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倡導校園健康生活新風尚

倡導校園健康生活新風尚

威脅人類健康的諸多因素中,傳染病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傳染病預防也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學校教育的重點。日前,為總結疫情防控工作中形成的且需要長期保持的有效做法,教育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委託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和有關專家提出了學校文明衛生、綠色健康新生活方式倡議,為廣大師生在全面復學複課後,保持疫情防控期間形成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遠離包括傳染病在內的各類疾病,提供了重要指引。

該倡議有多個特點。一是化繁為簡,聚焦生活方式、衛生習慣、營養膳食、文明行為、環境衛生、就醫用藥等主題,保證學生學習和應用的深度與質量。二是以學生為中心,充分體現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思維,圍繞學生維護個人健康最迫切所需的衛生、體育、心理、環保、社交、資源獲取等六大領域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引領學生髮展綜合保健能力。三是聯繫實際,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真實世界相聯繫,保持學習的目的感,以理論知識解決實際需求。該倡導對促進學生形成綜合健康行為指明了教育方向,也為學校、家庭和社會開展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和宣傳提供了依據。

健康生活方式之所以備受推崇,是因為人類良好的生活質量需要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獲得。國外流行病學、社會醫學和臨床醫學調查表明,制約人類健康的因素中,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佔50%—55%。社會發展和生活環境的變化也給兒童青少年帶來一定影響。調查發現,青少年中很多危險行為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都有隨社會經濟發展逐步上升的趨勢。更嚴重的問題在於,許多危害健康的習慣也都是在童年和青春期形成的。而預防有害的行為習慣,比在有害習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之後再嘗試去改變要容易得多。

生活方式不僅可以直接影響生活質量,還可以通過心理因素間接影響生活質量。有學者對上海市大學生的研究發現,生活方式與心理健康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係。生活方式的健康程度提高一個等級,心理問題的癥狀出現的可能性將下降60.4%。青少年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保障較高滿意度的生活質量,也是其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保障因素。

兒童青少年時期是個人行為習慣建立和養成的敏感期,該時期也是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期。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不但有利於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也為其成年後的健康生活奠定了基礎。在快速發展變化的社會和經濟背景下,學生及早獲得任何一套實用的知識、技能,都有可能影響他們的未來創造,幫助他們調整和應對新出現的問題和困境。

引導學生構建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要從逐步架構他們的思想做起,通過學校教育的頂層設計,引導學生逐步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知識結構,形成更綜合、更深入的對人與人、人與環境的思考和實踐。該倡議開了一個好頭,可以預見,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將唱響每一所校園。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健康知識固然是健康教育中的重要環節,掌握越多的健康相關知識,越能有效地提高兒童青少年在生活中做出正確的有關健康生活方式的決策。健康知識也可以很容易傳播開來,但健康的價值觀、自我效能和行為習慣的改變則需要付出更多持久的努力。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0年06月16日第2版

作者:劉芳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行為 的精彩文章:

容易損傷女性健康的三種行為 女性要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