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念佛圓通章(三)

念佛圓通章(三)

阿彌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學習鼓勵的時候。看了大家的留言,甚是感動,不由得想和大家有個約定:只要你聽,我就講;只要我講,你就聽。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盡未來際,常隨佛學、常聞法音、常悟佛理、常行精進,積聚無量福智,如佛自在,廣利群生!

藉此學習《念佛圓通章》的機會,這兩天我們略略了解了《楞嚴經》的殊勝。今天,簡單說一下《楞嚴經》從印度傳到我國的因緣。

據說《楞嚴經》為古印度的國寶,印度國王嚴禁將其攜帶出境。隋朝的時候,天台宗的智者大師根據《法華經》經義著述出天台止觀。當時,有一位印度高僧對大師說,天台止觀與《楞嚴經》的文義頗為相似。智者大師求法心切,為了親見《楞嚴經》,特地在所住的天台山華頂上設置了一個拜經台,每天面向西方竭誠禮拜,希望這部經典能早日傳到東土。但遺憾的是,直到圓寂也無緣親見此經。

唐代,印度有一位般剌密諦尊者,華言,極量尊者。他深感此經和東土眾生有緣,千方百計地想把這部經典帶到中國。不過,幾次過邊境的時候,都被發現和阻攔。最後,他採用了常人難以想像的方法,先把經文寫在一種極細的白布上,然後用刀割開自己臂膊的肌肉,把寫好經文的白絹塞進去。之後將創口縫合,等刀口平復後,再行出國。這一次,尊者成功地出關渡海來到廣州。

當時,恰逢唐朝宰相房融在廣州主持政務,房融是佛教居士並且受過菩薩戒,知道尊者的來歷後很是重視。於是,他將般刺密諦尊者奉請到制止寺(現在廣州的光孝寺),並主持翻譯了《楞嚴經》。自此以後,這部經便在我國弘揚開來。

了解了《楞嚴經》的傳譯因緣,我們應當生起感恩心!不但要感恩佛陀的諄諄教誨,也要感恩西域高僧為令佛法東傳華夏所付出的艱辛與不易。真可謂:「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尊者為法忘軀的精神,令後世敬仰不已。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悲心與大行,我們今天才有幸聽聞《楞嚴經·念佛圓通章》,因此實在應生難遭遇想、生慶幸心。《華嚴經·十地品》有幾句描述渴望聽法心情的偈頌,和大家分享:「如渴思冷水,如飢念美食,如病憶良藥,如蜂貪好蜜,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

最後,讓我們以唐朝義凈大師所作偈共勉:

晉宋齊梁唐代間,

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

後者安知前者難。

路遙碧天唯冷結,

沙河遮日力疲殫,

後賢如未諳斯旨,

往往將經容易看。

讓我們一起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十句)萬善同歸西方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願大家開心自在、吉祥如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瑞法師 的精彩文章:

九品蓮華開 第三十三篇
念佛圓通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