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阿毗達摩第十九講-2-心所之概要

阿毗達摩第十九講-2-心所之概要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阿毗達摩第十九講(2)

心所之概要

如果是意識,意識是取名法為所緣的,這個心是依心所依處而生起的,所有的心所也是跟著心所依處而生起。所以,心與心所它們是同一個依處的,

心所的四個特點就是與心同生同滅、同一個目標,就是同所緣,然後同所依,它們的立足處是相同的,同所依的意思是立足處。可見,心與心所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剛剛舉舌識、身識和意識的例子,再舉一個眼識的例子來說明心所的四個特點。比如,我們在看的那個剎那,有八種名法同時在起作用,其中眼識是屬於心,另外七種名法是屬於心所。這八種名法同時產生,同時執行看這個對象的作用,然後又同時滅盡。它們沒有先後,全部是同時的,而且這八種名法都依靠眼凈色為依處而生起。通過這個例子我們更明白心所的這四個特相。簡單的來說,心所就是能體驗到的、平時能感受到的心理作用,這就是心所。

名法的重要性

關於心的重要性(這裡這個心是指心與心所,不是指心法,不是指究竟諦的心法,是指名法。)關於心的重要性,佛陀在《法句經》里第一章就說道: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語或行業,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凈意,或語或行業,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

這個偈子是《法句經》的第一章,就是講意的重要性,這個意其實指的是心,指的是名法的重要性,它包括了心與心所的共同作用。所有的法都是心在先作主導的,是我們心這個意在造作的。一個染污的心所造的言語和身行造作的是不善業,這種不善業的痛苦將會如影隨形跟隨他,就像車輪跟隨獸足。因為古代用馬車或驢車,這個驢或馬在前面拉車,車在後面跟著馬,所以獸足在前面,輪在後面。佛陀說惡業就像輪子跟著前面拉車的獸的足跡一樣,如輪隨獸足。諸法都是意先導的,如果是以清凈的意去造作言語和身行,那麼這種善業所帶來的樂報也會追隨著他。它像影子不離開你的身形一樣。

一切的口業與身業,也就是我們的語表與身表都為心生色,所有的口業和身業,都是由心主導的。所以在因果法則里,心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懂得把握自己的心,守護自己的心。心一旦被守護,身業、口業也同時被守護了。所以佛陀說被守護的心會帶來快樂。身、口、意三業,持戒是守身業、口業,但是最重要的是心業,如果心業守住了,心清凈了,語言、身行肯定同時也跟著清凈。所以任何事情都是要抓關鍵,擒賊先擒王,因為心是言語和身行的先導者。所以我們先把這個心抓住,先把心王擒下來,其他的就好辦了。

心所法是屬於法處,分屬於受、想、行三蘊,五蘊裡面受、想、行、識,這個受蘊、想蘊、行蘊都屬於心所法。受蘊是一個單獨的心所,想蘊也是一個單獨的心所。所以52個心所裡面有50個心所是屬於行蘊的。受、想、行三蘊都屬於心所法。

心所法是我們觀心時候直接觀察的目標,直接觀察的對象。通過對心所法的觀察來間接認識不屬於法處內的諸心法,也就是識蘊。我們是通過這個心所法來觀察識蘊的。從修行的角度來講,這一章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對諸心所的觀察和認知是修行的基本功。我們平常下功夫觀察心,那都是在心所上下功夫。

關於這個心造業的問題,在《法句經》第一章里有這樣一個故事,講一個瞎眼的阿羅漢。有一天,盲尊者迦丘帕喇到祗樹孤獨園向佛陀問訊。這位尊者是位瞎眼的阿羅漢,晚上他經行的時候,意外地踩死了一些昆蟲。第二天早上,精舍的其他比丘來找他時,發現了這些昆蟲的屍體,他們認為尊者犯了戒。就向佛陀報告了這件事。佛陀首先問他們,你們是否親眼看見尊者踩死了這些昆蟲呢?他們回答說沒有。佛陀就對他們說,正如你們沒有親眼看見他殺生一樣,他也看不見這些昆蟲。再說,身為阿羅漢,他沒有殺生的念頭,所以並沒有犯戒。

比丘們接著問佛陀,尊者的眼睛為什麼會瞎掉呢?佛陀就告訴他們業力是怎麼回事,這位比丘的業力是怎麼一個因緣。迦丘帕喇比丘的前世是個醫生,他故意使某個女人的眼睛瞎掉了。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這個女人有眼病,她請求醫生治好她的眼睛,她承諾如果治好了,她和她的兒子願意做他的僕人。但是她後來心裡卻反悔了,她的眼睛其實已經好了,但是她卻跟醫生撒謊說,她的眼睛越來越壞了。作為醫生當然很清楚自己的病人到底好沒好,他知道這個女人在騙他。他也沒揭穿她,而是給了這個女人另外一個藥方,這副藥方讓這個女人眼睛徹底瞎掉了,因為這個罪行,這個醫生在很多世都是瞎子。所以佛陀才會說,惡業會跟隨作業的人,就像車輪尾隨牛的足跡一樣。這是一個種下惡業,產生的因,如輪隨獸足。

另外一個是善業的故事:講的是一位叫瑪塔侃達理的年輕婆羅門,他的父親極其吝嗇,從來不布施,雖然瑪塔侃達理是他的獨子,但是他所帶的首飾也都是他父親為了省下製作首飾的工錢而親自打造的。後來瑪塔侃達理得了黃疸病,他父親極其吝嗇,甚至不願意請醫生來幫他治病,怕花錢。終於他病入膏肓,他父親知道他快要死了的時候,就把他抬到走廊去,目的是怕人家來看望他,進到他家裡看到他的財富。所以,他把快要去世的兒子扔到外面的走廊上。

這一天早晨,佛陀通過他的神通看到瑪塔侃達理無助地躺在走廊等死,佛陀出於悲憫,就來到他面前,用神通對著他放光,瑪塔侃達理看到佛陀的莊嚴法相,當下心生歡喜,心生敬仰。就因為他臨死的時候的這一念善心,他死後往生到忉利天。他生到忉利天是化生的,我們說天神是直接化生而生過去的。他一生到忉利天,用天眼回望人世,看到他的父親在對著他的屍體流淚哭泣。於是他現身人世,勸請父親親近佛陀,多行布施,並且聽聞佛法。他把他已經往生忉利天的事告訴了父親,他父親就照他的話去做了。

如果一個人臨終聽聞佛陀說法,這個人只是心靈上信仰佛法,而沒有任何的慈善行為,也沒有持戒,他可以往生天界嗎?這個例子很清晰地說明了,一個人臨終的時候,他的一個善心的生起就可以為他的未來產生很大的善果報。所以臨終一念非常重要。當然我們平常所做的一切善行都是為了臨終一念作助力的,添油的。

那臨終的業有幾種,之前有講過,重業、慣行業等等。這些重業、慣行業對我們臨終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我們平常多行善行,多聽聞佛法,多布施持戒。在臨終的時候,各種善因緣聚集,善心就容易生起,就容易往生善道,所以平常如理思維、如理而行、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是很重要的,所有的都是在培育我們好的慣性,好的習性。那這兩個故事就說明了染污意和清凈意是怎樣跟隨有情生命生生世世的。

好,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祝福大家能夠擁有清凈心。我們一起來迴向: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育萬物 的精彩文章:

花開花落任自然
消除煩惱的最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