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吳三桂已經飲馬長江,為何還是敗了?他身上有一致命缺點,失敗早就註定了

吳三桂已經飲馬長江,為何還是敗了?他身上有一致命缺點,失敗早就註定了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十八日深夜,吳三桂在衡陽病死,終年67歲。從當年的「衝冠一怒為紅顏」,再到飲馬長江邊的霸氣凌雲,吳三桂的一生註定飽受爭議。吳三桂出生軍事世家,父親吳襄是明朝高級軍官,他為明朝戰至到生命的最後時刻。受父親的影響,生活在這裡的額家庭里,吳三桂年少時就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

崇禎四年(1631年),吳三桂出任遼東總兵官,鎮守山海關。崇禎末年,當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後,吳三桂投降了,引導清兵入關,成為大清統一天下最鋒利的刀。作為獎賞,吳三桂也得到了應有的賞賜,鎮守雲南,成為平西王。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因與長子尚之信不和,上書朝廷以尚之信襲爵留鎮。康熙認為撤藩機會來了,藉機以父子宗族不宜分離為由,同意尚可喜告老,但不允其子襲爵,令他盡撤部眾家屬回籍。吳三桂自然知道康熙的想法,當年七月,他聯合耿精忠一起上書請撤藩,投石問路。

康熙直接來了順藤摸瓜,下令撤藩,立即派官員遠赴雲南、廣東、福建三地,現場指導撤藩事宜。什麼叫弄巧成拙,就是吳三桂這樣的。當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起兵造反,「三藩之亂」爆發。吳三桂起兵後,派出馬寶為前鋒直奔貴陽,自己則率領大兵東進,一路上勢如破竹。

看看戰績吧,雲貴總督甘文焜自縊,貴州巡撫曹申吉、貴州提督李本深、雲南提督張國柱等相繼投降。當大軍橫穿雲貴後,吳三桂開始分兵,主力向湖南進軍。短短几個月時間,沅州、常德、寶慶、長沙、永州(今零陵)、衡州、岳州等地,盡入吳三桂之手。

看著吳三桂這麼順利,廣西將軍孫延齡、耿精忠也接連造反。當湖南被拿下後,吳三桂已經飲馬長江,開始跟康熙進行劃江而治的談判。康熙肯定不答應,最終吳三桂病死衡陽,臨死前匆匆稱帝。吳三桂為何會失敗呢?

每每看到這個問題,筆者總會想到謝四新的那首詩。吳三桂造反後,亟需網羅人才,他聽說故友謝四新在安徽,於是著人秘密前往安徽邀請他共謀大業。接下來的場景尷尬了,謝四新接連拒絕了四次邀請。

不僅如此,謝四新還寫了一首詩來諷刺吳三桂,「李陵心事久風塵,三十年來詎卧薪,復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為紅顏改,青史難寬白髮人。永夜角聲應不寐,那堪思子又思親。」這首詩直接把吳三桂的本質揭露出來,斥責他朝秦暮楚、反覆無常的品行。

吳三桂看後無地自容,只能罵了幾句,稱謝四新是「薄福小人」。當吳三桂在衡陽稱帝後,遠在台灣的鄭經仰天長嘆:「吳藩萌念已差,不但不能取信天下、號召英雄,實為後世羞耳。」大家看到沒有,吳三桂稱帝直接讓漢人徹底對他失望。

以筆者的觀點來看,吳三桂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吳周集團政治上的缺陷,非常軍事上的缺陷。大凡開國皇帝必須果斷,吳三桂恰恰缺乏這一點,他「見小利而忘義,干大事而惜身」的本性,使得吳周集團內部非常脆弱,可惜吳三桂未能意識到這一點,這使得他在關鍵時刻舉棋不定。

吳三桂起兵時本部兵馬區區3萬人,就算加上耿精忠、尚可喜的兵力,總兵力也不過5萬人。就這5萬人,竟然能在數月之間席捲半壁山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原來投降滿清的明軍降將的支持。「三藩之亂」結束後,清廷秋後算賬,發現「從賊官」的人數達到了驚人的500多人,其中不少還是兩榜進士,這也說明漢人官員對吳三桂的支持。

可惜吳三桂沒有充分利用這一點。康熙自己後來也承認,「三藩之亂」到了後期演變成滿族與漢族之間的戰爭,「幸賴上天眷佑,祖宗威靈,及滿洲兵士之力,逆渠授首,奸黨悉除,地方平靖。」這個形勢如此之後,最終因吳三桂的性格缺陷,導致出現嚴重的戰略失誤。

當吳三桂佔有半壁江山後,他根本沒有像朱棣那樣孤注一擲,他至死都希望能實現與滿清劃江而治。筆者認為,如果是朱棣飲馬長江後,他接下來要做的肯定是拿下荊州襄陽,再順江而下截斷清朝漕運,再把江南賦稅重地洗劫一空。

遺憾的是,直到吳三桂死後,他麾下悍將吳國貴這才提出吳三桂戰略上的重大失誤。吳國貴提出:「捨棄雲南而不顧,北向以爭天下:以一軍圖荊州,略襄陽,直趨河南;一軍下武昌,順流而下,經略江北。勿畏難,勿惜身,寧進死,勿退生,拚死決戰,剜中原之腹心,斷東南之漕運,即令不能混一,黃河以南,我當有之。」仔細看吳國貴的計策,不失為一條妙計,奈何吳三桂早已去閻王爺那裡報到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三姨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珠峰上300多具遺體身份清楚,為何沒人收屍?專家:沒人敢,收屍就是找死
「山西王」閻錫山:若此人為我所用,我能統治全中國,最終授銜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