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和孩子做朋友就能教好孩子?父母太過寬容不一定是好的教育

和孩子做朋友就能教好孩子?父母太過寬容不一定是好的教育

最近國外有一種這樣的育兒方式,它被很多人認同,就是提倡父母與孩子做朋友。父母與孩子做朋友,在外國流行是有他的原因的。心理學稱之為「寬恕型父母」,有統計表明,很多寬恕型的父母其實是一種對教育缺失的偽裝。

並不是說,這種父母他們不愛孩子,而是太過於真心真意地愛孩子,有時候甚至到了什麼都能忍的地步。他們為了不與孩子之間產生衝突,自然而然地做出一些與教育事與願違的行為。

例如當孩子在家裡玩完玩具沒有收拾時,父母會說「沒關係,我幫你收拾吧」;當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時,父母會說「不要不開心,下次加油就行。」

雖然表面看上去,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十分和諧」,但是這樣的孩子很難獲取成功。曾有一位心理學家對這類父母作出以下描述:寬恕型父母會把自己理解成應該給予孩子一切所需,而不去想怎樣承擔孩子的正確教育。

簡單來說,這部分父母的教育理念是,不會去管束孩子,而是理想地認為孩子會自己規範自己的行為。這樣聽起來好像很尊重孩子的意願,但實際上這樣的做法卻帶來很多不無忽略的問題。

父母就不應該寬容對待孩子嗎?

其實不是說父母不應該對孩子寬容,對待孩子持寬容的本意其實是好的,他們一開始只是為了想讓孩子快樂。但是父母同時會忽略掉孩子人生中必須掌握的技能。

所以作為父母應該嚴慈有度才是好的態度,和孩子成為朋友,是尊重孩子,這個態度沒錯,但父母不要拋棄家長應該具備的權威。其實很多事情都相輔相成的,這才是應有的平衡。

過於慈祥會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1.導致還孩子沒有自律性

自律聽起來好像很多人都應該有的一種態度,自律從來都不是母親懷孕時給予孩子的一種天生的技能。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沒有給孩子建立有效的規則和限制,任憑孩子自由成長,這樣反而導致孩子缺乏自律性。

2.導致孩子缺失情緒管理

由於父母對孩子的行為過度仁慈,從不對孩子進行管教,這樣會使孩子的脾氣隨便放任,使得孩子久而久之就失去情緒管理的能力。例如我們常見的一個經典案例:孩子摔倒了,父母第一時間是安慰孩子,接著就是去打地面,讓孩子覺得自己摔倒是因為地面,不是因為自己。

3.導致孩子不知道如何處理壓力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寬容,一般不會發生衝突,看上去家庭關係十分和諧,但人一般要在高壓的環境下才能得到成長,而衝突往往就是高壓壞境。適當的高壓環境,會令孩子得到成長。所以過於寬容的環境會讓孩子日後沒有處理壓力的能力。

應該如何做仁慈型的父母

1.有事不能隨便慣著

孩子一般會通過哭泣來要挾父母,很多父母會因為孩子的哭泣而放棄對其的嚴厲教導,如果作為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寬恕孩子的行為,父母不但不能教導好孩子,反而令孩子更加無法無天。

所以我們要與孩子一同制定一些屬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規則,因為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一旦父母「接受」了孩子對自己的要挾,一再降低自己的底線,不但教導不了孩子,還會慣出孩子「牛魔王」的性格。

2.有些事情必須要孩子自己去完成

有部分家長一直會把自己的孩子永遠看成小孩,甚至會不讓孩子去獨立完成一件事,覺得這些東西孩子長大了自己就會學會,不必要去教導他。但是,孩子的培養不是無緣無故的孩子就學會了怎樣成長,怎樣做人的,孩子也需要順應人類的成長規律,該教給孩子的還是要教,要讓孩子自己去面對還是要讓孩子自己去面對,這樣才能培養出孩子獨立和思考的能力。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不要覺得,我們幫孩子做完一切他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一個負責任的父母,這類父母到了最後往往會被標上「不負責任」的標籤。

要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我們要懂得去用科學的方法來引導孩子,而不是一直「霸佔」孩子不去放手,不要把自己自以為的擔心強加在孩子身上,你的這種關心不但不會給予孩子好的成長壞境,還會給孩子帶來無名的壓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寬容型父母 的精彩文章:

王近山的女兒王媛媛,回憶父母感情:如果婚姻中多一些寬容
孩子因心情不暢而哭鬧,父母應多理解和寬容,並用五招正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