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人生下半場,最難是「放過」

人生下半場,最難是「放過」

回復【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

文?| 有書燕穿楊?·?主播?| 阿成

有書君說

相對於「蘇軾」來說,「蘇東坡」這個名字似乎讓人覺得更熟悉。

而蘇軾之所以變成了蘇東坡,是因為烏台詩案。

烏台詩案是蘇軾一生的轉折點,從那以後他才以「東坡」聞名於世。

也就是那時,他的不朽詞作《定風波》橫空出世。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這首詞背後的千古冤案——烏台詩案。

烏台是什麼?

它是御史台的俗稱。

御史台是最高監察機構,是御史等監察官員上班的地方。

因為院內遍植柏樹,成千上萬的烏鴉棲息於上,所以又被稱作「烏台」。

烏台本是負責糾察官員的地方,在宋神宗時期,卻成了蘇軾最難言的痛楚。

何以風波至?

宋神宗熙寧二年,王安石發動了一場以「理財」、「整軍」為主題的社會變革。

變革的初衷是好的,但在施行過程中損害了百姓的利益,所以遭到了蘇軾等人的激烈反對。

王安石自然不高興,便授意御史彈劾蘇軾。

蘇軾於是在熙寧四年申請外調,以遠離改革中心。

此後的8年,蘇軾先後在杭州、密州和徐州任職,政績斐然,頗得民心。

蘇軾

8年後,蘇軾從徐州調任湖州。

這個時候,官員照例要寫篇文章感謝皇上的任命。

然而,蘇軾怎麼也沒想到,這樣一篇官樣文章,竟會引來殺身之禍。

文章中有這麼一句:

「愚不識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察事,或能牧養小民。」

意思是:我挺笨的,不識時務,沒辦法和新人們共事了;我也老了,不明是非了,也就能陪小老百姓過過日子了。

這不過是一般的自謙之語,然而卻扎到了一幫人的痛處。

原來,「新進」恰恰是新黨的代稱,而新黨的領袖是宋神宗。

新黨,指的是支持變革的人。舊黨,指的是反對變革的人。

那時的新黨,除王安石等少數人心懷社稷,其餘的人不過是借著支持變革迅速攫取權力的投機分子。

這些人並不關心變革本身,他們只知道,一旦舊黨上台,自己可能就官位不保了。

於是,他們把矛頭對準了蘇軾。

為什麼要選擇蘇軾呢?

蘇軾一直在外做官,並不在權力中心。

而且蘇軾的官位,比起司馬光、歐陽修等元老重臣可低多了。

然而,蘇軾太能說了,雖然在外做官,但仍然不斷上書提意見。

司馬光都三緘其口的時候,蘇軾仍在呼喊,以至於司馬光感嘆「敢言不如蘇軾」。

還有,蘇軾的影響力太大了。

他的詩文一經發表,便風行全國,甚至連當時的遼國人都能讀到他的作品。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所以新黨便鎖定了蘇軾。

監察御史何正臣指責蘇軾文中那兩句話,是在諷刺朝廷愚蠢不明。

緊接著,他又攻擊蘇軾一向在詩文中發泄對變革的不滿——但凡有個天災人禍,就說是變革導致的。

和何正臣一夥的御史們,也在同一天向蘇軾發動進攻,最後竟然說蘇軾蔑視皇上,大逆不道,非殺不可。

那時,改革已經到了第10個年頭,不見成效,岌岌可危。

所以銳意改革的宋神宗不免有些心急氣惱。

於是,在御史們精心策劃的挑撥之下,宋神宗終於動了怒,下令逮捕蘇軾。

何以風波平?

幸運的是,舊黨並不會眼看著蘇軾受難,而是立即展開營救。

駙馬王詵是蘇軾的密友,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時間,就派人通知了蘇軾的弟弟蘇轍。

蘇轍

蘇轍立即派人星夜趕往湖州,好讓蘇軾提前做好準備。

同時,逮捕蘇軾的一行人,在皇甫遵的帶領下,飛馬奔赴湖州。

蘇轍派出的尋常人馬,哪裡能趕得上專業的監察分隊?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皇甫遵的兒子得了急病,不得不停下來治療。

蘇轍派出的人這才得以搶先到達湖州。

然而蘇軾並沒有想到什麼應對之策,只能交接工作、收拾行李。

勉強忙完時,凶神惡煞般的皇甫遵一行人闖進了州府衙門。

他們像抓小雞一樣,把蘇軾這個風行大江南北的人物,迅速帶走了。

這期間蘇軾的心裡經歷了怎樣的跌宕?

誰也不知道,只知道他幾次自殺,均未成功。

很快,蘇軾被押入烏台大牢。

緊接著,審訊開始了。

審訊的主要內容,是確定蘇軾是否在大量詩文中污衊改革和皇帝。

據蘇軾的獄友出獄後回憶,審訊通宵達旦,侮辱責罵不絕於耳。

數十日之後,蘇軾招供了。

令人費解的是,罪狀幾乎和當初新黨彈劾他的內容一模一樣。

這種情況,一般有兩種可能。

一是舉報人是內線,掌握了嫌疑人準確的犯罪信息;二是刑訊逼供。

我們知道,新黨並沒有在蘇軾身邊安排內線。

所以,蘇軾這樣的供詞,讓人不禁懷疑是否存在逼供的可能。

不過與此同時,對蘇軾的營救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新黨們頂住壓力據理力爭,就連一向慎言的蘇轍也表示,願意辭官不做以換取哥哥的性命。

甚至連太后都說:

「蘇軾是當年先帝選中的宰相之才,如今卻因為寫詩犯了罪,莫不是被仇人陷害了吧?」

宋神宗終於相信蘇軾並非大逆不道之人,於是下令把蘇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就這樣,在入獄130多天後,蘇軾撿回了一條命。

但他沒有想到,烏台詩案竟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

此事之後,蘇軾就成了蘇東坡。

蘇東坡

當然,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期間尚有無數心酸的掙扎。

然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經過精神和肉體的雙重痛苦之後,蘇軾的涅槃開始了。

也無風雨也無晴

初到黃州時,一向恣意瀟洒的蘇軾變得謹小慎微。

因為他是以詩文獲罪的,所以一時之間再也不敢拿筆。

他屢次提到「自得罪,不復做詩文」,甚至見到筆墨紙硯都會心驚。

弟弟蘇轍曾建議他砸硯台燒紙筆,他終歸是捨不得。

然而,那個「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的詩文大家,甘心就此沉默嗎?

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

蘇軾選擇了後者。

只不過,他摒棄了詩文,選擇了詞。

在文學創作中,詞的地位一向不如詩文,被稱為詩餘。

然而,正是因為詞的地位不高,所以統治者不甚在意。

正因為如此,蘇軾將自己的情緒、態度、意志等統統傾瀉於詞中。

由此,不僅成就了蘇軾,也成就了宋詞。

按照規定,蘇軾雖任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住官邸、不得拿俸祿、不得簽公文,等於是一個窮困閑人。

他便開始在城東的一塊坡地自耕自種,自謂蘇東坡。

在黃州五年,蘇東坡作詞100餘首,占他一生詞作的三分之一。

不僅數量可觀,質量更是讓人嘆為觀止。

其中,有「寂寞沙洲冷」的孤寒,有「大江東去浪淘盡」的熱血,有「江海寄餘生」的放達。

但最令人矚目的,是那首《定風波》。

那一天,蘇軾和友人外出歸來,僕人早已拿著雨具先回去了。

不想天降大雨,但很快又晴了。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第一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意在指出面對人生風雨,不要管它,樂樂哈哈呼嘯前行就是了。

這是一種反抗。上天你愛下雨就下雨,但我就不跑,就不用雨具,我哈哈笑,你能怎麼著?

下一句「竹杖芒鞋輕勝馬」,頗有深意。

此句暗指竹杖芒鞋的清貧生活,遠遠勝過輕裘肥馬的富貴生活。

這其實還是在較勁,還沒有真正放下。

但是到了詞的下闋,「料峭春風吹酒醒」,卻顯示蘇東坡開始從反抗和較勁中清醒。

待到「回首向來蕭瑟處」,蘇東坡已經開始深刻反省自己了。

反省之後,他終於給出了答案——也無風雨也無晴。

至此,蘇東坡無喜無悲,物我兩忘,一切都放下了。

唐代高僧神秀曾有偈語: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意思是:外界會給我們帶來煩惱憂愁,所以我們要經常自我調適,以達到心理平衡、心靈純凈。

從修行上講,這已經是上品。

然而,他的師弟慧能卻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意思是:真正成熟的人,根本不會因外界的影響而產生不良情緒和意念,自然也就無需自我調適。

寫《定風波》之前,蘇軾遇到煩惱時,會不斷自我調適,以期心理平衡。

但《定風波》之後,風雨也罷,晴天也罷,他已經淡然,無需調適了。

這便是由「神秀」走向了「慧能」。

從此以後,蘇東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無糧自種,無餚自炊,無友自尋。

他終於把一個落魄文人,活成了一座文化豐碑。

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定風波》。

何苦尋仇覓恨,不如放達洒脫。

歸去也,平生從此淡然過。

記 得 拉 至 文 末 為 有 書 君 點 贊 哦 !

【讀一首詩,知一份情,懂一個人】系列

正在連載中

明天我們要講的是

《滿江紅》岳飛的故事

想知道更多精彩歷史故事

每天記得準時來收聽呦

如果喜歡今天的故事

可以在文末給有書君點個「在看」噢

點擊閱讀原文,免費領取北美名師英語直播課,僅剩最後200個名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 的精彩文章:

「永遠不要娶一個二婚的女人」
這個女人的段位太高了,聽完她和老公的故事,我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