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國藩冒死上書,咸豐帝壓抑脾氣,奏摺批下後,京城為之一震

曾國藩冒死上書,咸豐帝壓抑脾氣,奏摺批下後,京城為之一震

道光帝攤上了鴉片戰爭,清朝開始中衰之途。

他兒子咸豐帝也沒好到哪裡去,上台不久,洪秀全等人在金田起事,廣西之兵不足以搞定。

欽差大臣林則徐、督師的前雲南提督張必祿先後病亡,至元年(1851)三月,派大學士賽尚阿前往廣西統調一切。

不久,曾國藩寫了道奏摺,言當下之危機,一在國用不足,二在兵伍不精,廣西無可用之兵,他省可想而知。建議「量加裁汰、痛加訓練」,方可把錢用在刀刃上。

咸豐看後,上諭「俟廣西事定再行辦理」,留中不發。

按說,曾國藩意思意思就行了,表明自己對這事是關注的,也提了意見……

(咸豐劇照)

但他覺得,國事日非,現在不說,就遲啦。

四月二十六日,又上奏摺一道。

此折名為《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曾國藩年譜》中寫道:

維時上孜孜求治,在廷臣僚鮮以逆耳之言進者……公所陳多切直之語,疏入時,恐犯不測之罪。

什麼意思呢?

咸豐新君上位,下詔求言,但沒幾個大臣敢說真話。曾國藩這封奏摺,帶了不少刺,猶如匕首,皇帝見了很可能發怒,他的腦袋,不曉得還能在脖子上掛多久……

朋友們或許要問了,他到底寫了些什麼呢?

第一點是只知小節不知大計。

自去歲以來,步趣失檢,廣林以小節被參;道旁叩頭,福濟、麟魁以小節被參;內廷接駕,明訓以微儀獲咎;都統暫署,惠豐以微儀獲咎……

而廣西鬧騰了這麼久,別說當地官員呈上局勢地圖了,就是您也根本不關心啊!「內府有康熙輿圖、乾隆輿圖,亦未聞樞臣請出與皇上熟視審計」。

第二點是只重表面不重本質。

陞官升等,不考察他們的專業知識是不是夠,是不是真的能說出一套一套的理論,是不是有實操經驗,一味看誰的小楷寫得好……

另外,「臣考高祖文集刊布之年,聖壽已二十有六;列聖文集刊布之年,皆在三十、四十以後」。如今,有大臣請求刊布《御制詩文集》,您竟然同意了……您才二十歲多一點啊……這麼急做什麼——說起來,如果老曾能預料咸豐天壽不永,可能不會寫這一點。

(愛寫詩的皇帝)

第三點是有驕矜之氣而厭薄恆俗。

這一點曾國藩寫得最長,講得最透,傷人最深。

他說:

去歲求言之詔,本以用人與行政並舉。乃近來兩次諭旨,皆曰黜陟大權,朕自持之。

可皇上,您要知道:

黜陟者,天子一人持之;是非者,天子與普天下人共之。

升遷可以由你說了算,但你升的人行不行,還得天下人說了算啊。

尤其「共之」二字,難道不是皇帝們最忌諱的嗎?

這還不算,他又說:

古今人情不甚相遠,大率戇直者少,緘默者多,皇上再三誘之使言,尚且顧忌濡忍,不敢輕發苟見;皇上一言拒之,誰復肯干犯天威……自古之重直臣,非特使彼成名而已。蓋將借其藥石,以折人主驕侈之萌,培其風骨,養其威稜,以備有事折衝之用,所謂疾風知勁草也。若不取此等,則必專取一種諧媚軟熟之人,料其斷不敢出一言以逆耳而拂心,而稍有鋒鋩者,必盡挫其勁節而銷鑠其剛氣。一旦有事,則滿庭皆疲苶沓泄,相與袖手,一籌莫展而後已。今日皇上之所以使賽尚阿視師者,豈不知千金之弩輕於一發哉,蓋亦見在廷他無恃之人也。夫平日不儲剛正之士,以培其風骨而養其威稜,臨事安所得人才而用之哉!

引用有點長,但意思不難懂。很有海瑞海剛峰的味道。

(海瑞劇照)

看完這些話,大夥應該知道,為何他把奏摺遞上去,會惴惴不安了吧?

結果如何呢?

咸豐帝確實有點脾氣了,說:

我仔細看了,有些地方迂腐欠通……語涉過激,未能持平……僅見偏端,拘執太甚……

如此看來,41歲的老曾是其罪難逃啊……

但咸豐帝又寫道:

此奏摺意在陳善責難,預防流弊……意尚可取……念其意在進言,朕亦不加斥責。

按在地上摩擦了幾下之後,又表揚說:

至所論人君自矜,必至喜諛惡直等語,頗為切要。

通篇說起來就是,曾國藩雖然語氣不怎麼好,有些道理也不通,但出發點是好的……

看完硃批,曾國藩七上八下的小心臟啊,終於落到胸腔里去了。

——他大概是後來才知道,當時咸豐是把奏摺摔了的,若非有人在旁相勸,他真是命運堪憂啊。

年譜總結道:

公是疏得奉優旨,時稱盛事焉。

也就是說,老曾講了幾句真話,得了句表揚,大家都覺得,這事,值得記載……

咦……怎麼感覺有點彆扭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凡人摸史1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