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明明內心很愛你,卻表現得很高冷是什麼心理?

心理學:明明內心很愛你,卻表現得很高冷是什麼心理?

不少人都有過暗戀的經歷,小時候,當我們暗戀一個女生,我們不會對她好,不會關心她,恰恰相反,我們要麼不理她,要麼激怒她。

長大後,我們如果喜歡上了某個人,往往會陷入非常矛盾的境地。

一方面,我們迫切地想和他說話,想要了解他的生活,想要分享自己的快樂,可另一方面,我們又遠遠地觀望著他,看著他和其他異性談天說地,自己心裡很不是滋味。

就算微信或者QQ收到了他發來的信息,狂喜之後,卻又不會立馬回復,要先晾他一會兒再回復,以免「秒回」顯得自己很在乎他。

明明很愛你,卻顯得很高冷,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觀察一些嬰兒可以發現,有些嬰兒特別依戀母親,母親短暫地離開都會導致他們大哭大鬧,而有些嬰兒則比較安靜,喜歡自己玩自己的。

安斯沃斯等通過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據嬰兒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應,將嬰兒的依戀類型分為三種。

安全型依戀

這類嬰兒不需要與母親時時刻刻在一起,只是偶爾需要接觸母親,其餘的時間則是一邊玩玩具,一邊時不時地看看母親,觀察他們是否還在附近。

對於這類嬰兒來說,母親在場就意味著安全感,他們沒有後顧之憂,因此才能夠在陌生的環境中愉快地玩耍。

比如在小型遊樂園中,母親站在入口外,隔著一段距離看著孩子在裡面玩耍,而孩子也不害怕,因為他們看到母親就在那裡。

如果母親離開了他們的視野,嬰兒的行為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明顯表現出焦慮和不安,並且希望母親馬上能夠回到自己的身邊。

而當母親回來時,他們會立即撲向母親,焦慮的情緒很快就會平復從而繼續自己的活動,這類嬰兒占絕大部分。

這類嬰兒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充分地社會化。

因此他們長大之後心智比較健全,體現在戀愛中,則會勇敢地、大方地表露自己的感情,而且比較能夠耐挫折。

迴避型依戀

這類嬰兒對於母親在不在場都無所謂,母親離開他們之後,他們並不會激烈地反抗,很少有緊張焦慮的表現,而當母親回來後,他們也不會表示歡迎,而是自己玩自己的。

有時候他們也會歡迎母親的回來,但是時間非常短暫,而且這種情況出現沒有規律性,無法預測。

實際上,這類嬰兒與母親並沒有形成特別密切的情感聯結,所以有人把這類嬰兒稱為無依戀嬰兒,這類嬰兒佔一小部分。

這類嬰兒之所以與母親之間比較疏遠,可能是因為母親經常用兇狠的語氣和暴力的動作阻止嬰兒的哭鬧或者其他行為,母親不能耐心地教導他們。

因此嬰兒受到了懲罰,潛意識裡面的趨利避害本能發揮了作用,因此他們不對母親表現出依戀。

或者是因為母親忙於工作,疏遠、冷落了自己的孩子,導致孩子的需求不能及時得到滿足,因此他們之間的聯繫比較薄弱。

這類嬰兒長大成人之後,往往會遇到很多感情上的挫折,他們會問自己「我是喜歡他嗎?」「這是愛嗎?」「為什麼我不能像別人一樣?」

他們從小缺乏父母的關愛,因此對愛的理解比較匱乏,常常對自己的感情產生疑惑。

反抗型依戀

這類嬰兒在母親離開前就顯得非常警惕,當母親離開時表現得非常苦惱,並且手腳並用、大哭大鬧,就算是短暫的分離,都會引起他們極其強烈的情緒反應。

但是當母親回來時,他們對母親的態度又是矛盾的,既尋求與母親的接觸,但同時又反抗與母親的接觸。當母親親近他,比如擁抱、親吻的時候,他們會不耐煩地推開或是拒絕。

但是要他重新去做之前正在做的遊戲他好像又不情願,不時地朝著母親這裡看,這類依戀類型又被稱為矛盾型依戀,只佔最少數的部分。

文章開頭所說的類型,或許是因為嬰兒時期與母親之間的這種矛盾的依戀關係導致的。

其實,童年時期的很多經歷都會對我們長大後造成影響,這些經歷要麼變成潛意識隱藏在我們腦海深處,要麼轉化為內隱社會認知對我們現在的行為和判斷產生影響。

而我們在嬰兒期對母親的態度遷移到現在,就形成了我們對喜歡的人的態度,因此我們才會對喜歡的人裝高冷。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Cognitive Psycholo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你之所以一直單身,是因為有這四個壞習慣
心理學吸引力法則:你喜歡什麼樣的人,就會吸引什麼樣的人到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