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負面影響體現在四個方面,完全擺脫根本不可能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負面影響體現在四個方面,完全擺脫根本不可能

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阿德勒曾寫道:「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這句話常常被人引用來說明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原生家庭有哪些常見的負面影響呢,我們又能多大程度地擺脫原生家庭對我們的負面影響呢?

首先,要認識到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 缺愛

缺愛從成因上可以分為「情感忽視型」、「情感虐待型」和「情感混亂型」。情感忽視型指的是父母對孩子關愛太少,容易讓孩子通過討好來獲得愛,覺得自己不配被愛,漸漸發展為依賴類型中的焦慮型。

情感虐待型指的是孩子的父母慣用打罵和貶低的方式教育孩子,這容易讓孩子開始自我否定,對他人抱有敵意和懼意,發展為依戀類型中的隔離型。

情感混亂型指的是父母自身有嚴重的心理問題,情緒不穩定,常常給孩子造成巨大創傷,事後又極力彌補或者道歉。容易讓孩子辨別不出好壞情緒,發展為依戀類型中的混亂型。

二、 指責

經常指責別人的人,往往看到的是別人的錯誤、缺點和不足,並且會把結果的糟糕和自己不好的感受,都歸結給對方。

面對喜歡指責的人,他人的感受會非常糟糕,就像一無是處的人,不論怎麼做都無法滿足這類人的要求。

指責是一個代際傳承的問題,喜歡指責別人的人,往往有個喜歡指責他們的父母,在他們的父母看來,他們沒有優點,不應該犯錯,在「都是你不好、都是你的錯、都是因為你」的批評中長大。

因此,他們非但不會變得寬容理解,反而會內化他們的父母的形象,在內心塑造一個無比嚴厲的批評者,對自己和對他人都十分挑剔。

被指責長大的人活成了他們父母的模樣,用指責來誘導他人,來驗證早年經驗的正確性。如果你想要改善和這類人之間的關係,就不能受其潛意識誘導,而要在他每一次指責的時候肯定他。

三、 控制

雙方的關係越親密,就越容易發生情感操控的情況。

全球反情感暴力專家、美國著名心理學博士麗莎·阿倫森·方特斯(Lisa Aronson Fontes)在她的書《情感操縱》中,認為親密關係中的情感操縱,指的是運用情感成為傷害對方的武器,支配、脅迫他人,從而使自己的目的得以達成。

電視劇《小歡喜》中喬英子和媽媽宋倩的關係便可以體現這一點,宋倩對英子說的最多的話就是:「英子,你可是媽的一切呀!」、「你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媽是和你最親的人了,還能害你呀!」

這樣的缺乏邊界的情感關係,會讓人變得窒息,英子最後得抑鬱症也證實了這一點。

四、 思維方式

原生家庭經常會限定我們看世界的角度。比如,你從小在混亂、難以安全的環境下長大,一直是小心翼翼,隨時都害怕有危險。

那麼即便你後來長大了,搬到了一個安全的環境里,還是會對那些危險的東西更敏感。因為你看待世界的角度是危險的,必須時刻小心。

這是原生家庭帶給你的枷鎖,讓你以為世界就是這樣,就像柏拉圖的洞穴理論般,當你見識過其他框架的樣子,便自然而然改變了。

缺愛的人什麼時候能夠變得不缺愛,很多人以為靠的是自愛。其實,只有當他被無條件地愛過,才能變得不缺愛。

很遺憾的是,缺愛的人在見識到愛之後,並不能意識到這就是愛,因為他以前沒有見過。最終,只有靠失去的代價來明白,自己已經擁有過愛了。此時,他治好了缺愛,可是也很有可能失去那份愛了。

我們想要完全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是不可能的,那是因為原生家庭塑造了我們最初的樣子,想要打破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即使是負面影響,也無異於是連根拔起。

沒有根,就更沒有歸屬感。但是,正如強迫性重複並不是為了重複悲慘的命運,而是為了覺察問題、改變問題。

心理學上,「重要他人」的概念也在告訴我們,與重要他人建立關係的過程中,我們也在重塑著對關係的認知

對原生家庭的認知是了解很多問題的源頭,並不是歸咎於原生家庭,而是要肩負起自身的責任,學會對自己負責,這樣才能擁有改變的力量。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sychology and lif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習慣性遲到、早到,對時間把控精確的人,都有三個目的
心理學:自私是一個人最高階的精神追求,越是自私的人,越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