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菜根譚》精髓都蘊含在這四個字里,讀懂了能安穩一輩子

《菜根譚》精髓都蘊含在這四個字里,讀懂了能安穩一輩子

《菜根譚》中有言,「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

年少時感慨人生漫漫,中年時嘆息人生不易,年老時追悔人生匆匆。

人生苦短,與其糾結過往,不如抓住當下。

越早明白這四個字,越早悟透人生。

1.「藏」字,藏巧於拙是真慧

看過這麼一個故事:

春秋時,齊國有個叫隰[xí]斯彌的智者,當時大夫田成子當權,有竊國之念。

一日,田成子和隰斯彌登上高台眺望風景,發現三面風景皆好,唯有一面被隰斯彌家樹林遮擋。事後回到家裡,隰斯彌馬上叫來僕人砍樹,砍了幾棵又說不砍了。

家人問其為什麼?

隰斯彌答,「我感覺田成子厭惡咱家的樹林,便想把樹砍掉。但一想,若都砍了,就說明我能知人所不言,那才是大禍啊。」

越是鋒芒畢露者,越容易成為被攻擊的對象。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便是這個道理。

《菜根譚》中有言,「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

意思是,一個人立身處世,不要鋒芒太露,要懂得迂迴婉轉之法,要在紛雜之中能保持清醒,亦要有能屈能伸的本事。

藏,即不顯。不顯則能不惹人猜忌,不惹人猜忌方能避禍。

一個真正有本領的人,不以驕示人,懂得低調收斂,這才是真的智慧。

2、「緩」字,事緩則圓且從容

《菜根譚》中有一句話,「事有急之不白者,寬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

許多事越急越沒有結果。有時候,不如緩一緩,靜一靜,急躁只會增加怨忿的情緒。

清代文學家周容曾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一日傍晚,周容帶書童著急趕路入城,擺渡人勸他們慢慢走或許能趕上,急了反而趕不上。周容不聽,催促書童奮力急行,結果書童摔跤,書籍也散落一地,等他們再收拾好後,城門已經下鎖,他們沒趕上入城。

人在著急的時候,是無法做到從容應對的,無法放平心態,總想著結果,就容易忽略過程。一件事情,著急去辦,可能就會忙中出錯。

遇事時,先緩解焦急的情緒,讓自己平穩心態,再去尋找更好的解決辦法,將事情辦得圓滿。

懂得事緩則圓,急難成效的道理,才能免去許多悔恨,許多遺憾。

3、「讓」字,讓步為高反為進

人常會把「要爭口氣啊」,「要主動去爭取啊」這些掛在嘴邊。

爭的都是什麼?爭輸贏,爭長短,爭對錯。

結果呢?爭得了,還有別的東西,沒爭得,更是平添煩惱。

而《菜根譚》中卻說,「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真正高明的處事原則是懂得適時的讓步,因為讓步給再進步留出了餘地。

「讓」不是怕事,而是謙讓之禮的表現,是為了顧全大局。

「讓」不是認輸,而是免去不必要的口舌之爭,省去許多自尋煩惱。

遇到他人的質疑,與其花時間去解釋、去爭辯,不如先讓一步,任他質疑,留了精力去做出成績來,自然那些質疑便不攻自破。

「讓」不是放棄,而是一種審時度勢的處事方式。

聰明人都懂得退一步之法,讓三分之功的道理。

學會讓步,是心境更開闊的表現,不爭一時得失,而是謀得全局。

4、「靜」字,靜思自省明事理

《菜根譚》中有一句話,「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覺妄窮而真獨露。」 意思是,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與自己對話,方能感受到內心的真情而不是虛妄。

人靜時能獨坐觀心,非因環境之靜,而是內心之靜。內心平靜,方能心靈透徹,心靈透徹了,自然能自省明理。

諸葛亮一生崇尚寧靜,寫給兒子的《誡子書》中也是要求一個「靜」字: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可見,學習需要靜,修養身心需要靜,想要實現遠大的志向也許需要靜。

懂得追求內心平靜的人,才會更明白事理,也更達觀。

人生一世,如行山路,有低有高,連綿起伏,亦不知前路上會遇到什麼。

遇險事,會藏一點,可保一世平安。

遇急事,只緩一步,可免許多遺憾。

遇難事,肯讓三分,可得更多進步。

遇亂事,能靜下心,可以應對得當。

會藏是心智的成熟,知緩是心態的平和,肯讓是心境的開闊,能靜是心靈的透徹。唯有如此,才能在崎嶇的山路,走得穩,走得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隨心,隨緣,隨性
老祖宗留下的3個治病秘方,背下來!很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