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都是這樣長大的,為啥現在孩子心理那麼脆弱?需求層次提高了

都是這樣長大的,為啥現在孩子心理那麼脆弱?需求層次提高了

文/慢媽

前段時間一個小學生的自殺,又引起了很多父母的感嘆,「有什麼時候不能解決呢?不能和爸爸媽媽說呢?」「現在的小孩子是怎麼了?不是抑鬱就是自殺」「現在孩子為啥這麼難養,我們也是這樣長大的啊?」類似的聲音不斷發出,有的父母迷茫,有的父母害怕,有的父母疑惑,為何現在的孩子心理變得這麼脆弱?

慢媽身邊一位寶媽,從小對女兒是高標準嚴教育,女兒上小學時,為女兒入學能在學校門口排一夜的隊,每天孩子放學後,完成作業後就要開始練琴,周末時自然是輔導班裡待著。我問她孩子受得了嗎?寶媽說:現在的孩子都這樣過,她不學就落後了,哪像咱們小時候那麼輕鬆啊。是啊,生存環境不同,需求就會變化,以前的孩子長個大學就很出息了,畢業後的就業前景也很好,而現在的孩子上個大學輕而易舉,難得是考進985的重點大學。

人的需求,是分層次進行的,當你每日不足以溫飽時,哪會想著精神世界的享樂。抑鬱和痛苦,來自於需求越來越高,而環境越來越差。有一套心理需求體系: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完美地詮釋了這一點。

馬斯洛5個心理需求層次

、生理需求:人生在世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有衣穿有飯吃有地住

、安全需求:人身安全、資源保障、身體健康、就業容易,需要社會安定,需要公序良俗,免除生活里恐懼。

、歸屬需求:精神層面的追求,需要三觀一致互相吐槽玩耍的友情,更需要美好的愛情和幸福的家庭,以及某些生理需求需要得到滿足。需要這些情感需求,來讓自己與這個世界產生情感聯繫,有所羈絆,不再漂泊有歸屬感。

、尊重需求:無論何時,尊重一直是一種高需求,比如貧困時期,雖有為五斗米折腰,但也有不食嗟來之食一說。而當自己生活得到一定滿足後,我們對尊重的需求便會極大的放大。簡單來說,對內,需要自我價值的肯定,對外需要社會成就認可,需要讓自己活的體面一些,不要狼狽。

、自我實現:這是一種最高級的需求,希望最大程度發揮自己的潛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做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讓自己有意義的活這一世。

所以現在孩子問題多,奇怪嗎?

很多父母不明白為何現在孩子心理問題那麼多,甚至一部分家長認為都是現在孩子太過於嬌生慣養沒吃過苦導致的,他們的理論支撐在於,當初的生活遠不如現在好,但活到現在也好好的沒抑鬱沒自殺。事實也的確如此,以前的孩子就是那樣粗養過來的,但是很多家長不明白,社會發展了,人的心理需求已經變化了,以前追求生理和安全需求,而現在追求歸屬和尊重。

我們那時候課外補習班很少,周末都是撒開了玩,有條件的才讓孩子上特長班,父母可能忙於工作常把孩子扔給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父母是絕對權威的存在,能和孩子溝通交流當朋友的都是神仙父母。那時候安全需求是主要,環境不允許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更高的需求上。情感的缺失、理想的磨滅,哪有現實中吃不了飯、住不起房,上不了學來的可怕?

在這些基本需求面前,這些更高的需求,彷彿無病呻吟。

可現在孩子不一樣了,用以前的話說,便是出生含著金湯匙,生存需求完全得到滿足甚至綽綽有餘,此刻需要的除了父母的金錢養育,更有心理養育。哪些說現在孩子心理脆弱的,都是因為沒吃過苦導致的,話雖沒錯,但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人的需求自然跟著提高,必然的社會規律和人之本性,怪不得任何人。

在低需求環境中長大的父母,沒有學如何自我理解、接納和安慰這一系列的心理消化系統,而孩子這一代需求提高了,但是很多父母還沒意識到,在用自己的成長經驗養娃,又或者意識到問題但自己不會所以無能為力。而孩子沒有從父母學會如何排解這種壓力,如何接納自己等等情緒問題,最後只能自己逼壞了自己,成了我們眼中的心理脆弱。

需求教育中,父母責任重大

◆ 給予孩子足夠的愛?

很多父母說,孩子不愛向自己開口,作為孩子最信任的人,如果一個孩子遇到難以解決的事情,沒有向最親的父母尋求幫助,而是選擇一種極端的方式去解決,比如自殺,父母是否要反思一下自己?孩子為何對你而失望。

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來,讓他欣賞自己,熱愛世界,是父母最大的責任。很多父母說自己愛孩子,給了他們最好的生活,放棄了很多自己的生活,沒有人否認父母的不易,但如果孩子沒有感受到這份愛,是不是父母的失責?

身邊一位寶媽,女兒在競選班長時落選了,說老師不公平,回家後委屈地哭了一夜,後來寶媽了解到是一些事情導致老師對孩子有一些小誤會。想著孩子以後還要在班裡繼續學習,要和老師和同學搞好關係,不能留下事多的壞印象,只能委屈孩子,沒幫女兒討一個公道,只安撫孩子下次競選時好好準備。但這件事對孩子影響挺大,之後也不願意參與班長競選,這才讓寶媽著急害怕了。

你的鼓勵、欣賞、陪伴、理解和支持,才會讓孩子相信自己有力量,足夠與困難抗爭,他們知道自己背後有支撐在,你放棄了可能他們也就妥協了。

◆ 父母需要強大的共情能力

工作後認識很多人,有一些95年的小同事,開朗活潑性格很好,像一個幸福家庭里培養出來的孩子,但是每次節假日要放假她都不開心,家人會call她回家,但自從工作獨立後,就很少回家,之前矛盾太多,不願意回去面對父母。

我們問:有和父母好好的談過嗎?同事說,每次談話一言不合就訴苦,曆數自己當年帶娃的艱辛。儘管自己很委屈,但在他們的批判下,會有一種愧疚感特別不孝順,最後也就算了不想再聊了。

父母一直在等著孩子說一句謝謝,而孩子一直在等著父母說一句對不起。兩者之前的思維差異,註定有些家庭會矛盾重重。很多孩子是理解父母的,理解他們的艱辛所以才感覺自己的抵觸是叛逆是不孝,但父母普遍缺乏一種共情能力,切身實地的站在他們的角度是理解孩子。

平時多去聆聽下孩子,了解孩子最真實的感受,尊重他們的需求和選擇。當孩子感覺到了這些,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父母。

-----------------------

關注【育兒秘籍】,你想了解的母乳餵養、輔食添加、疫苗接種、疾病護理、成長發育,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除了原創漫畫文章,我們還會給您定期奉上實用育兒生活小常識,讓你用科學的方式輕鬆帶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育兒秘籍 的精彩文章:

「我媽養大我不容易,你辭掉工作照顧她」「行,讓我媽也過來」
寶寶晚上睡覺,為什麼枕頭老被打濕,原因可不是缺鈣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