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兩種決定往生人,看看你屬哪一種?

兩種決定往生人,看看你屬哪一種?

上人曰:

決定往生之人,有二品類。

怎麼知道一個人是否決定往生呢?法然上人說,有兩種人決定往生。我們可以對照一下,看自己屬不屬於這二品類當中的一種。

一者,具足威儀,心仰彌陀本願,口常念佛相續。四種威儀現遁世之相,三業所作備出離之要。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無愚痴懈怠之心。行為無缺,渡世不疑;心志堅固,不諂利養,不思名聞。無貪瞋邪偽,無奸詐百端,無雜毒之污,無不可之失。誠然,外儀精進,內心賢善,內外相應,一向願往生之人,是決定往生人也。

我想,誰看到這裡都知道,這一定是決定往生之人。後面是一個總結,總之是「外儀精進,內心賢善,內外相應,一向願往生」。

「無不可之失」,就是善導大師《觀經疏》「至誠心釋」說的,「欲回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凈土者,此必不可也」。這裡所舉的人是外相賢善精進,內在也無愚痴懈怠,所以他沒有雜毒之污染,無不可之損失。

如斯上根之後世者,末代甚稀。

這個人當然決定往生,可這是上根之人。在今天這個時代,法然上人離我們已經八百多年了,他都說「甚稀」,難得見到一個兩個,這都是祖師級別的。總之,凈土法門雖然以攝受下根為主,但是上根之人也托之求往生,所以有這種表現的是上根之人。對照一下自己,當然很慚愧,看來這一類我們沒有分。

再看第二:

二者,外雖不現殊勝之相,內卻不起名利之思。深嫌三界,厭心銘肝;欣慕凈土,願心徹髓。信知本願,胸中歡喜,願生極樂,念佛不怠。身雖雜於世俗,馳於世務,如隨在家,似仿利養,隨逐妻子,行儀更無遁世之相;然而,往生之心片刻不忘,身口二業讓於意業,以經營世務為往生資糧,以妻子眷屬為知識同行。

這講的是在家人,既然在家,總有家庭、子女,有事業要經營,所以外表顯現不出精進修行、出世的樣子。

「遁世之相」,別人從外表一看,就知道他是隱世修行的人,遠離世間,所謂出世高人,超凡脫俗。他的外表雖然沒有這樣的相狀,但是他內心不起名利之思,不以追求名利作為人生的價值和目標。他追求的是往生凈土,對三界深深地厭棄,凈土就是自己的命根子,徹骨徹髓地願意往生。

他的外表也跟世俗人一樣,要做生意,要談合同,做生意總要賺錢,似乎跟別人一樣;他也有妻子、兒女,也要照顧他們。所以,一點都看不出他是隱世的修行人。但是,他內心對往生這件大事時刻都不忘懷。雖然他的外表忙來忙去,但身、口二業畢竟是受意業主導,所以,他的生命是以他的信仰和價值追求作為主幹。所以說「經營世務為往生資糧」,經營世務怎麼成為往生的資糧呢?這不是做世間的事嗎?因為他的信仰是求生西方,雖然做世間的事,那是沒辦法,他越做越厭嫌,雖然經營世務,但是不會把整個人都埋進去。順利的時候,他知道是曇花一現,是無常的;遇到挫折、損失,現在都說「壓力山大」,不容易,挫折、損失往往更多,所以他更加厭離。由厭離心就更加嚮往極樂,聲聲稱名,這不就成為往生的資糧了嗎?

「以妻子眷屬為知識同行」,對妻子、眷屬,要麼勸化他們共同往生極樂,建立佛化家庭;有一些未必勸化得了,所以更加感到信仰不一致,所謂怨憎會,你想求往生,他想求世間的榮華富貴,這也能成為逆增上緣。

體力日減,喜往生之期漸近;余命夜促,知娑婆之離不遠。此命終時,是生死之了;此體舍時,是煩惱之斷。彌陀影現紫雲之上,行者期於此時往生;跏趺端坐觀音之蓮,剎那生於極樂凈土。

年齡越增長,體力越衰弱,反而越充滿歡喜,「快了,這個世界我待夠了,我要到極樂凈土去了,往生凈土的時間近了。餘下的生命,過一天就減少一天,就知道距離離開娑婆的時間不遠了。這一次死了,總算是結束了,不會在娑婆世界再輪迴了。這一次把身體舍掉了,煩惱就斷盡了,就到凈土開悟無生法忍。我盼望臨終之時,我日日欣慕的阿彌陀佛,他的真身影相端現於紫雲之上,來迎接我。我隨從佛後,端身趺坐,觀音菩薩手持寶蓮,佛光攝受,我剎那升空,坐在寶蓮上,往生到凈土」。

是故,疾哉往生,希大命速終;慕哉極樂,盼此壽早盡。

並不是像一般的世間人,總想在這個世界待著,想千秋萬代地活下去,不是的,總是想早一點往生。世間人沒有信仰,或者信仰淡薄,平常嘴上說往生,越是年紀大,越近死期,越怕死,越不想往生,這就是信仰不深入,不是往生決定之人。往生決定之人,不管遇到什麼事,年齡越增長,內心越歡喜,說「快了,我快要往生了」,就像前面說的「待曉天之商客,驚雞鳴猶喜;欣凈土之行人,得病患偏樂」。

悔哉我心,以生死為家,惡業常驅使;喜哉我願,還涅槃之都,四生仰為主。如是之事,常懷心中,永不廢忘。

一邊有悔,一邊有喜。後悔的是「我這顆心長久以來顛倒、分別,貪戀五欲,以生死為家,被惡業、煩惱驅使,受盡一切苦惱」;歡喜的是「這一次終於有了讓人喜悅的消息,我的願能圓滿了,我願生凈土,極樂世界是涅槃之都,一旦往生凈土,就可以廣度眾生,就像釋迦佛、阿彌陀佛、十方諸佛一樣」。

「四生」就是胎、卵、濕、化。往生之後,就可以作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成為一切眾生仰靠的對象和救度的化主。

設使逢緣遇境,有慶,有喜,有怒,有厭,有惜,有恥,有憐,有妒;雖有如斯等心,知此是猶如春夢之穢土習癖,不受其惑,彌增厭心。

這一段特別好,特別重要。如果沒有這一段,只有前面的,我們看了就會擔心「我是不是這樣的人?」這段開示就讓我們心中更加安慰,也讓我們知道,遇到這種情形要如何看待。因為我們畢竟是凡夫,逢緣遇境會起種種心,這是很自然的。

遇到歡喜的人,他有順利的事,你肯定會為他慶賀,這是「有慶」。比如你的孩子想考某所學校,如果沒考上,你就會為他惋惜;如果考上了,你就感到很慶喜。

「有慶,有喜,有怒,有厭」,有七情六慾,凡夫遇到這些情形,起一些情緒,都是正常的。就像水,只要風吹它,一定會起波浪。

人心無常,對境必然有種種情緒,如果強烈地壓制它,然後偽裝,或者否認,這是沒有必要的,我們也做不到,只能額外增加煩惱。如果我們知道這些都是逢緣遇境暫時所起的現象,就不會執著它,因為它是虛假的。我們內心根本的生命是歸命阿彌陀佛,那是我們生命的本來面目,是我們的真實生命。

所以,這句話說「猶如春夢之穢土習癖」,我們在娑婆世界這個穢土待得太久了,養成了各種習氣、癖好,這是缺點,所以遇到這樣的事自然會條件反射,在證悟人無我、法無我之前,自然就是這樣,但這是春日大夢,並不真實。

所以「不受其惑,彌增厭心」,不受它的迷惑,不認為它是真的,不跟它計較、對干,跟它有什麼好糾纏的呢?你要對治,要降伏,要跟它硬碰硬,就是把它看得太真了,就受它迷惑,你就上當了,就被它糾纏住了。它就像大章魚,它的觸角通過這些事就把你卷進來。你不要理它,一方面看出它的虛偽,如春夢不實;另一方面,由此更增加自己對穢土的厭離。

我們念佛人在這個世界生存,概括起來就是一個「厭」字。個人的生老病死、五苦、八苦;再看我們周圍的人,所有人都是這樣,大家都是大夢不覺,還樂滋滋的,覺得很有味道。整個世界非常喧鬧,焦慮,浮華,壓力巨大,邪見橫行。所以,佛說這裡是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一旦了解這個情形,實在是忍不下去,只願意早一點到凈土去,徹底舒一口氣,無量劫來在娑婆世界累積的愁郁、憋悶,到了凈土一口氣吐乾淨。

旅途凄涼之野宿,切望黎明之早啟。旁觀雖不特知後世者,身亦受染於世間;然而此心,唯乘彌陀之本願,成為靜默往生人。

「旅途凄涼之野宿」,這句話真的是深刻、生動地揭示了我們在娑婆世界的情形。在娑婆世界,三界六道都是旅途,旅途一片凄涼,沒有家的溫暖,暫時夜宿也是在野地里,好像在墳塋地里,跟孤魂野鬼一樣。那些豪宅,燈紅酒綠、很熱鬧的地方,也都是「旅途凄涼之野宿」。如果感到人生是這樣的話,就希望早一點天亮,所謂「切望黎明之早啟」,就是想早一點往生極樂,不在娑婆凄涼的旅途上流浪。

這樣的人,別人在旁邊看他,不知道他是一個內心懷有深切信仰、熱切往生的人,看不出來。看他的行為,他也在世間經營,做事,但是他的心早就乘上彌陀本願,一心歸命阿彌陀如來,成為靜默往生人。

「靜默往生人」這五個字非常好。「靜」,很安靜;「默」是沉默,不發出很多聲音,不喧嚷,不打擾別人,別人看不出來,不知道他是一個歸命阿彌陀佛、一心愿往生的人。他安安靜靜、默默無聞地就到凈土成佛了,多爽啊!這樣的靜默往生人,我們的蓮友當中就有不少。

大家用這段文對照自己,如果是這樣的,就值得慶喜;如果不是的話,就共同努力。

此是真實後世者、時機相應決定往生人也。

這是真實為了後生大事,有信仰,有落實的行儀。以今天的時代和根機來講,修這個法門是很相應的,決定往生。

如是二人之心性,阿彌陀佛勸言「至心」,釋迦如來說為「至誠心」,善導和尚釋為「真實心」也。

往生其實非常容易,是易行道,關鍵看你是不是真願往生,真願往生就能往生。因為往生是佛力所賜,往生的方法、往生的功德資糧完全具備在名號里,你要就給你。

真的發起願往生心,仰憑彌陀本願,就要對這個世界、對人生有透徹的認識;否則,這個花花世界,這個無常的穢土,哪個人不被它迷惑,哪個人不迷失其中?所以,一個人真的願往生就是開了大悟,把整個世界的繁華、喧囂、鬧騰、雜染一眼看破,只求往生。

要達到這樣的認識,如果僅僅從書本上看,那不容易。俗話說「書到今生讀已遲」,即使在世間求功名,你今生才開始讀書,別人上輩子不知道讀了多少書,你現在讀已經遲了。世間的事尚且如此,何況是往生凈土的大事呢?你臨時跑來讀幾本書,不是那樣的,一定要有生活的閱歷,一定要有諸佛宿世的護念、引導。

來到這個世界,一生下來,六根對六塵,個個都被蒙蔽了。「塵」,就像灰塵,是染污的東西。六根接觸一切都讓我們封閉,蓋住我們的心性,我們怎麼能看破世界的真相呢?

所以要受點苦,多受一些挫折。受苦,有逆境,就會深深思維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意義,「到底什麼是『我』?有沒有『我』?『我』能不能自在,能不能自我主宰、掌控?生命的目標、意義究竟是什麼?這麼短暫的人生,我要用來做什麼?」

我們不是上根利智,我們就是平常人,所以需要一些挫折、痛苦,所謂「苦能啟覺」,苦才能啟發我們對人生的覺悟:當然,這只是一個外緣。從內在來講,一定要有佛法的種子,否則受苦還是受苦,甚至因為受苦而上吊,投河。

好,我們這一堂課先到這裡。謝謝大家,南無阿彌陀佛。

開示:凈宗法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凈視界 的精彩文章:

表面輕輕念,背後深深願——念佛易得往生的根本原因
別話「端午」 附送五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