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汪涵問應采兒「如果你兒子偷錢,你會怎麼辦?」潘多拉效應了解下

汪涵問應采兒「如果你兒子偷錢,你會怎麼辦?」潘多拉效應了解下

在一次節目中,汪涵問應采兒:「如果你兒子偷錢,你會怎麼辦?」

當時一起參加節目的薛之謙還幫她出招:「我覺得你可以把它偷回來!讓他感受一下被偷是什麼感覺?」

薛之謙很快被汪涵笑著吐槽:「你兒子躡手躡腳的偷走,你再把它躡手躡腳的偷回來嗎?」

就在大家哄堂大笑的同時,應采兒正色道:「第一次我會跟他講,我知道你做了這個事情,然後跟他講事情的嚴重性後果,再跟他說清楚利害關係,最後我不會讓他差這個錢,我絕對會讓他吃飽了。」

汪涵提的這個問題,其實很沒有必要。這個問題的愚蠢之處就在於,他好像在問一個富翁,你兒子如果去跟乞丐爭搶食物,你會怎麼辦?

關於孩子索要零花錢問題,只要是家境寬裕、父母開明的家庭,都會痛痛快快去滿足,甚至很多家庭在孩子還沒有金錢意識的時候,也會主動給孩子零花錢,教會孩子如何認識錢幣極其功能,讓孩子自己自主選擇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偷錢這件事,往往容易在什麼樣的家庭發生呢?父母很窮,或者父母不窮但是對待子女非常吝嗇,比如小說里的守財奴葛朗台。

為什麼我會這樣斷言,因為心理學上有個經典的「潘多拉效應」,這個心理學效應告訴我們:當一個人在資源充裕的環境長大,他被允許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沒有人刻意去製造稀缺效應,他就不會對某種東西上癮或者著迷。

因為「潘多拉效應」的後果是「不禁不為,越禁越為」。就像《聖經》記載說,人類的祖先夏娃曾經被告誡不要去食用智慧樹上的果實,但是由於受到了好奇心的誘惑,夏娃終究還是偷食了樹上的果實,最終被貶到人間。因此,在心理學上,「潘多拉效應」又叫作「禁果效應」。

在實際生活中,「潘多拉效應」主要表現為一種偏激的、逆反的不良心理,當一件事被告知「不可作為」的時候,往往更加激起了人們「作為」的慾望。

如果孩子想要有自己可以隨意支配的零花錢,他們會大大方方找父母索取,父母滿足了他們的正當需求,他們為什麼要去偷?

即便是在貧窮家庭長大的孩子,如果父母面對自己不能滿足孩子的願望,能給出合理的解釋,並認同孩子的感受,孩子也能理解父母,學會延遲滿足自己。

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才會做出不理智的偷盜行為?就是父母不分青紅皂白批評指責孩子,把孩子的正當需求進行污名化處理,比如孩子想要一個玩具,父母指責孩子貪心、愛慕虛榮、跟別人比吃穿等。這會極大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逼迫孩子做錯事。

應采兒的聰明之處就在於,她明白堵是沒有用的,孩子教育要學會智慧地疏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逆反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知識 超限效應:越說服,越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