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千古帝王唯一佛,乾隆朝唐卡藝術的繁榮,及故宮典藏清宮唐卡

千古帝王唯一佛,乾隆朝唐卡藝術的繁榮,及故宮典藏清宮唐卡

唐卡,由藏語音譯而來,意思是「平川」「平展」,寓意寬廣無邊,它流光溢彩,是藏傳佛教繪畫藝術的主要形式,是世界民族藝術之林中的一朵奇葩。故宮博物院藏有清代的宮廷唐卡多達2000幅,代表著古代西藏藝術在中原傳播的鼎盛時期,是一筆巨大的藝術、歷史財富。

(故宮唐卡·上樂王佛)

清宮唐卡,種類和來源

唐卡歷史悠久,在7世紀西藏吐蕃王朝時期就出現。經過漫長時間的發展,西藏遼闊的地域之上出現了風格不同的流派,並且受到了漢族繪畫藝術(中國畫)的影響。隨著西藏和中原文化不斷交流,唐卡作品也在不斷流入中原,成為諸多藝術愛好者的收藏品。唐卡是一種宗教延伸下的藝術品,為的是闡述和宣傳教義。

故宮博物院之中的唐卡來源不一,流派不一,每一幅都是精品,堪稱藝術盛宴。

按照唐卡的質地,可分為繪畫唐卡和織綉唐卡兩種。繪畫唐卡是以棉布、絲綢作為畫布,描金畫色,賦色用的大多數是礦物質染料。按照畫面的底色和顏料材料來分,還可以分為彩唐、金唐、朱紅唐和黑唐等。

(故宮唐卡·釋伽牟尼佛)

織綉唐卡更為珍貴,用的是中國傳統的刺繡、緙絲或者織錦工藝。這些唐卡大多是從蘇州的工匠們按照皇家的要求和樣本進行再創作,因為唐卡的特殊性,需要採用顏色鮮艷明亮的絲線,利用各種刺繡方法達到畫面的立體感,兩種藝術的完美結合,彰顯了典雅富貴的皇家氣勢。就題材而言,清宮藏唐卡包含了藏傳佛教眾多神靈,等級分明,這些唐卡大多被懸掛在紫禁城佛堂之中。

(故宮唐卡·上樂王佛壇城)

人物類唐卡的主題大多是德行高尚的上師和佛祖、佛母、菩薩等等,並且按照等級有序排列,其中還有一部分乾隆帝「文殊菩薩」的唐卡畫像。除了人物之外,還有敘事功能的唐卡作品,繪製的是佛經故事、歷史事件和神話傳說等等。

故宮唐卡少部分是來自西藏、甘肅、青海和蒙古等地宗教領袖或者王公大臣進獻的貢品,絕大多數都是由西藏的畫師繪製的,清宮之中並不稱此類畫作為「唐卡」,而是稱為「番畫」或者「藏畫」。宮中的唐卡還有一個來源就是中正殿念經處畫佛喇嘛或者宮廷畫師繪製的,這佔據了宮廷唐卡的大多數。在當時的北京民間,也有藝人專門為宮廷繪製作品的,被稱作「京畫」。

在清宮檔案之中,越早的清宮畫師文字資料越少,專家們能考證到的畫佛像喇嘛大多數是在乾隆三十年之後。除了喇嘛之外,宮廷畫師們也在繪製唐卡的過程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還包括了來自海外的西洋畫師。他們對於唐卡的繪製過程並不是很熟悉,在繪畫之時大多是模仿舊畫,或者配合畫佛像的喇嘛們繪畫一些細部。

(故宮唐卡·四臂觀世音菩薩唐卡)

千古帝王,乾隆帝對佛教的尊崇

唐卡集中出現在乾隆朝時期,因為這個時期藏傳佛教文化在宮廷迅猛發展。乾隆初期,宮廷唐卡的製作並不普遍,宮中的文字材料也很少,藏傳佛教在宮中的傳播還沒有得到完全的普及,宮廷唐卡製作也處於萌芽期。

到了乾隆九年,造辦處已經有了明確的喇嘛畫佛像的記載,只不過這幅畫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唐卡,只是製作造像的圖樣。乾隆九年,造辦處廣木作的記載之中出現了這樣的文字記錄:「如意觀音菩薩一尊掛像一軸……」這幅掛像就是藏傳佛教之中的唐卡了。從此以後,清檔案之中有關唐卡的畫像作品逐漸增多起來。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皇帝崇尚佛教,他們敬重僧人,廣建寺廟,造像刻經……統治者的推崇,對宗教發展有著決定性的作用。這些統治者們,唯有乾隆是最為特殊的,因為從來沒有帝王能夠像他一樣被奉為「文殊菩薩」的化身,並且請進佛堂,接受信眾的朝拜。

乾隆皇帝一生和佛教淵源頗深,對藏傳佛教也有著自己的參悟。乾隆皇帝曾經召請六世班禪進京朝覲,對於達賴喇嘛也給予特殊的優待。在乾隆即位後9年,雍和宮就改成了藏傳佛教寺廟,三世嘉章為首任堪布。乾隆每天都要焚香禮佛,外出巡遊,路過寺廟一定會進廟參拜……

(故宮唐卡·黑色觀世音菩薩唐卡)

因為乾隆皇帝對於佛教的推崇和諸多貢獻,清高宗才會被「佛化」,檔案之中繪畫乾隆的唐卡被稱為「御容佛像」。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何乾隆會和文殊菩薩形成聯繫,其實從元朝開始,中原地區的皇帝就被藏傳佛教看作是文殊菩薩在人世間的轉輪君王,而歷代皇帝之中,真正欣然接受,並且將自己的形象畫成唐卡的也就乾隆一個人。

乾隆皇帝和西藏政治、佛教之間的淵源深厚,清朝中期強大的經濟實力給了他包容各族文化的自信心,乾隆也是經營西藏最為成功的帝王之一。今天,乾隆朝時期的唐卡,不僅僅是清朝宮廷的珍貴藝術品,也是研究乾隆皇帝和藏傳佛教關係的重要歷史資料。

乾隆朝唐卡名畫師和故宮典藏唐卡

乾隆朝四十三年,中正殿畫佛像伊什為乾隆畫御容佛像,乾隆扮文殊菩薩像在畫像正中,四周則是其他尊神。伊什的這幅唐卡是乾隆最喜歡的題材,後來在宮中反覆模仿創作,現在存世的就有7幅。這位畫師是可尋記錄之中為乾隆畫唐卡的最早幾位畫師之一。

歷代畫佛像之中,在清宮檔案里記載最多的就是喇嘛扎巴多爾濟。他剛剛進入皇宮之時是乾隆四十七年,當時他還是一位普通的畫匠喇嘛,不過短短4年的時間,他已經是畫像達喇嘛了。他善於繪製黑唐,風格更加細膩,色彩艷麗但不誇張,他的風格多少受到了當時宮廷文人畫的影響,也迎合了乾隆的審美趣味。

多聞天王

喇嘛畫佛像的水準和宮廷畫師肯定是不能比的,但有意思的是,乾隆對畫佛像喇嘛非常重用,特別是新建佛堂、佛殿之時,乾隆會下旨喇嘛和宮廷畫師們共同協作繪製唐卡,因為畫像水平不一,這些唐卡看起來會有些許欠缺或者不和諧,在藝術上追求極致的乾隆帝一般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在乾隆朝中後期,沒有優秀的畫佛像喇嘛繼承,這段時期的唐卡顯得尤為粗糙,如果是造辦處的畫師做出這樣的作品,一定會被乾隆懲罰,而縱觀乾隆朝的文字記載,乾隆帝從來沒有懲治過任何一個畫佛像喇嘛。說明對於唐卡的創作,乾隆帝有著自己的考量:相對於藝術美學上的追求,宗教上的「正統」才是最重要的。

《清人畫乾隆帝普寧寺佛裝像》,這副唐卡是乾隆時期7幅現存的御容佛裝像唐卡之一,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之中。畫面的主體為乾隆皇帝,端坐於蓮花寶座之上,頭戴班智達帽,身穿黃色袈裟。蓮花池四周是神態各異的15位誦經的僧人,正面則為12位手持貢品的供養人。

乾隆皇帝身上所穿的黃教袈裟,代表著他以文殊菩薩的身份出現在作品之中。其構圖和形式是嚴格按照藏傳唐卡的形式來的,而乾隆帝的面部刻畫方式十分細膩,具有明顯的西洋透視繪畫的效果,這不是中正殿畫佛像喇嘛能夠完成的,極有可能在繪製過程之中西洋的畫師參與進來協同創作。

《二十一度母》,這是一幅彩唐,度母是唐卡常用主題之一,佛經上說,度母從觀音化現而來,幫助眾生走出苦難。這幅唐卡的主要色彩為紅、綠這對互補色,所以看起來非常艷麗,也具有非常濃郁的西藏風格。藏族人一直生活在文化封閉且氣候惡劣的環境之中,純粹的色彩代表著他們對自然的崇敬,給予他們心靈上的快樂。

對金色的充分利用也是這一唐卡的一大特點,金色在藏族人心中就是高貴神靈的體現,他們會用金色來體現寺廟建築的莊嚴。宮廷唐卡大量運用金色,不僅僅體現宗教的神聖也顯示出皇家的氣勢。

結語

將自己等同於文殊菩薩的乾隆帝,大量繪製唐卡,是他對藏傳佛教尊崇的一種形式。他以佛教正法治國,塑造一個和善而慈悲的形象,以安撫藏民信徒,潛移默化地收攏人心。清高宗這一形象的建立,對穩定國家的統治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作為藝術的推崇者,作為佛教的擁護者,乾隆帝對於唐卡的喜愛是毋庸置疑的,唐卡也是他自我滿足的深層需要。當然,在這位帝王的促使之下,唐卡藝術在宮廷之中生根發芽,並且融合了宮廷工筆畫以及西洋油畫的長處,所以,當我們今天觀賞故宮博物院的唐卡之時,感受到的是忠於傳統,又高於西藏傳統唐卡藝術的頂級佳作——有藏、蒙、漢的民族藝術,有宮廷畫的雍容華貴和西藏畫的莊嚴恢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安歷史說 的精彩文章:

幸福的人,不需要讀王小波
巧姐兒淪落煙花巷,李紈賈璉為何都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