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最新研究:「七分飽」,逆轉衰老,保持年輕

最新研究:「七分飽」,逆轉衰老,保持年輕

投稿發送至DDP@high-med.com

應聘全職及兼職編輯,發送簡歷至

chenlf@high-med.com

研究證實,「七分飽」可逆轉超過1/2衰老細胞,為了你健康、年輕、長壽,只吃七分飽!通過降低飽腹閾值等措施,既控制總熱量攝入,又讓你不受到飢餓的煎熬。

限制熱量攝入,即節食,能夠延緩衰老,這在多個物種中已被證明有效,但其具體分子機制尚不明確。近日,國際著名醫學雜誌《細胞》發表的我國學者研究表明,超過1/2的衰老細胞和1/4衰老基因能被「七分飽」逆轉。

中國及美國研究團隊用大鼠做實驗,將一批實驗大鼠分為3組:

1.年輕任意進食組

2.年老任意進食組

3.年老節食組

年老節食組從中年期開始對大鼠進行「七分飽」干預,即每天攝入熱量控制在任意進食量的70%,持續節食9個月。這相當於人類從中年(約40~45歲)開始進行節食,一直持續到70歲。

分別對3組大鼠的皮膚、主動脈、棕色脂肪、白色脂肪、肝臟、腎臟、骨髓這7種組織中取到的細胞進行單細胞測序,對腦、骨骼肌這兩種組織的不同細胞進行單細胞核測序。通過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對細胞逐個「摸底」,弄清9大組織20萬個細胞變老是啥樣。以此繪製的細胞圖譜中涉及到的細胞類型有百餘種,是首個針對哺乳動物衰老和節食的跨越多個器官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研究。

通過「老少比」,研究發現:促炎細胞比例增加,半數以上可被節食抑制。炎症相關基因表達上調,節食可逆轉1/4的基因表達變化。老年細胞通訊過載,節食可抑制。

研究還發現衰老導致Ybx1基因在多種細胞類型中的表達下調,而節食可以在超過20種細胞類型中逆轉這種變化。

綜上,研究結果表明:「七分飽」可逆轉 1/2的衰老細胞和1/4衰老基因。

前幾年,美國科學家曾做過一項有關猴子進食的研究。研究人員將200隻猴子分成兩組:

一組猴子不控制飲食,頓頓管飽;另一組猴子嚴格控制飲食,只讓吃七八分飽。

10年後,敞開吃的這100隻猴子中,有很多體胖多病的猴子,得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壓的很多,100隻猴子死了50隻;而控制飲食的那100隻猴子中,只有12隻死亡。

15年後,頓頓吃飽的猴子都死光了,高壽的猴子都在七八分飽的猴群中。

因此,進食「七分飽」不僅長壽,還能年輕、健康!

那何為「七分飽」呢?

十成飽,就是一口都吃不進去了,再吃一口都是痛苦。

九成飽,就是還能勉強吃進去幾口,覺得胃裡已經脹滿。

八成飽,就是胃裡面感覺到滿了,但是再吃幾口也不痛苦。

七成飽,就是胃裡面還沒有覺得滿,但對食物的熱情已經有所下降,主動進食速度明顯變慢。

「七分飽」又要不餓,該怎麼做?

進食「七分飽」目的是控制熱量攝入,每天攝入的總熱量控制到70%。為控制進食過多,一旦達到「七分飽」,你應該及時離開餐桌,以抵抗美食的誘惑。

「七分飽」時很多人覺得還沒吃飽,飢餓難受。那麼,如何做既能覺得飽又能控制總熱量呢?

1

細嚼慢咽

飢餓和飽腹感主要是由大腦控制的。血液中葡萄糖濃度增高到一定時候,飽腹中樞就會受到刺激而興奮,人就產生了飽腹感,不會再想吃了。

進食過快,食物來不及消化,血糖上升過後,在血糖上升到飽腹高度時就已經進食了過多食物。減慢進食速度,細嚼慢咽,邊進食邊消化,可使血糖提前上升,更快達到飽腹感,就會減少進食了。

2

增加食物體積

胃的脹力會影響人體對食物攝取,而食物體積的大小會影響胃脹力,從而影響到飽腹和飢餓感。

多進食蔬菜、粗糧,在相同熱量的情況下以增加食物體積,可增加飽腹感;吃飯時喝些湯水可使胃內食物體積膨脹,可增加胃脹力以增加飽腹感。

3

降低飽腹閾值

飽腹是一個複雜的身體感知過程,不僅受胃部食物多少的影響,與心理暗示有一定的關係,更受到頭部下丘腦神經的影響,這個部位會向你發送飽腹信號。

飽腹閾值,可以理解為身體對飽脹感的判斷,如果經常吃得很飽,閾值會上升,經常吃得少,閾值就會下降,也就是說飽腹感受一定程度的心理影響。

如果一個人為了控制飲食一下子減少進食量,由原來的2碗飯減到1碗,你肯定會感到餓,難受。但如果每餐少吃一點,你不會感到特別餓,一段時間後身體就會慢慢適應,過段時間再少吃一點,由此可以逐漸下調飽腹閾值。

有一段時間只吃半碗飯,於是在吃了半碗飯後,身體就會自然告訴你「飽了」的信號,這半碗飯就是你的飽腹閾值。飽腹閾值的下降,使你在控制熱量的同時就不會被飢餓折磨了。

總之,為了你的健康、長壽、年輕,只吃「七分飽」,通過細嚼慢咽、增加食物體積、降低飽腹閾值,以此來控制總熱量攝入,而又讓你不會受到飢餓的煎熬。

作者:王伯軍? ?來源:王伯軍大夫談消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無癥狀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是「健康攜帶者」嗎?
PubMed大改版,了解一下功能上有哪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