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沒有食慾,不一定是脾氣虛,還有可能是脾陰虛!

沒有食慾,不一定是脾氣虛,還有可能是脾陰虛!


翻開張子琳先生1970年到1983年保存完好的3萬餘則病案,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那就是多數內傷雜病患者癥狀描述的第一個詞是「能食」、「食納好」、「食納一般」、「食慾尚好」、「食欲不振」、「食慾差」等等。
這一點形象生動地體現了張老對「脾為後天之本」理論的重視程度。
01
各臟腑都由陰陽兩方面組成,脾臟有陽必有陰。經過反覆驗證,他認為脾陰虛一證在臨床上並非少見。對於這個中醫界有爭議的問題,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靈樞·五邪》曰:「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此論胃陽有餘,脾陰不足之證。
《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曰:「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此論胃強脾弱,煎灼脾陰,津傷不布之證。
事實上開創了和營養血以滋脾陰之先河。
02
從理論上分析,脾陰是人體陰液的一部分,是脾陽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生之本,本於陰陽。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舉凡飲食偏嗜、七情所傷、五臟虛損皆可戕伐脾陰,而成脾陰虛證。
但時下之弊,更多的是誤治之壞病。醫者凡見不思飲食、神疲乏力者往往不辨病之新久,動輒使用辛熱香燥醒脾之品,常使簡單易愈之疾,反成錯雜難已之患。
陰陽之辨,關乎死生,倘有錯判,鮮有不僨事者。
雖然早在一千八百年前仲景就曾告誡說:「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但這種情況在臨床實踐中並不少見,因此,張老特彆強調在對一些慢性病的診斷分析上要力求準確。
他說:「用藥治病,跟走路一樣,如果方向對頭,藥量雖小,病情總有起色;如果方向不對頭,劑量越大越容易壞事。」
03
針對脾陰虛一證,張老創立了「加減異功散」一方。
眾所周知,錢乙的五味異功散(人蔘、茯苓、白朮、陳皮、炙甘草)是補中健脾之專方。
張老以遼沙參易人蔘,以山藥易白朮,以生草易炙草,再加麥冬、石斛、蓮子、扁豆、雞內金等,將其裁化為「加減異功散」,使該方治療作用由補脾氣變為補脾陰,一字之差,效果迥異。
04
病例:我所老大夫趙某,感冒治癒後,多日來身體疲軟,不思飲食,經服五味異功散多劑,效果不顯。
張老詢其口乾舌燥,大便不暢,小便黃赤,視其舌質干紅少津,辨為脾陰虛證,處以加減異功散,2劑而飲食増加,精神好轉。
另有一例舌痛患者,張老診為心經火毒,劫奪脾陰。先後治以清熱解毒、養陰消腫、活血逐瘀諸法,待癥狀控制,火毒已斂,脾陰虧失。
口流淡水之時,遂改用這張專治脾陰不足的加減異功散,堅持治療將近1年,最終使此「不治之症」實現了帶病延年。因此絕不能小看這張平淡無奇的處方。
05
張老從多年實踐經驗中總結出:食慾不佳,甚或不飢不食,口乾,大便乾結不爽,小便短黃等,便是脾陰虛的主症。
而脾陰虛和胃陰虛鑒別的關鍵在於,脾陰虛多見於素體虛弱的慢性病過程中,而胃陰虛多見於素體尚盛,急性熱病傷陰者。
註: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張子琳——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趙尚華,張俊卿編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01.10。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脾陰虛 的精彩文章:

孩子身高只和基因有關?天真,這兩類食物經常吃,基因再好也不高
長短適中、根須細長有營養,上桌就被搶光,估計80%的人沒吃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