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周朝時為體現等級制度實行分食制,南北朝後合食制逐步佔據優勢

周朝時為體現等級制度實行分食制,南北朝後合食制逐步佔據優勢

在商朝以前,因為受到餐具的影響,古人並沒有在飲食里一下立下多少的規矩,所以大家都是能坐在一起吃就吃,隨著商朝青銅文化的發展,那時候的貴族就有了在飲食上面的禮制。

到了周朝時期,貴族為了體現自身的地位和文化的優越性,所以他們在吃飯的時候會用一種青銅器叫「青銅豆」的食器,而對於這種時期甚至還有等級之分。國君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一鼎到三鼎。《禮記》記載:「天子之豆三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所以春秋時期的諸侯們在宴會時,每一個大夫面前都會放一個小桌子,上面放七八個青銅豆,這就是當時極為奢侈的分食制禮儀,而這一種餐飲文化一直流傳到唐朝初年。

胡椅高桌的出現,合食制開始萌芽

在南北朝之前,中國人也都是席地而坐,分食的小桌子很矮,所以就造成聚在一起吃飯很不方便,而窮人家沒錢買桌椅,一般都只用一個陶罐,煮一兩個菜大家圍在一起,從陶罐裡面舀菜吃。

陶罐

北方的游牧民族與中原地區的飲食習慣差別比較大,在冬天之時因為天氣原因坐在地上吃飯身體受不了,所以他們就研究出凳子和椅子坐在上面吃,這個也叫胡床胡椅。

而北朝時大都是胡人政權,隋唐皇帝也都有胡人血統,所以自然的就流行起胡桌胡椅來,而坐在椅子上吃飯比較方便,也不會因為坐著或蹲著導致腿部的肌肉壓迫,比起席地而坐更為舒坦,這一種方法後來漸漸流行到全國。

為了配合椅子,接著又出現了桌子,然後更大的桌子就出現了,這種大桌子就是為了舉行宴會時,大家方便坐在一起吃飯聊天,所以桌子和椅子的出現就奠定了核實者的文化基礎。

在過去的合食制中,一個人面前只有一個小桌子,旁邊是僕人,那些貴族自己吃著面前的飯,與旁人交流大多數都是僕人,這一種宴會中繁瑣而僵硬的貴族禮儀,導致眾人交流比較少,所以很多人並不喜歡貴族宴會,就是因為氣氛比較尷尬壓抑。

唐朝中後期慢慢出現了上層貴族的合食制,宋朝時因為重文輕武,為了拉攏寒門士子皇室與貴族都想要跟寒門拉進關係,所以他們從餐飲文化上發展起來。

飲食文化的變遷與社會政治有著必然的聯繫,貴族與那些寒門士子在當了官以後,他們會用坐在一起相互享用美食。而合食制方便大家在一起溝通感情,讓人感覺到上流社會與底層百姓之間,並沒有隔閡與身份的差別,這也是宋朝時期一種政治宣傳的手段。

英法兩國之所以到現在還在沿用分食制,是因為他們的貴族文化一直延續到了現在。1640年的英國革命推翻了皇室,但克倫威爾死後不久,英國王室又復辟了,一直到今天。

奧利弗·克倫威爾

法國一直到1870年的普法戰爭才徹底結束皇帝制度,在不鏽鋼發明之前,英法貴族基本上用的都是銀質餐具,有點錢的百姓用的是銅製的,普通的百姓有木製產品,基本上沒有人用鐵作為餐具,因為容易生鏽。

窮人家吃飯時,他們往往有幾把木勺,但餐刀只有一把,必須有人用餐刀了分割食物,這也是導致他們一直養成分食制習慣的一種原因。


明朝合食製成為了主流

宋朝以前的分食制,主要是為了體現貴族文化與平民之間的差別,而唐朝時期國家昌盛,所以在吃飯的時候自然會採用這種方式,簡單的說就是浪費得起,因為分食制很方便且能夠體現出檔次,但其成本也會比合食制高出很多。

比如在吃飯的時候,要為每個人準備一整套的桌椅、餐具、碗筷、食物,每一個人的食物都要一樣的菜品,身邊還必須有專門的人員伺候,所以舉辦這樣一場分食制的宴會時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成本會高出很多。

而合食制就比較方便,只要有人想吃就可以把菜煮好端在桌上,大家圍在一起邊聊天邊喝酒,這樣不僅省去了服務的人員,對菜品的分量跟樣式要求更為的簡單方便,省時省力。

總的來說,中國古代從春秋戰國開始吃飯就有了分食制,而並非所有的人都有資格分食。平民百姓因為經濟條件的原因,其實大多數都是合食制的。

明朝開始桌椅文化已普及到全國,而這種餐飲文化更容易讓眾人接受,所以久而久之合食制就普及開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北朝 的精彩文章:

文學是社會的映照!魏晉南北朝的文學,映射出民族大融合的背景
南北朝北人南遷,只為「保命」,為何到了後期卻轉為「南民北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