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印度挑起邊界衝突轉嫁矛盾?經濟瀕臨崩潰 38萬人染病毒 美幕後煽風點火

印度挑起邊界衝突轉嫁矛盾?經濟瀕臨崩潰 38萬人染病毒 美幕後煽風點火

進入2020年5月之後,印度「突然」啟動了「邊釁自我開」模式,陸續挑起與中巴尼3個鄰邦的邊界衝突,並造成涉事各方人員傷亡。那麼,印度同時與3個鄰邦「鬧彆扭」,究竟暗藏哪些玄機?本文試做一解讀。

縱觀印度獨立73年來的歷史,其不但慣於製造邊界摩擦、衝突,而且爆發的內外因、時間節點也有一定規律可循。簡言之,當印度獲得強大外援或外部策應、軍力快速膨脹、社會矛盾激化需要對外轉嫁的時候,該國就比較「愛找茬」。

以1962年邊界戰爭為例——開戰前3年里,左右逢源的印度從蘇聯、美國、西德、英國搞到超過60億美元(相當於現在1500億美元)的巨額經濟援助,興建了鋼鐵廠、煉油廠、水電站、洗煤廠、耐火材料廠等大批重工企業,滾滾而來的外援極大地助長了尼赫魯政府的冒險言行。

而且,1962年正趕上印度大選,而當時的國大黨高層為提振低迷的選情,從1961年起在北方邊境不斷加大蠶食力度,僅1961年至次年9月在西段鄰國領土上,印軍就建立了43個據點,侵佔鄰國約4000平方公里土地。

可見,對內維護自身統治、對外獲得強大外援,正是梳理、分析多年來印度「喜歡在邊界問題上煽風點火」緣由的2大關鍵切入點。而此番印度同時與3個鄰邦爆發邊界衝突,首要原因還應從該國內部尋找。

先看新冠疫情給印度造成的負面衝擊有多強烈——世衛組織(WHO)數據顯示,截至當地時間2020年6月19日上午,印度確診病例超38萬人,死亡病例超1.2萬人,日均新增確診病例近1.4萬人。換言之,印度仍處於疫情暴發大流行的上升擴散階段。

作為全球疫情追蹤的權威機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指出,印度已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巴西、俄羅斯的世界第4大疫情嚴重的國家。

而且,由於印度病毒檢測水平低、覆蓋面小,許多死者未被納入統計範疇,該國實際病亡人數遠超官方通告。WHO指出,印度每100萬人才擁有7張病床,不到韓國的八分之一。此外,印度口罩奇缺,呼吸機更是供不應求,全國現有的10萬台呼吸機大多屬於只有富人才能消費起的私人醫院/診所。

而印度疫情最嚴峻的10個地區——馬哈拉施特拉邦、泰米爾納德邦、首都新德里、古吉拉特邦、北方邦、拉賈斯坦邦、西孟加拉邦、中央邦、哈里亞納邦、卡納塔克邦,不但確診病例佔到全國8成以上(超31萬人),GDP在印度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二」。

上述地區踩下「急剎車」,對印度國民經濟的負面影響之劇烈不言而喻。據印度最大英文媒體之一《印度斯坦時報》2020年5月5日報道,截至5月初印度失業率已達27.1%,是疫情之前的近4倍。

別看近幾年西方國家把印度吹捧為「冉冉升起的經濟新星」,但事實並非如此。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020年5月29日分析指出,疫情來襲之前,印度經濟增速就一直在放緩。2020年前3個月,該國GDP僅增長3.1%,是自2012年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

美媒認為,前3個月的數據可能還算好的,因為從3月底至今,印度就進入全國封控抗疫階段,各項經濟指標都經歷了「史上最大的跌幅」,估測印度2020年2季度GDP增長率只有1.6%至1.9%。

持類似觀點的還有歐洲著名獨立經濟智庫Lombard Street Research(LSR),其於2020年6月13日語出驚人——因遭受新冠疫情重創,加上蝗災、熱帶風暴、地震等災害影響,隨著GDP增長大幅放緩,印度經濟「正走向崩潰」。

2020年5月底,著名評級機構穆迪對印度經濟前景給出負面評價,將該國評級從Baa2下調至Baa3(中級最低檔),6月18日,另一著名評級機構惠譽國際,也將對印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

這2大評級機構的行動,無疑是告誡全球投資者「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印度經濟恐怕難有起色,對該國投資風險較大」。耐人尋味的是,與糟糕的國內社會經濟狀況「如影隨形」,卻是印度孤注一擲地與3個鄰國挑起邊界衝突。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印度高層顯然是因為「內政不力」,所以才打算通過對外展示強硬姿態,藉助敏感的領土/宗派問題來煽動民族主義和仇外情緒,轉移國內民眾的不滿情緒與注意力,進而為自己撈取執政資本。

如果說以上談的主要是內因,那麼美國總統特朗普2020年2月下旬訪問印度、5月下旬提出「G7變G11」方案,則可視作印度近期獲得的最有力外部策應。

特朗普來訪期間,印美簽署了30億美元軍火大單,後續金額據稱更高達200多億美元。這份長長的武器清單上,包括100多架F-15EX「先進鷹」戰鬥機、數百枚中短距空空導彈、5座雷達系統、6架AH-64E攻擊直升機、24架MH-60R「海鷹」反潛直升機、8架P-8I反潛巡邏機。

雖說是印度自掏腰包「納投名狀」,但明眼人看得清楚,美方在出售先進軍事裝備的問題上對印度「敞大門」「開綠燈」,本身就是一種默許和支持。至於其「默許和支持」印度去做什麼,現在已經有了答案。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1961年11月,尼赫魯訪美,第二年中印便爆發了大規模邊境戰爭。1967年9月初,印度副總理德賽訪美「求援」期間,印軍又在邊界東段發起挑釁和入侵行動,中方第2次奮起自衛還擊。1971年8月9日,印度和蘇聯簽訂《蘇印和平友好合作條約》,宣告正式結盟。得到超級大國撐腰的印度有恃無恐,在條約簽署僅3個月後,就發動了第3次印巴戰爭。

顯然,特朗普的來訪給了印度高層極大的鼓舞,使之感到「有底氣」與鄰國較量一番,2件事僅相隔2個多月,恐非偶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5月初印度製造對華邊界爭端,當月30日特朗普就提出拉印度入伙的「G11」方案,企圖邀請印度、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參加擴大版G7峰會。

美高層選在這個節骨眼上拉攏印度,明擺著意在攛掇後者繼續在印太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從而打造一個對華封堵、遏制的戰略包圍圈。相比韓國、澳大利亞的模稜兩可和俄羅斯的堅決反對,印度倒是心領神會,動作很快,在2020年6月15日又一次故意挑起邊界衝突。

先賢云:治大國如烹小鮮。反觀好大喜功、文過飾非的印度高層,卻視內政外交軍事如兒戲一般,將「輕啟邊釁」當成了鞏固自身統治、解決內部矛盾的一劑「良方妙藥」。殊不知,歷史早已無數次證明,多行不義、為虎作倀不會有好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情突擊手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