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戰時,延安地區唯獨此人每周可吃兩次肉,津貼更是朱老總的三倍

抗戰時,延安地區唯獨此人每周可吃兩次肉,津貼更是朱老總的三倍

大家都知道,抗戰期間延安地區條件非常艱苦,很多人可能一年都吃不上一頓肉。可有一個人卻很特殊,他每個星期可以吃兩頓肉,而且個人津貼還是朱老總的3倍。可能有人會說,這個人不是毛主席,就是周恩來。

這次大家都錯了,這個人冼星海。提起冼星海,很多人立即會想到他作曲的《黃河大合唱》。這首歌旋律激昂、音樂壯闊、勢磅礴、熱情深切,給人帶去強烈的震撼,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不屈英雄氣概。

《黃河大合唱》對中華民族危難時局的寫照,對民族精神的鼓舞,以及它的藝術水準,都是難以超越的。當年,冼星海在延安一個小窯洞里完成了這首歌的曲子。冼星海的妻子錢韻玲後來回憶時說,「早春的延安夜裡非常冷,他們用一小盆炭火取暖都嫌不夠。延安的木炭也不充足,後半夜炭火一熄,窯洞里慢慢就冷下來。看到他很辛苦,我就煮了一點紅棗給他吃。」

抗戰期間,大批有革命情懷的知識分子奔赴延安。延安方面出於對知識分子的重視,給了兩個特別待遇,一是讓來的人有事可干;二是要有相當的物質待遇。據《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記載,「 1938年夏秋之間奔向延安的有志之士可以說是摩肩接踵,絡繹不絕的。每天都有百八十人到達延安。」

關於物質待遇,儘管延安地區已經非常艱難,可以還是制定了一套標準。這套標準體現在每天伙食標準、每月津貼補助、日常實物分配、辦公雜費支出等方面,規定得非常詳細。舉個例子,毛主席的稿費標準是千字1.5元。

1939年1月,八路軍總部施行《各級津貼之規定》,這個規定將將全軍除供給制外的津貼補助粗略地劃分為六等。第一等涵蓋正副師長、政委和正副旅長、政委,沒有津貼5元,朱老總每月也只有5元。通信員、戰士、警衛員、炊事員等屬於第六等,每月1元。

那麼,冼星海的津貼是多少呢?冼星海是1938年11月抵達延安,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的主任。剛開始,冼星海對延安生活很不適應,他還賭氣說:「保證我吃雞,否則一行旋律也寫不出。」

不過,隨著《各級津貼之規定》的實行,冼星海的這種擔心很快就煙消雲散,他每月津貼達到了15元,是朱老總的3倍。不僅如此,冼星海每星期還可以吃上兩頓肉。由此可見,八路軍對知識分子是非常尊敬的,已經盡最大努力提供最好的待遇。

筆者每每看到冼星海在延安待遇這個故事時,總會想到歷史大家錢穆的一句話,「在現實中發現問題,到歷史中尋求答案。」中共對知識分子的尊重,早在延安時期就已經奠定了優良傳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三姨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王小波:深夜發病撞牆痛苦去世,葬禮冷清無一作家送行,如今他被捧成神
此人曾給孫中山扶靈,建國前就是中將軍銜,開國大典時他第一個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