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世界最大人工林是怎樣煉成的?

世界最大人工林是怎樣煉成的?

來源:海外網

金秋時節鳥瞰塞罕壩

務林人在優質苗木培育基地育苗

塞罕壩七星湖景區

塞罕壩萬頃綠洲

驅車從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向北進發,地勢逐漸抬高。漸漸出現在眼前的,是初夏時節的塞罕壩機械林場。

從衛星雲圖中看,塞罕壩112萬畝人工防護林就像一隻展開雙翅的雄鷹,牢牢扼守在內蒙古高原渾善達克沙地南緣,阻止了沙塵的南下肆虐。而這片阻絕沙塵的林海,是塞罕壩三代人嘔心瀝血、馳而不息鑄就的成果。

那麼,這場穿越時空的「綠色接力」是如何實現的?近日,記者走進塞罕壩機械林場,探訪世界最大人工林背後的故事。

「如果能重來,我還會選擇上壩種樹」

塞罕壩為蒙古語,意為「美麗的山嶺水源之地」。此話不假,作為清朝「木蘭圍場」的一部分,歷史上的塞罕壩確實是一處水草豐沛、禽獸繁集的「千里松林」。

但隨著晚清時期吏治腐敗和財政頹廢,1863年木蘭圍場被迫開圍放墾,加之過度砍伐和連年山火,到解放初期,曾經「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塞罕壩卻呈現出「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涼之勢。

肩負著改變當地自然風貌,阻隔風沙侵襲的時代使命,1962年,來自全國18個省市、平均年齡不足24歲的127名大中專畢業生,與當地幹部職工組成了一支369人的創業隊伍,塞罕壩機械林場正式成立。

1963年8月,得知林場急缺人手,正在承德讀高中的陳彥嫻與宿舍5個姐妹相約一起到塞罕壩,實現綠化祖國的偉大目標。但映入眼前的景象,她至今難忘。

「我們坐卡車在路上顛簸了兩天兩夜,肉眼能看到的就那麼幾株小樹苗。一下車,壩上的小北風就凍得我們直打哆嗦。」陳彥嫻說。

當時的塞罕壩人,住的是庫房、窩棚、地窨子,吃的是莜麵、棒子麵、鹹菜,最好的伙食也僅僅是過年時給每人發的2斤白面。

艱苦環境的當頭一棒與連續兩年的栽植失敗並沒有嚇退陳彥嫻等第一代塞罕壩人,巨大的使命感與信念感激勵他們迎難而上。

1963年12月,壩上平均氣溫只有零下30多攝氏度,夾雜著雪花的「白毛風」,颳得人臉上直冒「肉瘤瘤」。為了給來年造林作準備,陳彥嫻與同事們開始上山整地,清理廢木。男同志負責採伐,姑娘們則用粗麻繩將木頭綁好拽下山。成捆的廢木對於她們而言,宛如小山一般,耗盡渾身力氣,才能拉運一趟。每日10小時的工作,令她們的肩上、背上磨出一道道血印子。

「當時大家都年輕,好勝心強,你拽得多,我要比你還多,都憋著一股勁兒要把塞罕壩建設好。」雖然一個月的埋頭苦幹讓陳彥嫻變得又黑又瘦,但自此以後所有人都對她另眼相看。

隨著造林有序進行,上世紀70年代的塞罕壩翠綠初現,這也喚起了陳彥嫻母親接女兒回城的心。1976年,陳彥嫻的母親在承德市為女兒找到了接收單位,並親自來壩上叫她回家,但陳彥嫻拒絕了。

「為什麼?」記者問。

「因為林子還沒長起來,我的使命就沒結束,我的願望也沒達成。」

「那現在呢?後悔嗎?」

「當然不後悔。說真的,看著親手栽植的樹苗一步步長成森林,就像看自己孩子長大成人一樣,這種獲得感與滿足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如果能重來,我還會選擇上壩種樹!」陳彥嫻說。

「綠化塞罕壩,就算賠錢也要種樹」

經過58年接力耕耘,塞罕壩的樹種完了嗎?

「你看那!」在塞罕壩三道溝東坡,林業科科長李永東故作神秘地沒有回答,反而用手指向遠方。坡度接近30°的坡面上,只見數萬株樟子松樹苗正迎風舒展,雖不及周邊巨樹蔥鬱威嚴,卻也生機盎然、極富朝氣。這個坡面,就是被許多老百姓稱為「造林就是白費力氣」的石質陽坡。

「這些土叫『頭皮土』。」走上山坡,李永東隨意撥開樹苗底部幾厘米厚的薄土,饅頭般大小的石礫水泄不通地擠在地表之下。「你看,這些樹其實是在石頭縫兒里種活的!」

既然坡度陡峭、土質瘠薄,為何還非要在石質陽坡上栽樹呢?

根據李永東回憶,塞罕壩的大規模造林集中於1962年至1982年間,之後便轉為經營為主、造林為輔的營林模式。造林往往選擇立地條件相對好的區域,進入21世紀,整個塞罕壩除了個別小面積林中空地,就僅剩下石質陽坡這塊難倒兩代務林人的「硬骨頭」還沒「啃」下來。

在經歷過多次攻堅失敗後,很多人開始懷疑,這塊「硬骨頭」究竟還有沒有必要再「啃」?

2011年,時任林場總場場長的田軍決定,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拿下石質陽坡這塊「硬骨頭」。

坡面直栽不行,那就換種思路,採用大苗移植、容器苗造林。「在300畝試驗田上不斷摸索,我們總結出了大穴、客土、壯苗、覆膜等一系列適用操作規範。」林業科副科長范冬冬說。

但是,在石質荒山上挖大穴,堪稱是挑戰極限的世界級難題。范冬冬伸出布滿老繭的手比劃說,說是挖樹坑,其實就是鑿石頭,拿把長尖鎬,一點點把石頭刨下來,雙手震得生疼。

「有一年,北京八中一個班的學生來林場課外實踐,他們對石質陽坡造穴很感興趣,都說想體驗一下。結果40多個孩子,刨了1個多小時,都沒刨出一個樹坑。孩子們都說,我們這是『在青石板上種樹』。」李永東笑著告訴記者。

事實上,為了攻堅造林,塞罕壩機械林場沒少自籌資金。每在石質陽坡上造一畝林,林場就要倒貼500元。「只要能提高森林覆蓋率,提高林木質量,更好綠化塞罕壩,就算賠錢的買賣我們也要干!」李永東擲地有聲地說。

「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這是塞罕壩攻堅造林秉持的理念。現如今,98.9%和92.2%的歷史最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正不斷推進塞罕壩人的美好願景走向現實。待幼樹成林後,機械林場森林覆蓋率將由80%提高至86%的飽和值。

「自家林子看不住,那我就是千古罪人」

「三分靠植造、七分靠管護」。要做好森林管護,首先要念好「防火訣」。「塞罕壩的天,孩子的臉。」當地的俗語說盡了塞罕壩善變的氣候特徵,這為森林火情防控增添了許多不確定性。

「為了滿足通信需求,去年我們採購了8架無人機。喏,小段可是我們這的『無人機專家』。」塞罕壩護林防火辦副主任孫文國告訴記者。

孫文國口中的「專家」,名叫段崇岩,自小就在壩上長大,是根正苗紅的「林三代」。2010年,本想繼續留在部隊發展的他,卻被母親喊回了家。

「說實話,回來的前三年我一直不適應,直到來到防火辦。」作為一名曾經的坦克駕駛員,防火辦配備的紅外探火雷達等儀器恰巧能滿足段崇岩研究精密設備的心頭所好。

去年,林場計劃採購無人機,但整個壩上沒人接觸過這個新鮮玩意兒,段崇岩主動請纓,負責學習操作。

防火無人機,結構精密,一個操作不慎,整台設備都可能報廢。怎麼辦?段崇岩選擇自己先買一台小型設備。「我認為,無人機有大小,但設計理念卻沒區別。」就這樣,段崇岩抱著無人機開始研究,這瞧瞧,那看看,不懂的再上網查,反覆鑽研了一段時間後,他便可以靈活操縱任意一台無人機了。

「我們塞罕壩人,都喊壩上的樹叫『自家林子』。現在看著『自家林子』都長起來了,可不能因為我的管護失誤,讓林火毀了這裡,如果『自家林子』看不住,那我就是塞罕壩的千古罪人!」段崇岩說。

塞罕壩不僅有防火「專家」,還有負責防蟲的「森林醫生」。2000年,森林保護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國志鋒來到塞罕壩,成為壩上第一名專業「森林醫生」。

雖然森林覆蓋率高,但塞罕壩樹種單一、成熟林面積較大,是適生蟲害的先天溫床。為了提高病蟲害防治能力,國志鋒走遍了塞罕壩的每個角落,採集生物樣本。為此,國志鋒特意建起一間標本室,裡面陳列著900多種害蟲的2萬多個標本。「這兒就是森防站的公共『圖書館』。」國志鋒笑著說。

「每年5月防治松尺蛾,5月下旬到6月上旬防治松毛蟲,8月底防治白毛樹皮象……」這些防治計劃,國志鋒爛熟於心。

現如今,塞罕壩已初步建立了物聯網野外監測系統,但國志鋒卻一刻沒有放鬆。「目前,突發性蟲害還是難以有效管控,改善防治手段勢在必行。」正說著,國志鋒又被一通蟲害警報電話叫走,轉身跑進了大山深處。

「做資源消耗『減法』,做綠色產能『加法』」

58年匆匆流逝,當下的塞罕壩正在體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112萬畝林海當中,蘊藏著總價值206億元的森林資產、142.24億元的生態服務與3.59億元的物質產品,巨大的經濟效益令許多開發商眼饞,但塞罕壩拒絕了。

「吃祖宗飯,斷子孫路不是能耐,能夠還祖宗賬,留子孫糧才是本事。」林場職工中流傳的這句話,道出了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的本心。綠水青山留得住,怎怕金山銀山不再來?

以林促富,塞罕壩沒有選擇為林地「剃光頭」的採伐作業。「近幾年,我們主動將節伐改為間伐,嚴格限定採伐指標,在做資源消耗『減法』的同時,做好綠色產能的『加法』。」機械林場總場場長陳智卿告訴記者。

木材產能降低的經濟損耗,該從何處彌補?綠化苗木成為了塞罕壩的主攻方向。

走進四道溝營林區,記者發現,在許多林下空地都排列著高約50厘米的樟子松樹苗。「林場現在建有綠化苗木基地8萬多畝,有1800多萬株多品種樹苗。未來,我們還要建造2000公頃的林苗一體化基地,儘快實現苗木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四道溝營林區主任閆立文介紹道。

此外,森林碳匯也是塞罕壩拓寬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2016年,塞罕壩林業碳匯項目國家核證減排量獲國家發改委簽發,成為華北地區首個在國家發改委成功註冊並獲得簽發的造林碳匯項目。「前年,我們在北京環境交易所共達成的碳匯交易,為林場帶來數百萬元的經濟收入。」李永東說。

如今,塞罕壩造林、間伐、綠化苗木、碳匯交易、撫育森林的綠色循環發展方式正在逐步形成。「自家林子」結出的「金元寶」,正不斷充盈塞罕壩人的口袋。

「吃『生態』這碗飯,塞罕壩要慢慢來,急不得。把好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天平,才能不辜負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的囑託。傳承、發揚好塞罕壩精神,是我們這代人的責任。」陳智卿說。(記者 劉樂藝)

(本版照片由王龍攝)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6月20日 第 03 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激發愛國愛港的青年力量
港台腔:反中亂港分子偷偷潛逃?沒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