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行書的練習技法,讓書法充滿行氣!

行書的練習技法,讓書法充滿行氣!

行書是「五體書」中最具實用性的一種書體,它最能活潑地表現出書法藝術的本質特徵。書法藝術的發展,使行書更具有雅俗共賞的藝術價值,為廣大書家所青睞。然而,寫好行書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畫、一字、一行、一篇都離不開正確的書法理念和技法手段。

《快雪時晴帖》

在行書的臨摹和創作活動中,筆者感到有很多問題需要研習,尤其對行氣的要領作了反覆的理性思考,以為「行氣」的優劣直接影響乃至決定著作品的成功與否。因此,我認為在處理「行氣」時有必要把握好以下一些問題:

字間的筆畫要連貫流暢

行書中單字的間架結構是靠筆畫組成的,行筆的流暢直接影響著「行氣」和字的神韻。怎樣才能流暢呢?在實際練習中,尤感提按起伏和翻絞使轉之難度,如果能暢快地在使轉中起伏,在起伏中變化,那麼行筆流暢的問題就解決了。

《盧鴻草堂十志圖跋》-楊凝式

再者,筆畫之間要相互映帶,處理好上筆與下筆的照應,做到筆筆有交待,處處有呼應;或幾筆縈連成一筆,或筆斷意連;或符號代入,使筆鋒、副毫和水墨融為一體,充滿筋骨血肉之感,把單字寫活,為「行氣」的形成作好鋪墊,奠定基礎。

字外的相互呼應

所謂字外相互呼應,我的體會是鄰字之間要有顧盼關係,不能把每一個字都孤立起來,誰也不管誰。筆勢要有從上至下連貫行走的態勢,前後左右合理避讓,有時是字與字之間的呼應,同樣的字要有幾種寫法;有時是字意的呼應,即不同的字表達相近的意思;

傅山《行草書寄龔鼎孳七言詩翰》

有時是筆畫的呼應,就是上一字的收筆映帶下一字的起筆,可以實連,也可以虛連;實連時可以兩三個字成為一體,虛連時則筆畫斷開,而意向呼應。一般主筆要用實筆,要實連;而映帶要用遊絲、飛白、細筆,這是虛連。這種上下左右的字外呼應,能使「行氣」連貫,從而血脈流暢,渾然一體,生動活潑。

字形收放得法

字形的收與放是行書的重要特徵,它反映著「行氣」的動勢。我覺得作為單字而言,收要收的住,放要放得開 。有的是內收外放,有的則是內放外收;

王鐸《香山寺作五律詩軸》

有的是上放下收,有的則是上收下放;有的是左收右放,有的則是左放右收。如此種種,只有收放得法,才能使「行氣」形成逆能緊、拓能開、擒能定、縱能安的藝術效果。

字徑大小相濟

在一篇作品中,第一個字的大小決定其它字的大小,此乃首字領篇之要義。但在研究「行氣」時,不能簡單套用,切忌把首字領篇誤用為首字領行,否則,就會導致謀篇布局上重下輕、天大地小的弊病。

傅山《行草足夢中句七言詩》軸

在一行字中,每個字都要有大小之別,有的是呈 「大小大小」之形,有的是呈「大大小小」之形,有的可以一大幾小,有的也可以一小几大。這種大與小的安排沒有固定的模式,同樣的一行字,可以有多種處理。但一般來說,筆畫多的要大,筆畫少的要小,要特彆強調的可大,可弱化處理的則小,這樣「行氣」就有一種輕鬆明快起伏跳躍之感,充分展示律動的生命活力。

字距疏密有度

從章法上講,行書要求豎有行而橫無列。這就說明行書每行的字距是不相等的,各行字與字之間的距離錯位形成壁折之勢。這就是「行氣」疏密的基本要求。行書的字距就不能像正書那樣整齊的縱行橫列,又不能像草書那樣過分誇張。

黃庭堅《糟姜帖》

一般來說,字距小於行距,在同一行里,各字之間的距離基本相等,有時也可以適度拉開,但以不斷氣為宜。當然字距的疏密程度不能孤立地處理,更不能隨心所欲,要與字形的狀態和字徑的大小乃至書法環境變化結合起來把握,以形成一種「行氣」流的衝擊感。

字勢要欹正得當

大凡「五體書」都有一個欹正的問題,而行書的「行氣」對字勢的欹正關係更有著特殊的要求。我體悟到「行氣」是由單字與單字之間構成的,所以「行氣」的欹正之勢取決於字勢之態。有的字左欹右正,有的左正右欹;有的上正下欹,有的上欹下正。

蘇軾《邂逅帖》

有的字把欹正要求用方圓的形式加以處理,如內圓外方,內方外圓;上圓下方,上方下圓;左圓右方,左方右圓等取勢都是適用行書的「行氣」要求的。關鍵是要取勢得當,該欹則欹,該正則正,該圓則圓,該方則方,有時可能是某一筆畫的欹正,有時可能是某一部分的欹正,有時也可能是某個字的欹正,這就需要書家的匠心獨具,別出心裁。

字軸貫通到底

由於欹正和錯落的要求,弄不好,往往會使字軸偏離字行的中心線,這樣就會破壞行氣,使行列不分,章法混亂。

《祭侄文稿》

我認為,不管字如何欹正錯落,大小變化,其字的軸心都要始終保持在一條中心線上,力求上下貫通,體現一氣呵成之感,這樣的「行氣」才會生動有力。

字的墨色要層次分明

字的深淺是靠墨色的濃淡潤燥來實現的:濃者燥之,淡者潤之。我覺得調墨是形成墨色濃淡的基本條件。而用墨則是創造燥潤藝術層次的重要手段,所以調好墨色只是滿足了書法作品基本層面的要求,如何在這個層面上以燥取險或以潤取妍,創造藝術層次的立體視覺,這是對書家用墨技法的實際檢驗。

林散之《草書自作詩軸》

要產生這種效果,必須在控墨上動腦筋。我的體會是蘸一次墨寫完六七個字左右,筆上的墨就會由濃變淡,再由淡變澀,乃至枯筆,這時再蘸墨繼續書寫,而且各行的蘸墨時機自然錯開,於是就出現墨色濃淡燥潤的層次變化,形成由平面簡單到立體動感的藝術升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李鱓——不拘繩墨,自得天趣
千古第一左手畫家:「揚州八怪」高鳳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