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在平均海拔3000米+西藏修鐵路,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在平均海拔3000米+西藏修鐵路,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藏木雅魯藏布江雙線橋特大橋鳥瞰(圖源:人民日報)

2020?年 6 月 20 日,橫跨雅魯藏布江的拉林鐵路(拉薩-林芝)藏木特大橋主梁成功合龍。這座全長?525.1?米、主拱跨徑?430?米?的鐵路橋,創下了多項世界之最——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海拔最高的鐵路鋼管混凝土拱橋,也是雅魯藏布江上首座「一跨過雅江」的鐵路橋樑。

此前仍在施工中的拉林鐵路

藏木特大橋的合龍,也標誌著拉林鐵路全線的 47 個隧道、120?座橋樑主體結構均已完工。這條全長 435.48 公里、設計時速 160?公里、全線平均海拔超過 3300?米的鐵路,預計將於 2021 年通車,從此結束藏東南地區沒有鐵路的歷史。

此前仍在施工中的拉林鐵路

拉林鐵路作為川藏鐵路的一部分,是繼青藏鐵路(西寧-格爾木-拉薩)之後的第二條進藏鐵路,也是西藏首條電氣化鐵路。

很多人是通過慶山的小說《蓮花》第一次聽說了林芝,林芝市的墨脫縣是中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縣城。在小說家的筆下,那些迷失了生活意義的城市人,選擇流浪去墨脫尋找心靈的皈依。

而在現實生活中,有這麼一群有血有肉的建築工人——他們被稱作「建築行業的吉普賽人」——從念青唐古拉山山腳,到雅魯藏布江江畔,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和故事。

今天想給大家講的,就是一個在鐵路上綿延了祖孫三輩的故事。

張騰:在西藏修鐵路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張騰(右)和父親張新鋒

我叫張騰,陝西人。

我和我的父親張新鋒,一起參與了中鐵電氣化局拉林鐵路四電工程林芝片區(下覺至林芝區間)項目的建設,主要負責鐵路接觸網架設。父親是我的作業隊長。

很多人提到西藏,腦子裡浮現的是布達拉宮的雄偉瑰麗,是納木錯和羊卓雍措湛藍的湖水。然而,對於我而言,提到西藏,我想到的是高寒缺氧的環境,是複雜的地質環境,還有一眼望不到頭的隧道。

雪後作業

這些年,大家都喜歡說中國是「基建狂魔」,好像我們中國人天生就特別擅長架橋修路。其實,每一次看似水到渠成的「成功合龍」、「全線通車」背後,都是克服了無數施工挑戰以後的舉重若輕。

那句話怎麼說的來著,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拉林鐵路的修建也是一樣,我說兩個例子吧。

從拉薩到林芝這一段全長?435.48 公里的鐵路,跨越了岡底斯山與念青唐古拉山、喜馬拉雅山之間的藏南谷地,全線 90%?以上路段位於海拔 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區,是目前中國在建高原鐵路中,地質條件最複雜、施工難度最大的工程。

林芝的平均海拔在 3000?米以上,我們的駐地就在林芝鎮的嘎拉村,我們負責的是從林芝鎮到下覺村大約 110?公里的鐵路接觸網架設。

大家來自五湖四海,但基本都是從平原地區來的,剛進藏的時候,面對高寒缺氧的環境,不僅人的身體適應不了,就連機械設備的工作效率也有明顯的下降。氧氣成了重要物資,上班配發氧氣,駐地還有專門的吸氧室。

每次和家裡人打電話,他們總是忍不住要叮囑兩句,要吃飽穿暖,要注意身體,別感冒。以前,我只當這些是嘮叨,可自打進了藏區,不用他們叮囑,我每天都會提醒自己千萬別感冒,因為哪怕是小小的感冒在高原缺氧的環境下也會變得異常兇險。

拉林鐵路從拉日鐵路的協榮站引出,向南穿過岡底斯山脈進入雅魯藏布江河谷,向東經過扎囊、山南市區、桑日、加查、朗縣和米林之後沿尼洋河直抵林芝,總計 16 次跨越雅魯藏布江。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不直接沿著雅魯藏布江修建鐵路,而是 16 次反覆跨越雅江?

一方面是地質條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儘可能避開沿線的寺廟、文物和村莊。

這樣的設計雖然增加了施工的工作量,但是,最大程度減少工程開發對沿線歷史文化建築的影響。

我們一家三代都是鐵路建築工人。

1952 年,中國修建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的時候,我的爺爺就是中鐵電氣化局的一名工人。

鐵路建築工人四海為家,常年漂泊在外,大家都管我們叫「建築行業的吉普賽人」。

父親張新鋒的日常工作

小時候,父親在我心中的形象是很模糊的。

那時候家裡條件不好,父親在外地工作,常常一年到頭也回不來。以前不理解,總覺得父親不通情感,腦子裡想的只有工作。

等長大一些,漸漸從書本中了解到鐵路建設對於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的重要意義,逐漸改變了想法。到第一次坐火車去遠方,我才真正理解了父親,對他的職業產生了自豪和嚮往的心情。

2016 年,我進入父親所在的中鐵電氣化局工作,也成為了一名鐵路工人。

去年,我和父親一起在拉林鐵路項目上待了半年,同事們都說我們這是「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我們倆白天去現場施工,晚上回來一起嘮嘮家常。有一次聊到以前的事,平日里不苟言笑的父親,竟然哭出了聲。第一次,我意識到他的內心也是很柔軟的,是生活讓他支撐起父親的形象。

午飯

下班後

其實,誰會不想家呢?

我有個同事,每次跟我們說起他女兒就笑得合不攏嘴。

小姑娘特別乖巧,跟爸爸特別親,基本上每天都要給爸爸打電話說想他,問他什麼時候能回家。去年,同事新買的房子裝修好了。搬家那天,女兒發了一個微信定位給他,給他留言說:

「爸爸,咱們搬家了,搬到新房子了,不在以前的地方住了啊,我給你發個定位哦,不然你回來的時候該找不到家了。」

第一根硬橫樑就位

首台高原牽引主變就位

我到現在還記得,當年入職培訓的時候,講到我們的「四特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堅、特別能奉獻。

那時候,其實我是不太能理解的,感覺這些都是上個世紀的老黃曆了。跑到大漠戈壁、高原冰川去吃苦、去奉獻,值得嗎?

可當我看著那些佇立在雅魯藏布江畔的鐵路橋,看著那些穿行在山脈腹地的隧道,看著我們親手架設的鐵路接觸網在夕陽下閃著金光的時候——

我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們一家祖孫三代是中國鐵路事業的快速發展的見證者。

現在,我只是中鐵電氣化局的一名普通工人,和每一名主動申請參與建設拉林鐵路建設的年輕人一樣。

我想,總得有一些後浪,奔涌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期待拉林鐵路早日全線通車。

也期待便捷的電氣化鐵路給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帶去更多繁榮與安康。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點個「的鐵路事業,點個「在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條 的精彩文章:

兩代英國人都愛的童話繪本,中英雙語,有娃必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