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創了明朝兩項記錄的皇帝,原本是個優秀青年

創了明朝兩項記錄的皇帝,原本是個優秀青年

明神宗朱翊鈞開創了明朝皇帝的兩項紀錄,一是在位時間最長,48年,超越了祖父嘉靖皇帝的45年,二是不上朝的時間最長,28年,超越了嘉靖皇帝的25年。不過,不上朝不等於不管事,這爺倆 「雖深居淵穆,而威柄不移」,始終牢牢掌控著權力,沒有出現權臣或權宦一手遮天、架空皇帝的事情,所以國家治理的好與壞,第一責任人就是皇帝,不能「甩鍋」給別人。

明神宗朱翊鈞

朱翊鈞當皇子、太子的時候,是一個刻苦學習的好孩子,當皇帝的前10年,是一個勤於政務的有為皇帝,這主要得感謝他的生母李太后。李太后是宮女出身,身份低微,後來生下朱翊鈞,才母以子貴升為貴妃。她對兒子要求十分嚴格,兒子小時候稍有懈怠,李太后就把他叫到跟前長跪思過。每逢老師講課,她凌晨四五點種就把兒子叫起來,溫習功課,做好學習準備。朱翊鈞即位後,也是工作學習兩不誤,上朝日御門聽政(坐在太和門的門洞里),召見大臣,商議國事。不上朝的時候,他每天都早早趕到文華殿,聽儒學大師講讀經書和史書,從不懈怠。

影視劇中的朱翊鈞

朱翊鈞剛即位的時候,內閣成員之間鬥爭激烈,內閣首輔高珙跟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矛盾重重,互相攻擊,最後馮保跟內閣次輔張居正聯手,把高珙趕下台,張居正成為內閣首輔。朱翊鈞很尊敬張居正,一直稱他為「張先生」,對他的改革主張完全認同、堅定支持,君臣聯手開啟了中國歷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綜合性改革,並取得了顯著成果,史稱「萬曆中興」(又叫張居正改革)。這次改革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解決的是深層次問題,對緩和社會矛盾、挽回正德、嘉靖兩朝以來的頹勢發揮了重要作用。筆者認為,這次改革也是明朝進行自我拯救的最後良機,改革舉措如能延續,明朝國運或許能延長百年。可惜隨著張居正一死,朱翊鈞意志消沉,頹廢怠政,改革舉措大部分被廢除,改革最終失敗,明朝的頹勢再也無可挽回。

張居正和李太后

張居正改革歷時10年,實施的舉措很多,但最核心的有兩條,一是前5年著力推進以「考成法」為主的政治改革,二是後5年著力推進以「一條鞭法」為主的經濟改革。考成法針對的是官僚作風和形式主義,有解決「吏治不清」的問題。明確提出「事必專任,立限完成(明確個人職責,設定工作時限);層層監督,各負其責。」 這一改革改變了國家機構的運作機制,內閣、六科、部院、地方官府逐級下行監控,最終權力歸於內閣,並將一部分皇權也轉移到了內閣,是對明朝官制的一次重大變革,增強了各級官員的責任心,提高了國家機構的辦事效率。

「一條鞭法」是嘉靖年間確立的一種賦稅及徭役制度,張居正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於萬曆九年推向全國。這項改革的核心內容是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匯總在一起,合併徵收銀兩,按田畝數折算繳納。這樣就大大簡化了稅制,方便徵收稅款,同時使地方官員難於作弊,進而增加財政收入。這項改革實施後成效巨大,明朝國庫積攢的白銀達到了六七百萬兩之多,儲備的糧食多達1300多萬石,足夠支用十年。這比起嘉靖年間國庫存糧不夠一年支用的情況,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張居正和馮保

或許有人認為,這些改革都是張居正的主意,明神宗朱翊鈞沒啥功勞。其實,在明朝的政治體制和運作機制下,缺少皇帝的支持,大臣很難干成事,15歲的嘉靖帝斗敗楊廷和等老官僚就是例子。張居正推行政治改革的時候,朱翊鈞15歲,推行經濟改革的時候,他已經20歲。自小不間斷的系統學習,使朱翊鈞對事物有著清晰的判斷,他知道大明積弊已深,必須施行改革才有挽回頹勢的希望,所以他堅定支持張居正的改革,並以至高無上的君權推動各項改革舉措的落地,這是張居正改革取得巨大成效的根本保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明朝的「雲養兒」,賠了金錢又折兒!把兒子交給乳母養真的可靠嗎
《推背圖》二十九象詳解,大明朝最幸福的時代,三棵楊樹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