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如何理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如何理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鑒於微信推送機制改版

不再以發布時間排序

為免錯過本寺重要通告

寺院開放、法會預告、結緣活動

大家可點擊頂部藍色

「上海玉佛禪寺」字體進入公眾號

並點擊屏幕右上角「...」處

設置「星標」

2500多年前,須菩提請佛陀為那些想要發菩提心或者已經發心的修行者開示降伏煩惱、安住菩提心的法門。

為此佛陀為其開示:「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發菩提心對於修行者而言是如此重要,為此本寺特開設「《金剛經》導讀專欄」,由於曉非居士為大家導讀《金剛經》。

34

往期回顧

我們課程講到這裡,已經學習完了佛陀「二時教法」當中的四重「二諦」。

佛陀「二時教法」當中安立「二諦」的模式,就是在解構我們自以為的真實世界。

因此,講到最後的第四重「二諦」,「世俗諦」是「假有唯名」,「勝義諦」是「離言空性」。

■ ?第四重二諦之勝義諦

也就是在「勝義諦」上佛陀要告訴我們,我們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其實都是以什麼都不存在為它的基本特徵的,把它表述為「空性」。既然是「空性」,那麼「空性」本身依然還是空,這就是第四重「二諦」的「勝義諦」。

■ ?第四重二諦之世俗諦

但是,佛陀此時此刻是在為凡夫說法,聽法的畢竟是凡夫,所以佛陀必須還要有所妥協,因此在「勝義諦」上說「空性」,但是此時此刻在凡夫境界上如夢如幻的名言「有」,在「世俗諦」上還得保留。

但是,名言背後沒有真實所指,不過是如夢如幻,這就是第四重「二諦」的「世俗諦」的「假有唯名」。

■? 總結第四重二諦

那麼這第四重「二諦」,我們可以把它概括為兩句話,就是我們這個佛陀「二時教法」的「四有四無無障礙觀」的那個口訣當中的後兩句:「只有能詮名言,沒有所詮實義;只有離言空性,沒有絲毫法生。」

那學習完了這四重「二諦」,我們可以用這第四重「二諦」的境界,回過頭來,再解讀一下我們已經學習過的《金剛經》的前面的幾段經文。

第三段經文

前面講過,《金剛經》的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經文是非常重要的。那我們先來看第三段經文。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金剛經》第三品

佛陀說,那些大菩薩們面對一切眾生髮個心,就是「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重要的是,當這些大菩薩們「如是滅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他還要覺得「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那麼從這段經文上講,大菩薩們既然發心「度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那麼大菩薩們度沒度眾生?「如是滅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確確實實菩薩度眾生了。

但是大家注意,從這第四重「二諦」的境界來解讀,什麼是菩薩度眾生?那是如夢如幻的名言上的「菩薩」度了如夢如幻的名言上的「眾生」。

而在「勝義諦」上,這「能度」、這「所度」皆是空性,所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呀。那麼在「勝義諦」上,「實無眾生得滅度」,那是不是就可以不度?

不可以。在「世俗諦」上,如夢如幻的名言「菩薩」必須得去度化如夢如幻的名言「眾生」。只有這個切切實實的度化的過程,才能增長著如夢如幻的名言「菩薩」的名言「福德」。

但是在「勝義諦」上,同時必須觀空性,度了還得當沒度,「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第四段經文

那麼,我們看《金剛經》的第四段經文。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金剛經》第四品

《金剛經》這第四段經文,講「無住布施」。其實在這裡,「布施」只是一個舉例,它是用布施代表「六度」,所以《金剛經》的第四段經文是講要「無住」地修「六度」。

也就是在「世俗諦」上,如夢如幻的名言「菩薩」修行「六度」,在「勝義諦」上的「空性」就使得如夢如幻的名言「菩薩」的「六度」是「無住」而修。為什麼「無住」?

因為「空性」,所以「無住」。有一丁點兒不空,都不可能是無住。

所以,「世俗諦」的要求是發菩提心的菩薩,這個如夢如幻的名言「菩薩」必須得行「六度」,而「勝義諦」上,行「六度」的同時觀「空性」,所以「無住」而修「六度」。這就叫「悲智雙運」,叫「福慧雙修」。

那麼這裡邊就要解釋一個問題,因為有的人聽了「空性」以後,他說:「這什麼都空了,那我就可以什麼都不幹了,什麼都不做了嘛!既然都是空,我幹什麼」。

大家注意,目前你只是知道了「空性」,聽說了「空性」,你並未證得「空性」。從聽聞、知道「空性」,到能夠證得「空性」,這個過程是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的,是要經過巨大的「無住」而修「六度」才能實現的。

所以,聽了「空性」就覺得自己可以什麼都不幹了,什麼都不做了,那是為你原本就不想干、不敢做,原本就是很懶惰的心態找個借口而已。所以聽了「空性」,不是什麼都不幹,而恰恰要努力地去干。

即便就我們目前僅僅聽聞「空性」的境界而言,那麼如果你沒有聽聞到「空性」的道理,你不懂得「空性」的道理,那也許我們世間的善法,也就是一切利益眾生的事,你還可以有選擇性地去做。

也就是說,你可能是可做、可不做,做也是有條件地做,因為沒有聽過「空性」的眾生,一定心中有著強烈的「我執」。

那麼現在你終於聽聞到了「空性」,知道了「空性」,因此,它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恰恰相反,那麼世間的一切善法,一切利益眾生的事,這個時候你不僅得做,而且必須得做,反而它是沒有選擇的了,是無條件的了,因為「無我」。

各位,這就是「世俗諦」菩提心。所以聽聞到「空性」,不是什麼都不做了,而是要基於「空性」,而發起「度一切眾生」的「世俗諦」菩提心,基於這個「世俗諦」菩提心,要沒有選擇地、沒有條件地去利益一切眾生!

其實,「世俗諦」菩提心就是基於「空性」而發起的。基於「空性」發起的「世俗諦」菩提心才是真實的菩提心。

所以那些大菩薩們,他發願度一切眾生,而度了眾生還要覺得自己一個沒度;他行布施,還要「無住」而布施,「無住」修六度。

這就是「世俗諦」菩提心與「勝義諦」菩提心的不二,這就是基於「空性」而生起的真實的菩提心。

正是基於「空性」而生起的菩提心,才使得我們度了眾生,「實無眾生得度」,才是「無住」而行布施。因為「空性」,所以「無住」,「無住」修六度。

因此成佛的涅槃就是「無住」涅槃,就是「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這是大乘佛法根本的境界。

第五段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經》第五品

「凡所有相」(的)這個「相」就是凡夫境界,包括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是虛妄,它不過都是名言上的如夢如幻。所以,見相非相,才能見如來。

見相,從第四重「二諦」來分析,就是在從「世俗諦」上名言上的如夢如幻,在此時的凡夫境界上見了,但是「非相」,根本沒有相。在「勝義諦」上是「空性」,見了還得當沒見,因為要觀「能見」、「所見」皆是「空性」。這是對第五段經文的解讀。

(未完待續)

本文由凈名精舍

根據喜馬拉雅FM?於曉非《金剛經》導讀

第42講整理

上海玉佛禪寺開啟2020年讀經活動,日日精進。寺院微信平台每周二、周四推出《金剛經》講義,持續更新!信眾在家誦持《金剛經》,每天一部。有的信眾日常較忙碌,或已有安排其他經文誦讀,也可每周一部。

我們修學佛法就是走在

通往解脫成佛的路上

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

堅持不懈!

上海玉佛禪寺發起

專為發心誦持《金剛經》的同修

建立了打卡群

鼓勵大家日日精進

善始善終堅持聆聽

佛陀的諄諄教誨

修一切善法

共證如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玉佛禪寺 的精彩文章:

善惡到頭終有報,因果何曾饒過誰
何為「凈業三福」?修此對「往生」有何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