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兒子犯錯,爸爸自虐:多少親情死在以愛為名的控制里

兒子犯錯,爸爸自虐:多少親情死在以愛為名的控制里

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01.

自虐式教育,實則是內疚式教育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令我頗為詫異。一個比較調皮的小男孩,不聽父母的管教。有一次父親生病住院,在病床上勸兒子努力讀書,然後發現孩子竟然聽進去了,那一段時間特別用功。

後來父親覺得這一招挺管用的,每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他就裝疼裝病。一開始兒子的確被「調教」得服服帖帖,但是時間久了,兒子開始出現逆反心理,父親的手段不再奏效。於是父親開始打自己,甚至扎自己的手指,以此來換孩子的順從。

可是父親每一次自虐行為的升級都在深深傷害著孩子,孩子越來越不知道要如何面對他,更想要遠離他的控制。孩子心中有了恐懼和怨恨,卻無處表達。不斷選擇自殘來表達抗議。

這樣的悲劇本不應該發生,因為父親的本意是出於愛,卻使用了極端的方式。他虐待自己,想要感化兒子,卻不知他的行為對雙方來說都是一種變相的懲罰。

他在懲罰對兒子失去控制感的自己,也在懲罰不順從自己的兒子。對小男孩來說,他一開始感受到的是內疚感,最後卻升級為憎恨和無奈,甚至迷失了自己。

這樣的愛令人窒息,因為本質是出於控制。其實很多父母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愛對孩子來說竟然會演變成傷害。

02.

自虐教育者,更是情感勒索者

心理學家蘇珊.富沃德將這一類以愛為名的控制行為定義為情感勒索。情感勒索通常都發生在親密關係之中,也正因為雙方都珍惜彼此的關係,才使得勒索得以生效。

而自虐教育者是典型的情感勒索者,他們看似傷害的是自己,卻是在用自己的行為換取控制。對孩子來說,父母是成長過程中的權威,自虐的行為只會讓孩子心生恐懼。而一旦父母利用自己的犧牲和付出,來要求孩子,孩子也只會因罪惡感而順從。

也正如蘇珊.富沃德所說,恐懼感,責任感和罪惡感,是被操縱者心中最常見的感受,而自虐者也常是通過傳遞這三種感受,來控制對方的情緒和行為。

恐懼感:

2017年SOHU上有一段視頻,和我上面講的故事很類似,引發了網友熱議。視頻中兒子犯了錯,爸爸卻說「子不教父之過」,還拿著棍子逼著兒子打他。

視頻中爸爸先對兒子說:?「這一次你的責任是爸爸的錯,爸爸沒教好你,爸爸替你受這一次罪。」

爸爸拿起棍子讓兒子打他,兒子沒有動。

爸爸又大聲吼:?「叫你打你就打,這是我的錯!爸爸的話不聽了是不是?」

兒子被嚇哭了。

爸爸卻還是不停止,繼續說,是爸爸的錯,爸爸要接受懲罰。隨即拿著棍子開始打自己,邊打邊說,沒教好兒子,是自己的錯。

整個過程中,兒子都在一旁大哭,不知所措。

孩子犯了錯,父母有責任教育他們,但是通過自虐的方式警示孩子,孩子只會充滿自責,他們深信父母的傷害是自己引起的。當類似的事情一再發生後,他們就會有恐懼感,生怕自己的一個小錯誤會再次帶來對父母的傷害。

他們恐懼父母會再次通過自虐的行為,讓他們一次次體會不知所措的感覺,和無法面對的內疚感。

孩子會感到困惑,於是變得謹小慎微,甚至不再敢隨意表達自己。也許孩子之後會變成父母眼中的完美孩子,但那更多地是為了順從父母,以停止父母的感情控制。

責任感:

熱播綜藝《我家那小子》中朱雨辰的媽媽是另一種類型的「自虐教育者」。她付出了百分之百的愛,也將百分之百的控制延伸到了兒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她跟劇組,幫兒子打掃衛生,每天四點鐘就起床幫兒子熬梨汁,堅持了十多年。她說自己的宗旨就是,不管兒子走到哪裡,他都會給兒子一個溫暖的廚房。

媽媽還在節目中坦言說會幹涉兒子的每一段感情,如果有一天兒子選擇結婚,百分之五十是為了自己。也就是說,兒子在伴侶選擇上一定會聽她的意見。而他至今未走進婚姻,也許和母親的干涉不無關係。

朱雨辰還有一個姐姐,至今也未婚。媽媽說女兒看到自己是如何帶大弟弟的,覺得自己負不了這樣的責任。

媽媽看似無微不至的愛,卻在潛意識中給了孩子無形的壓力。這會讓孩子覺得,如果不聽媽媽的話,或者做出媽媽不喜歡的事,就對不起她如此的付出。

朱雨辰在其他的訪談節目中也透露過,母親的愛給了他太大的壓力。他對愛有過質疑,可是這份沉重的愛是來自於自己最親密的人,他出於道德責任無法反抗,於是只能心理暗示自己,讓自己接受這都是因為愛。

武志紅老師曾經說過,父母的愛是唯一一種指向分離的愛。當孩子成長到一定年齡,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

朱雨辰的媽媽卻是相反的,她希望自己能夠一輩子照顧孩子,做他們避風的港灣。但是實際上,她在用責任感,掌握對孩子人生的控制權,而孩子也只能停留在如此黏稠的親情中,無法前行。

罪惡感:

日劇《風平浪靜的閑暇》刻畫了一個總是取悅別人的女主角凪,而她的性格正是因為她有一個總是在情感上勒索她的媽媽。

有一次颱風過後,凪的媽媽告訴她房子遭到損壞讓她回家看自己。凪回家後把房子前後都檢查了一遍,發現並沒有媽媽描述的那麼恐怖。不過媽媽還是試探性地說,自己想要把房子翻新一下,希望在東京工作的女兒可以盡下孝心。

但是這時候凪正好在為自己開一家洗衣店攢錢,她當下的錢只夠交押金。她希望媽媽能夠再等等,等她再多攢一些錢,再幫她翻新房子。

她鼓起勇氣問了媽媽,卻沒想到,媽媽回答說:「沒關係,我會試著低頭到處借錢,搭上我這條老命一點點還錢的。去追求你的幸福吧。畢竟,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當凪離開家,覺得滿懷歉疚,於是將自己攢了很久準備付洗衣店押金的錢全部轉給了母親。

在整個過程中,母親的威脅和道德綁架是無聲的,甚至被關心和愛包裹著,但是對女兒的影響卻是巨大的。母親讓女兒產生了罪惡感,以此來控制她的行為,達到自己的目的。

當父母用自己的付出或者犧牲作為籌碼,來換取孩子的關注或者順從時,她們就已然在扮演著操縱者的角色。

這一類父母自己的世界可能常常失控,也沒有在原生家庭中獲得過足夠的關注,於是會轉向當下的親密關係,尋找控制感。走近她們,我們會感受到一顆缺乏安全感的心。她們需要自我犧牲感和權威感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犧牲感讓她們覺得自己值得被愛,而權威感讓她們覺得自己的要求應該被順從。而實際上他們太害怕挫折,怕身邊的人不認可自己,怕被忽視,怕自己沒有價值,於是更加關注自己的感受,而忽略自己對其他人的影響。

於是,愛變成了控制,變成了威脅,甚至最終演化出了罪惡和恐懼。

03.

受傷的孩子,找不回的自我

從小在自虐式教育下成長的孩子,他們心中都會對愛或親情充滿困惑和懷疑。這種教育方式有時會對孩子產生終生的傷害。

喪失自我的完整性

像朱雨辰或者女主角凪,他們就是典型的喪失了自我的完整性。朱雨辰儼然一個老男孩,我想他至今沒有走進婚姻的原因,可能也有自己的不成熟。

而凪則是會在工作,社交中討好對方,這也正說明她內心並不認可自己。這一類孩子會常常懷疑自己,更加關注對方的需求,而非自己的感受。他們的自我總是不完整的,缺失的那一塊其實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認可。

逆反心理,向自己報復,或者向外界報復

文章中一開始提到的故事中,孩子在一次次情感控制中產生了逆反心理。他最終選擇了傷害自己的方式,來對抗父母。

其實很多孩子都會產生逆反心理,近兩年新聞中常常有孩子殺害父母的案件,令人悲哀的同時,我們也看到過多少父母的愛正在變得越來越沉重。

而大多數孩子出於道德壓力不會向自己的父母直接報復,於是將傷害轉向自己,或者外界的其他人。

無法進入親密關係,效仿父母成為自虐者

還有一些孩子,他們在父母的操控下成長,他們會對親情失望,最終也對愛情失望。他們懼怕進入親密關係,無法建立安全感,也不知道如何維護平等的關係。

當他們有自主權時,他們也許會效仿父母,成為用自虐方式操縱他人的人。對他們來說,這個方法可以奏效,又可以給他們帶來極大的控制感,而這正是成長過程中最缺失的東西。

04.

孩子的明天屬於他們自己

紀伯倫有一首詩《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我想這首詩很好地闡釋了,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他的生命,而不是他們的明天,因為孩子的明天終將要由他們自己創造。希望有控制欲的父母都能夠放下自己攥緊的雙手,給孩子更多的空間和自由,不要再操縱孩子的情感。

你折斷了他們的翅膀,他們又該如何飛翔。

你已選中了添加鏈接的內容

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作者:魚花花

往深處想,在淺處活——專註精神分析的教育與傳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育兒大師 的精彩文章:

娃娃發燒感冒了才明白,這些事情不得不注意
夏季怕中暑,還怕上火?權威專家在線為你講解應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