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習慣性遲到、早到,對時間把控精確的人,都有三個目的

習慣性遲到、早到,對時間把控精確的人,都有三個目的

生活中,大部分人身邊應該都有習慣性遲到、早到的朋友,這類人把控時間十分準確。

這類人在大眾眼中,常常會被貼上「沒有時間觀念」的標籤,認為他們沒有責任心。

可是,他們卻可能在其他方面非常優秀,這看起來有些矛盾,應當怎麼樣解釋呢?

習慣性遲到、早到

這類人遲到、早到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就像在日常生活中,習慣被不停反覆一般。

若是這種習慣養成了,便很可能促使人們消費過度。也就是說,他們會認為這是自我性格的延伸。

當今社會,不少人對習慣性遲到、早到感到困擾。

美國ABC新聞進行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10%~25%的美國人,會認為自己有習慣性遲到、早到的情況。

若人們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之中,就會很難發現自己身上的問題,甚至會給自身帶來各種各樣的影響。

對時間的觀察感低與計劃失誤

人們之所以會習慣性遲到、早到,就是因為時間管理不夠得當。

如今,時間計划出現錯誤的重要因素是「估計偏差」,所以才會出現這種現象。

「估計偏差」指的是人們對於時間的計划出現問題。

在心理學中這種現象的產生,是因為較差的時間觀察感,而這樣的偏差也會使人們在時間管理方面出現錯誤認知。

當今社會之中,那些遲到次數較少的人,通常都比較具有責任心和上進心,他們對自己充滿自信和成就感。而那些遲到次數較多的人,往往是比較懶惰、沒有進取心的。

即便是遲到短短几分鐘的時間偏差,也可以體現出人們對於行程規劃和時間管理方面的問題。

在社會心理學中,「計劃謬誤」在1979年被提出,指的是人們對於自己完成某件事的時長和出現風險的後果,象徵性的低估。這種估計偏差屬於較為樂觀的行為,也是源於認知層面的錯誤。

認知層面的錯誤也會對人們的行為模式產生影響,是最難改變的。

人們控制時間的概念,來自於自身或高或低的觀察感,而謬誤則指的是時間計劃的失誤。

然而,那些積極、有進取心的人,通常擁有很強的時間觀察感,可是卻極易出現判斷完成事情所需時長錯誤的情況,從而致使習慣性遲到、早到的現象發生。

時間觀察感的高低是指人們對於生活中的時間與所想像的計劃時間之間出現差異的情況,每個人對於時間的觀察感都是不一樣的,因此,會對規劃產生一些影響。

人格特徵影響行為習慣

心理學家Linda Sapadin認為,那些習慣性遲到、早到,對時間把控精確的人,都有三個目的。

1、追求完美

對於這類人而言,成長過程中的動力源泉便是追求完美。

實際上,追求成就感的本身是不存在錯誤的。可是,完美主義者們並非如此,他們希望可以為自己樹立一個完美的、不現實的、刻板固執的形象,並在腦海中以此構建起理想化思維,讓自己「按部就班」的生活。

他們為自己設定行為準則,以保證自己能夠走向成功。

一般而言,太過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心理狀態並不健康。在完美主義之中,也存在一種神經完美主義,也就是說,這類人不允許自己有絲毫的失誤,一旦出現差錯,便會對自我價值產生質疑,這種想法是具有強制性的,並且是全盤否定自我。

他們難以接受失敗,甚至可以說是恐懼,當他們感受到挫敗感時,很容易喪失自我。

這種特點促使他們在完成一件事之前,會反反覆復的檢查,生怕出現一絲錯漏。只有在萬全準備的情況下,他們才會著手去做。所以,這也導致他們常常出現超出預計時間的情況,從而習慣性的遲到、早到。

2、風險創造

這類人十分喜愛時間的壓迫感,雖然他們不會為了風險而刻意耽誤時間,但是這種壓迫感也會使他們感到爽快。

從心理學的層面來說,人們通過掙扎可以使自己的注意力得到分配。

意思是,當人們在完成一項事物之前感到乏味的時候,只有察覺到自己即將遲到,才可能立即起身行動。不過,他們也很有可能因為一些其他的事物,導致自己的注意力被分散,從而遲到、早到。

3、權威挑戰

一般來說,他們會認為遲到是一種對於權威的挑戰。

這類人通常不喜歡也不願他人對自己指手畫腳,因此,習慣性遲到、早退是他們對固有社會體系的一種反抗和蔑視。

他們也被稱之為「被動攻擊型人格」,他們用被動的手段來表現自己攻擊的強烈慾望。

可是,他們並不會直接體現出自己的負面情緒,而是使用「表裡不一」的手段。

這類人的性格通常比較自戀和偏執,若在人際交往中出現問題,會很難平衡彼此之間的問題和衝突。

遲到其實是行為習慣的產物。

羅恩·埃爾普曼(Ron Helpman)認為,那些總是遲到的人,通常具有理想主義觀念,他們覺得提前抵達是在浪費時間,也會讓他們感到被拋棄和無力。

影響人們行為模式的動機,往往來源於日常生活之中,遲到也只是諸多行為習慣中的一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如果你花錢的時候不心痛,說明你富裕了
什麼樣性格的孩子長大以後會吃大虧?心理學家的結論很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