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美國戰略忽悠局真厲害!炮製報告鼓吹印度軍力無敵 號稱可輕鬆吊打鄰邦

美國戰略忽悠局真厲害!炮製報告鼓吹印度軍力無敵 號稱可輕鬆吊打鄰邦

2020年5月至今,印度「主動找茬」與3個鄰國都爆發了邊界衝突。值得注意的是,距此不久前的2020年3月,美國著名智庫、哈佛大學貝爾弗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頗有先見之明」地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稱印度軍力相比鄰邦佔據明顯優勢。

這份報告稱,印度陸軍在北方邊界地帶部署了多達22.5萬重兵,其中北方司令部下轄3.4萬人,中央司令部下轄1.55萬人,東方司令部下轄17.55萬人。此外,印度靠近前沿駐紮有3000人的T-72坦克旅和1個「布拉莫斯」巡航導彈團(約1000人)。

報告還介紹,印度空軍在北方邊界部署了270架戰鬥機、68架攻擊機。其中,半數攻擊機駐紮在西段,近4成戰鬥機駐紮在東段。

美方報告強調,上述印度地面部隊和空軍戰機都永久性部署在北方邊界,戰備水平較高,動員所需時間相應縮短。報告認為,除了硬體佔優,印度空軍的實戰經驗也比鄰邦軍隊更豐富。

在不吝溢美之詞盛讚印度軍力的同時,美方報告卻對印度鄰邦刻意貶低,宣稱鄰邦陸軍最多能動員11萬兵力參戰,還說鄰邦戰時可調用戰機(含武裝無人機)不到100架,而且8座前線空軍基地大多為民用機場(外媒原文如此),「很容易在戰時被摧毀」。

美方報告認為,鄰邦空軍受困於高海拔地區的複雜地形和氣候條件,不僅戰機有效載荷僅為正常狀態的一半,而且由於缺乏足夠多的加油機,空中戰力大打折扣。

講到這裡,需要說明一下——報告的2位作者弗蘭克·奧唐奈(Frank O"Donnell)、亞歷山大·K·波爾弗拉斯(Alexander K. Bollfrass)都是搞核安全研究起家的,軍事專業知識造詣並不深。

可以看出,他們一方面對現代戰爭(特別是體系對抗)缺乏了解,另一方面也忽視了高海拔地區作戰的諸多環境制約因素。

比如,其機械教條(也不排除是故意)地把印軍兵力眾多看成「巨大優勢」(然而當年美軍並沒把薩達姆的百萬大軍當回事),但他們可曾想過,20多萬印軍能否全部投入前線作戰?在印度北部空運條件有限、陸上交通艱險的情況下,印軍又該如何解決龐大參戰兵力的後勤/醫療保障難題呢?

喀喇昆崙山、喜馬拉雅山平均海拔5500至6000米,高寒缺氧在兩軍對峙的前沿地帶是「家常便飯」,這些地方往往是直升機飛不上去,汽車無路通行,騾馬也馱載有限,印軍士兵背負著沉重的武器彈藥和給養徒步行進,別說打仗了,能生存下來已經殊為不易。

事實證明,在溝壑縱橫、山高峽深的高原/山地行軍作戰,動輒數萬乃至數十萬人的大兵團根本無法展開,說到底雙方比拼的就是建立在各自交通運輸體系和後勤保障能力基礎上的陸基火力較量。

到了關鍵時刻,誰能最快速度把重武器和足夠彈藥送上去,並在最短時間內投射最兇猛的「鋼鐵火雨」,誰就勝券在握。

至於空中對抗,同樣不能拿紙面數據來輕言勝負。首先,印度空中力量的實際運用水平並不高,除了每年摔掉幾十架軍機,印軍近些年對巴空戰成績也不理想,甚至有飛行員當了俘虜。

其次,高海拔複雜地形作戰,印軍空地打擊究竟管多大用仍是個未知數,不僅搜尋、鎖定目標困難,而且需要時時防備對手的強大防空火力反制。縱使強大如美軍,在多山的阿富汗實施空中支援也深感力不從心,別看其「誤炸」造成數萬平民傷亡,最後還不是照樣被迫放棄眾多前沿據點嘛。

印度陸航部隊在高原地區的表現同樣不咋地。據外媒報道,2020年6月15日邊境衝突後,大批印軍傷員竟然不是搭乘直升機,而要靠汽車繞行200多公里崎嶇山路送往後方醫院搶救。由於空氣稀薄、道路顛簸,很多傷號中途便傷重不治而亡。

請注意,這場衝突不過是低烈度的「冷兵器格鬥+營連級規模」,印軍的前後方交通和醫療保障就已經破綻百出,試想如果雙方「大打出手」,印軍又當如何應對?在漫長脆弱的高原/山地運輸線上,任何一座橋樑、一段隧道(涵洞)被摧毀,都可能置前線印軍於絕境。

也正是從這個角度看,印度在北方邊界陳兵20餘萬,恰恰暴露出其對自身的軍交運輸、後勤保障乃至部隊戰鬥力的深層次憂慮。說白了,為避免戰時後方援軍、物資送不上去,印軍乾脆提前在一線「預置」重兵和儲備大量軍需品。

而凝結著一代代先賢智慧結晶的戍邊經驗早已告訴我們——在地曠人稀、交通不便、生存環境惡劣的西部邊陲,應當選精兵、擇要點實施「機動巡邏+設防工事」相結合的靈活布控防禦,同時改善運輸和生活條件、擴大防禦縱深,形成兵力部署「前輕後重」、軍事態勢「攻防兼備」的邊防體系。

以盛唐時期鎮守西域的北庭、安西2大都護府為例,牢牢掌控這片30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唐軍兵力,最多時也不過7萬人左右,而其卻能在100多年時間裡,頑強抵擋兵力遠超自己的突厥、吐蕃、阿拉伯帝國等強敵侵襲,且長期佔據上風。

究其奧秘,除了國力強大外,還與唐朝採取「梯次排布、前輕後重」的方式部署邊防力量有很大關係。當時,唐軍在西域也面臨著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後勤補給困難等棘手問題,於是巧妙地設計、打造了河西、北庭、安西3道聯防制度。西域唐軍僅靠數萬人馬守住一些具有重要軍事意義的「戰略綠洲」,就能以點制面,掌控全局。

此舉不僅能夠大大減輕後勤運輸壓力,還讓唐朝在軍力運用時更加靈活自如——遇到實力相當的對手,西域唐軍就能自行解決。如果碰上強敵,則距離西域較近的隴右、朔方、河西等幾個大軍區都可火速馳援,史載僅這3大軍區就下轄重兵20餘萬(其中精銳騎兵超過5萬)。

深諳東方軍事智慧的印度鄰邦,之所以數十年如一日地高度重視邊防基礎設施建設,其高瞻遠矚正體現於此。據媒體報道,2020年6月初,空降兵某旅依託社會運力資源,藉助民航、鐵路、物流等多種方式,僅幾個小時就將數千官兵、數百台重裝備快速投送至數千公里外的高原駐訓場。換言之,就算戰時緊急調兵遣將,鄰邦也成竹在胸。

美方報告還稱,假如鄰邦動用大量彈道導彈(常規戰鬥部)攻擊印度前線機場,據測算需要消耗多達220枚導彈才能使一座印軍機場「關閉24小時」(暗示印軍有能力短時間內快速修復機場受損設施)。

按照美方報告的計算方法,鄰邦裝備的1000至1200枚彈道導彈,僅夠用於在不到2天時間裡(日均消耗660枚)打擊最多3座印度前線機場。與此同時,印軍仍有許多後備機場可隨時投入使用。

顯然,報告的作者對於現代導彈的性能、威力一無所知,稱其閉目塞聽也毫不為過。舉個例子——2020年1月8日,伊朗為報復革命衛隊高級將領蘇萊曼尼遇刺,向伊拉克境內的2座美軍基地發射16枚短程彈道導彈,12枚準確命中目標(其中有10枚落在同一座機場)。

這10枚導彈總共搭載約5噸烈性炸藥,造成美軍基地的塔台、3座機庫和1架直升機嚴重毀傷,厚達30公分的鋼筋混凝土水泥路面(或為飛機跑道)被炸裂,並在下方形成近2米深的大坑,藏身地下防空洞的美軍也有超過100人因劇烈爆炸患上腦震蕩(其中48人被緊急送往德國救治)。

10枚伊朗導彈就讓偌大的美軍基地陷入混亂和癱瘓,由此可見,不要說鄰邦動用上千枚彈道導彈(戰術性能普遍優於伊朗導彈),其只消發射200至300枚導彈,就足以讓印度北部的3大司令部下轄近30座機場全數「停擺」。更何況,鄰邦還裝備有大量打擊精度不遜於導彈的遠程制導火箭炮……

總之,這份由美國頂尖名校學術智庫炮製的「印度北線軍力報告」,雖然在明眼人看來純屬飯後笑談,但其卻有可能真的影響到了印度高層,從而使其草率做出「輕啟邊釁」、與3個鄰國同時交惡的錯誤決定。可見,貝爾弗中心不愧是美國的「戰略忽悠局」,高,實在是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情突擊手 的精彩文章:

印度挑起邊界衝突轉嫁矛盾?經濟瀕臨崩潰 38萬人染病毒 美幕後煽風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