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孔子:「知一」而「及三」的智慧

孔子:「知一」而「及三」的智慧

孔子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為,如果教某人一個方面,他卻不能以此來想到另外三個方面,就不要再教他了。這說明,做事要舉一反三,要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其他許多事情。在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勤於觸類旁通,不失為一種智慧。

著名作家賈平凹倡導舉一反三式讀書,他把自己的讀書方法歸納為「觸一通三」法。他認為讀書一定要面闊而不可狹窄,文學書要讀,政治書要讀,哲學、歷史、美學、天文、地理等方面的書都要讀。若讀書面窄,見識就不多,思維就不活,觸一而不能通三。甚至,他連植樹造林、燒菜做飯類的書籍也都有所涉獵。由此,認識、理解問題的思路就越來越開闊,遇事也就能融一而得三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可生萬物。」一個人終其一生所學,對於浩瀚的知識海洋來說,無疑是大海之滴水、宇宙之塵埃。讀書學習,學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應該是思維的方式、認知的方法和探索的精神。

讀書是這樣,做事也同樣如此。遇到一件事,處理之後還要多想想,這樣做是不是最佳的方式,還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今後再碰到類似的問題,能不能總結以往經驗、汲取昔日教訓,把握規律,有章可循?這就是從融會貫通到觸類旁通。由此,能夠學習更多更新的知識,掌握更好更巧的方法,做起事來就會從容淡定、輕鬆自如,處理問題也就舉重若輕、遊刃有餘。

有言道,「隔行如隔山」。其實,應該說,「隔行不隔理」。如果能做到舉一反三,理通也可不隔行。英國一位橋樑專業的本科生,考研究生時報了醫學骨科專業,結果被順利錄取。橋樑工程與人體骨骼在力學結構上是極為相似的,但改行轉專業要有前提,一是要知橋樑的「理」,二是能通骨科的「行」。而這位學生恰恰做到了從「一」來認識橋樑的基本構架和本質特徵,不斷加以消化吸收,再由此及彼、由點到面觸及到骨科這個「三」,並準確把握了相互間的內在聯繫。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舉一反三的本質即為拓寬思路、活躍思維,做到以事論理;既要看到「一」,更要想到「三」,做到觸「一」通「三」。人類發明飛機初始,飛機時常出現機翼顫振現象,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後來,工程師們發現蜻蜓飛得既快又穩,由此聯想到蜻蜓可能有一種抗顫振的本領。經仔細觀察和分析研究,人們發現蜻蜓的翅膀末端有一種暗色素斑,若將它們切除,蜻蜓再飛時就會劇烈搖擺。可見,暗色素斑就是蜻蜓抗顫振的秘訣。於是,工程師們開始舉一反三,模仿蜻蜓的這種抗顫振裝置,在機翼末端增設了類似暗色素斑的加厚層,從而消除了機翼顫振。

「知一」而「及三」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學習方式。做到舉一反三,可以帶來思想解放,使思維的拓展更加深遠,生活的空間更加寬廣。

微信號搜索:中華詩文學習,或shiwen_xuexi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於商業目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詩文學習 的精彩文章:

2019年十大流行語、十大新詞語、十大網路用語,你知道多少?
最美宋詞60句,閑卻新涼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