許多直小動脈供應腸管,靜脈與動脈伴行。小腸側支循環豐富,不容易發生缺血。盲腸、升結腸和橫結腸也由腸系膜上動脈供應。降結腸、乙狀結腸和大部分直腸由腸系膜下動脈供應。腸系膜上、下動脈的較大分支也形成連續動脈弓,稱為邊緣動脈,從邊緣動脈發出許多直小動脈供應結腸,靜脈與動脈伴行。邊緣動脈在結腸脾曲細小,因此,結腸脾曲易發生缺血。此外,結腸在腸系膜上、下動脈交匯點以及腸系膜下動脈與髂內動脈交匯點處容易發生缺血,即左半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易發生缺血。而直腸還有另外兩支動脈即直腸中動脈和直腸下動脈供血,血供較豐富,較少發生缺血。

二、腸道缺血病因

腸道缺血病因很多,導致血容量減少或血氧飽和度降低的因素都會引起腸道缺血。

根據腸道缺血時間不同,分為急性腸道缺血和慢性腸道缺血。引起急性腸道缺血的原因主要是大血管供血中斷或血容量急劇下降;慢性腸道缺血一般是多個血管供血障礙,側支循環不能緩解供血。

根據受累血管不同,分為動脈性腸道缺血和靜脈性腸道缺血。動脈性腸道缺血又分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低血流量或低氧飽和度)。梗阻性病因包括腸扭轉、腸套疊、炎性包塊或腫瘤壁外壓迫、腔內血栓形成或栓塞、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動脈瘤、慢性放射損傷、血管炎、澱粉樣變性、感染、藥物。非梗阻性病因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藥物、脫水/低血壓、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海拔。靜脈性腸道缺血病因包括漿膜粘連、腸扭轉、腸套疊、腸系膜靜脈血栓形成、先天性或後天性高凝狀態、血液病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門靜脈高壓、系統性血管炎、特發性腸系膜靜脈肌內膜增生、腸靜脈炎、腸系膜靜脈硬化、副腫瘤綜合征、腹腔內炎症、藥物。

三、腸道缺血臨床表現及內鏡特點

腸道缺血好發於老年人,危險因素包括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病、糖尿病等。

1.臨床表現:急性腸道缺血表現為急性劇烈腹痛,伴噁心、嘔吐。慢性腸道缺血表現為全腹或臍周慢性腹痛,餐後腹痛,有時出現腸梗阻、體質量下降。

2.內鏡表現:病變呈節段性。早期內鏡下顯示病變界限清楚,黏膜蒼白、水腫,散在斑點狀出血。隨著病變加重,黏膜糜爛,出現淺潰瘍,嚴重者黏膜呈灰綠色或黑色,伴假膜形成。慢性缺血可導致潰瘍、腸壁纖維化、腸腔狹窄、黏膜萎縮呈顆粒狀,表現類似於克羅恩病。

四、腸道缺血的病理特點

1.急性腸道缺血:(1)大體標本上,缺血段腸管與未累及腸管分界較清楚,缺血段腸管呈暗紅色(圖1A),污濁無光澤,腸管擴張、變薄。腸腔內可見血性內容物,腸黏膜充血、出血、糜爛伴潰瘍形成,局部可見暗綠色或褐色的假膜。腸壁全層壞死稱為腸壞疽,質脆、易穿孔。(2)組織學上,腸黏膜位於供血最遠端,極為脆弱,缺血損傷由黏膜表面上皮開始。急性腸道缺血最早的改變為表面上皮變性、壞死、脫落,黏膜表面可見中性粒細胞、纖維蛋白滲出,有時可形成一層假膜,類似於假膜性腸炎;隱窩上皮破壞脫落,部分隱窩凋零(即隱窩上皮扁平,隱窩內可見壞死細胞碎片);若隱窩上皮完全壞死脫落,則僅剩隱窩輪廓,被稱為鬼影隱窩(圖1B)。固有層血管擴張、充血及廣泛出血,血管內可見微血栓;間質水腫,纖維蛋白滲出,固有層玻璃樣變。黏膜下層廣泛出血,血管擴張、充血。肌層水腫,顏色變淺,當損傷持續一段時間後細胞核溶解消失,出現典型的凝固性壞死。漿膜層血管擴張、充血,間質水腫,少許中性粒細胞浸潤。

圖1腸道缺血病理圖 1A:急性腸道缺血的缺血段腸管呈暗紅色,與正常腸管分界較清楚;1B(HE × 40):急性腸道缺血,可見上皮壞死脫落,箭頭所示隱窩輪廓;1C(HE × 100):慢性腸道缺血,可見隱窩萎縮,間質纖維化,箭頭所示再生上皮和隱窩

2.慢性腸道缺血:(1)大體上表現為環形潰瘍,腸壁僵硬,腸腔狹窄,切面可見腸壁纖維組織增生。(2)顯微鏡下常見潰瘍或糜爛,同時伴有上皮再生、修復,黏液減少,核染色質過深,核仁增大,核分裂像活躍,有時易誤診為異型增生,但適中的核漿比加上缺血背景有別於異型增生(圖1C)。隱窩萎縮,隱窩出現分支、變形,潘氏細胞化生和幽門腺化生均可出現。比較有提示意義的是固有層纖維化,黏膜內淋巴細胞、漿細胞較少,可見含鐵血黃素沉積。

3.慢性腸道缺血與克羅恩病的鑒別(表1):慢性腸道缺血的黏膜下層、固有肌層及漿膜層纖維組織增生,有時伴神經纖維增生,易誤診為克羅恩病。但慢性腸道缺血多發生在老年人,多合併基礎疾病。發病部位以左半結腸居多,病變局限,潰瘍橫向或不規則,黏膜內淋巴細胞、漿細胞不多,固有層纖維化,無全壁炎等。

表1?慢性腸道缺血與克羅恩病的鑒別

五、幾種特異的缺血性腸病

1.白塞病:病因不明,東方人多見,可累及各級血管,主要累及小血管,動脈、靜脈均可累及。白塞病累及消化道以回盲部為多,典型者為界清、深大、孤立的潰瘍,近似圓形(圖2A),深達肌層甚至穿透肌層,少數病例見多個潰瘍。顯微鏡下,潰瘍導致腸壁4層結構破壞,潰瘍與周圍黏膜無移行(圖2B)。黏膜下層、漿膜層及腸系膜內可見血管炎,伴血管損傷;常見淋巴細胞性血管炎(圖2C),病變部位以小靜脈為主,表現為血管壁內淋巴細胞浸潤,血管壁增厚,血管腔狹窄甚至閉塞。

圖2白塞病病理圖 2A:大體所見界清、深大平底潰瘍;2B(HE × 20):顯微鏡下所見潰瘍與周圍黏膜;2C(HE × 100):箭頭所示淋巴細胞性血管炎

圖3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征病理圖(HE × 100)黏膜糜爛,間質纖維增生,箭頭所示鋸齒狀隱窩

圖4特發性腸系膜靜脈肌內膜增生病理圖(HE × 100)箭頭所示管壁增厚、管腔狹窄的靜脈

圖5特發性腸系膜靜脈硬化病理圖(HE × 100)間質纖維化,血管壁增厚,箭頭所示玻璃樣變性血管

在診斷血管炎時應注意,潰瘍底部血管常有炎症細胞浸潤,並非真正的血管炎。因此,應在潰瘍受累區外尋找血管炎。白塞病的潰瘍較為局限,鄰近潰瘍的黏膜可見到慢性損傷,隱窩結構紊亂,但遠離潰瘍的黏膜正常。

白塞病的好發部位、臨床表現及影像學與克羅恩病有相似之處,兩者的鑒別要點詳見表2。

表2?白塞病與克羅恩病的鑒別

2.黏膜脫垂:包括直腸脫垂、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征、深在性囊性腸炎、炎性泄殖腔息肉及炎性帽狀息肉,這5種病變相互聯繫,組織形態相似,其中最易誤診為腫瘤的是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征,過度增生的上皮易誤診為管狀腺瘤,有時甚至誤診為黏液腺癌。

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征病變多位於直腸前壁或前側壁,大體上不一定表現為孤立潰瘍,有時可見多個潰瘍,還可表現為片狀紅斑、息肉或腫塊樣。顯微鏡下,黏膜糜爛、脫落,表面上皮及隱窩反覆再生、修復,導致絨毛狀外觀和隱窩上皮增生,上皮細胞黏液減少,核染色質深染。間質內血管擴張、充血,間質纖維組織增生,黏膜肌增生、紊亂,平滑肌垂直於黏膜肌向黏膜固有層穿插(圖3)。這些脫垂、缺血的形態學表現,可協助診斷。

3.特發性腸系膜靜脈肌內膜增生:是腸道缺血的罕見原因。好發於老年男性,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便血,易累及乙狀結腸,偶爾累及小腸。內鏡活檢表現為慢性缺血性腸炎改變,同時伴有毛細血管輕度擴張、充血及扭曲,毛細血管動脈化,血管內皮下纖維蛋白沉積,纖維蛋白性血栓形成,血管周圍玻璃樣變性。手術切除標本的黏膜下層、漿膜層及腸系膜內靜脈呈內膜和肌層增生,管壁增厚,管腔狹窄,無炎症細胞浸潤(圖4),一般不累及動脈。病變腸段切除後患者預後良好,很少複發。

4.特發性腸系膜靜脈硬化:也是腸道缺血的罕見原因。多見於中年女性,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腹脹及噁心、嘔吐等不完全腸梗阻癥狀。易累及右半結腸,病變常呈連續性分布,內鏡下黏膜呈灰藍色伴潰瘍形成。影像學顯示腸壁增厚、線狀鈣化及腸系膜靜脈鈣化。顯微鏡下表現為黏膜固有層發生纖維化及玻璃樣變性,靜脈壁增厚同時伴玻璃樣變性(圖5)。推測可能與患者長期服用中藥有關,毒素通過長期的低氧機制損傷靜脈肌層,導致其發生硬化及鈣化。

六、總結

缺血性腸病特別是慢性腸道缺血,臨床表現和病理形態易與炎症性腸病混淆。在診斷炎症性腸病時,需要與缺血性腸病進行鑒別診斷,並仔細觀察病變形態學特點及血管的改變,從而避免誤診。

本文由《中華炎性腸病雜誌》授權轉載!

文獻來源:中華炎性腸病雜誌,2020年4月第4卷第2期

作者:黃艷1薛玲2許晶虹3劉秀麗4周煒洵5

作者單位:

1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病理科;

2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病理科;

3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病理科;

4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免疫及實驗診斷中心病理科;

5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 北京協和醫院病理科。

通信作者:周煒洵

引用本文:黃艷, 薛玲, 許晶虹, 等. ?缺血性腸病的診斷 [J] . 中華炎性腸病雜誌,2020,04 (02): 161-164. DOI: 10.3760/cma.j.cn101480-20200309-0002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鹹菜和大蒜,使兩地居民胃癌死亡率相差十倍
炎症性腸病治療中的10個誤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