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北朝時期高句麗強盛原因試析

南北朝時期高句麗強盛原因試析

李輝 (長春師範學院歷史系)

〔摘要」北魏滅掉北燕後,北燕國主馮弘率餘眾東遷高句麗。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為高句麗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隨著高句麗實力的增強,海東原有的均衡被打破。鑒於北魏強盛,高句麗大舉南進,最終在朝鮮半島形成了三國鼎立新的均衡格局。

在高句麗得到北燕餘眾之前,土廣人寡,根本無力擴張。而得到北燕餘眾後,經濟、軍事上的實力都得到增強,打破了海東均衡格局,並影響到了東北諸族生存及遷徙。歷來治東北史者,罕能揭此隱覆,故略撮舊史紀事,稍加闡明,不當之處,尚望方家教正。

公元407年,後燕中下級軍官馮跋襲殺後燕國主慕容熙,建立北燕。北燕初建,其功雖出於馮弘兄弟,但馮氏兄弟名位素卑,恐怕國人不服,便推其盟友高云為國主。因為高雲是高句麗人,所以高句麗與北燕一開始就建立了密切的關係。在高雲即位的第二年,實力遠遜於北燕的高句麗就借著與高雲聯宗的名義與北燕建交。高雲死後,馮跋兄弟嗣位,不改國號,也維持著與高句麗的友好關係。

公元436年,北魏大舉伐燕。在北魏大軍兵臨城下時,馮弘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南下,浮海投奔南宋;一個是東走,依附高句麗。但是,南下受船運限制,能夠逃走的人很少,而且易遭到魏軍截殺.而東走高句麗,可以舉國就徙,有可能東山再起,光復故國。出於這樣的考慮,東走高句麗成為馮弘首選的良策。聞知北魏將興大軍討伐的消息,馮弘就秘密派遣使者到高句麗,要求高句麗出兵掩護他東遷。在高句麗軍的掩護下,北燕國主馮弘率領和龍城軍民東遷高句麗。兩年後,馮弘被高句麗所殺,馮氏餘眾全部並人高句麗中。

北燕傳國28年而亡.馮氏治國本無足道,唯馮弘東遷,實為史載高句麗得中原士民最多的一次。高句麗的強大,南破百濟,北滅夫余,並能與隋唐抗衡一時,皆由此次東遷造就而成。蓋高句麗民眾本寡,文化也較中原為劣,百工技術亦不足道,得北燕士眾,實為提高高句麗實力之關鍵。遷人高句麗的北燕餘眾雖然是北燕戶口中的一小部分,但對高句麗而言,卻是增添了一股強大的力量。

其時高句麗的戶口較少。根據《三國志》和《魏書·高句麗傳》記載,公元435年時,高句麗的戶數是9萬,戶以5口計,不過45萬人而已。這對佔有漢四郡、遼東郡大部的高句麗而言,確是地廣人稀,縱有擴張之心,受人口限制,也無力擴展。而馮氏餘眾的加人,無疑為高句麗增添了擴張的本錢。

北燕戶口,史籍姻載。據《晉書》記載,前燕滅亡時,「(符)堅人鄴宮,閱其名籍,凡郡百五十七,縣一千五百七十九,戶二百四十五萬八千九百六十九,口九百九十八萬七千九百三十五。」

後燕建國,戶口已比前燕有了較大的減少,北燕境土窮路,更難與前燕相比了.但和龍城是東北重鎮,在前燕、後燕的一段時間及北燕,經過慕容氏、馮氏累世經營,民戶之繁庶,甲於燕地。北魏在攻打北燕時,經常將俘虜的北燕民戶遷走,到北燕滅亡前夕,北燕民眾都集中在和龍城內外。自馮弘東奔,餘眾大多遷人高句麗,營州戶口零落。北魏末年,營州六郡十四縣,總戶數不過1021,口4664。和龍城是營州轄下昌黎郡三縣中的首縣,而昌黎郡戶數僅201戶,人口不足1000。

川東遷北燕餘眾的數量,史無,只能估計出大致數字。馮氏餘眾,除了馮氏王朝的官員外,都是和龍城的民戶。如果不考慮軍隊及戰爭時城外遷人的民戶,單單以戶數統計,這批士女約有八、九萬戶;以其時世推斷,無外乎如下幾個階層一是北燕官員及其家族;二是和龍城內的居民;三是大戰前由城外遷人的農戶;四是北燕武裝部隊。這批人高句麗中,對高句麗國力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高句麗擁有廣大的地盤,但戶口、經濟、軍隊都遠遠遜於北燕,這也是甘心稱臣於北燕的主要原因。馮弘之所以能「素侮其國」,是以北燕實力遠遠強過高句麗為後盾,其遷居高句麗,仍不改素行,也是以亡國餘眾,仍較高句麗為強,所以在高句麗境內仍保持其跋啟之勢,對高句麗王以平等方式送來的慰間公文感到惱怒,並以下制的方式責備高句麗王失禮。由於寄居籬下,衣食仰人,不久,馮氏對北燕餘眾的控制權便被高句麗剝奪,只剩下孤家寡人,在其欲脫離高句麗投奔劉宋時被高句麗所殺。

這批與高句麗戶口幾乎相等的北燕餘眾遷人高句麗,給高句麗帶來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北燕官員階層的遷人,可以完善高句麗的政治、經濟制度,和龍城民戶多以百工技巧著稱,能夠促進高句麗的工業、手工業的發展;和龍城外的農戶則給高句麗人帶去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而北燕武裝部隊的遷人,對提高高句麗軍的素質、軍隊裝備、戰鬥力起到決定性作用。可以想見,經過十數年的發展,其實力必然有質的飛躍。

高句麗實力的增強,從其始終對北魏陽奉陰違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來。由於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高句麗一向以南朝為正朔所在,而視北魏政權為夷狄。高句麗每年都遣使南朝,貢獻不絕。劉裕打算北伐,江南素不產馬,難以組建騎兵部隊.遂命令高句麗獻馬,高句麗一次就獻馬八百匹.蕭梁代宋,高句麗仍遣使不絕,在其使者被北魏巡邏兵捕獲,並受到北魏高祖嚴厲訓斥的情況下,仍我行我素。

相較之下,高句麗對北魏一直採取陽奉陰違的策略,不受北魏的控制。北魏對藩屬國一向採取納質、職貢、婚姻及軍事等方式進行控制,這一套在高句麗就行不通。納質,也就是藩屬國派遣親生兒子或直系親屬到中原王朝充當質子.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高句麗王璉病逝,北魏冊命其孫高云為國主,借冊命之機,命高雲遣世子入朝參加郊丘之禮.《文館詞林》記載了孝文帝嚴責高雲的詔書,在這封詔書中,孝文帝措詞之激烈,前所未有,直以軍事打擊相威脅。

但其後高句麗卒無以親子或親弟為質子事,軍事打擊也未能實施,只成了恐嚇。職貢,即藩屬以土產進貢中原王朝的常儀。通常情況下,職貢只是藩屬國一種歸誠的表示,為了表彰這種歸誠,中原王朝都以遠遠高於土產價值的賞賜相回報.高句麗的職貢是黃金二百斤、白銀四百斤,坷若干。對於這些土貢,高句麗也有不貢的時候,當魏主責問原由時,高句麗也能找出相應藉口。婚姻,北魏曾令高句麗王女入宮,但始終沒有成功。

北魏自滅北燕,常有討伐高句麗之意。高句麗收納馮弘,拒絕了北魏提出的交出馮弘的要求,拓跋熹已有討伐之意,而朝臣以隴右、東北初平.需要息兵養民為由,勸止了此次討伐.其後,魏亦屢有討伐之言,如《魏書·百濟傳》中答覆百濟王的詔書,《文館詞林》載孝文帝訓斥高雲不遣宗親朝貢的詔書,都有以軍事討伐相威脅的意思,但最終都沒有出兵,蓋南朝未平,不宜窮兵於一隅,予他人漁翁利也.而高句麗強盛不受制,亦躍然紙上.

高句麗實力的增強,勢必打破海東原有的均衡格局。

高句麗強大後,四處擴展。由於西面有強大的中原王朝,其實力是高句麗難以企及的,高句麗以前曾屢次西進,也屢次受挫,得漢四郡地及遼東,不過是乘中原內亂之際,乘火打劫而已.鑒於北魏實力之強,高句麗只能尋求向別處發展,東限大海,北為山林地帶,高句麗以農業立國,顯然,東方和北方都不適合其深入發展,剩下的只有南方了。於是,高句麗的主要戰略是南下朝鮮。

南下也有阻力,早先在東北平原建立政權的夫余族此時已移居半島,建立了百濟政權.其移殖時間雖短,但實力較高句麗為強,所以當高句麗王釗率軍南下,受挫於百濟,高句麗王也在中喪生.此後相當一段時間,高句麗仍南下經營,但因與百濟勢均力敵,形成了一個均衡格局,南下的進展不大。百濟實力與高句麗大致相同,這是保持著海東均衡格局的關鍵因素。

高句麗得到北燕的百姓、精兵,以及北燕士民所帶去的先進的生產技術,其實力有了飛躍性地增強,這種均衡格局很快便被打破了。公元436年,北燕餘眾遷人高句麗。39年後,也就是北魏孝文帝延興五年,高句麗長壽王六十三年,高句麗大舉進攻百濟,攻佔其首都漢城,殺其王餘慶,虜其民八千口。川公元504年左右,百濟再度「為高句麗所破,衰弱者累年,遷居南韓地」。

關於百濟不敵高句麗的原因,百濟王餘慶自己最清楚,在其被殺的前三年(延興二年,公元472年),他就意識到百濟已危在旦夕,所以四處尋求纖難之術,他不但結援俊國,還聯繫了勿吉,約定從水路夾擊高句麗。在此之前,限於滄波之阻,百濟與北魏沒有官方往來,由於情況危急,他派出特使向北魏求援。在其給孝文帝的求援表中清楚地表達了高句麗實力增強的原因是「馮氏數終,餘燼奔竄,醜類漸盛,遂見陵逼」。

為了爭取北魏出兵,餘慶又在表中極力渲染高句麗的內部矛盾,說:「今璉有罪,國自魚肉,大臣強族,戮殺無已,罪盈惡積,民庶崩離。是滅亡之期,假手之秋也.且馮族士馬,有鳥畜之戀;樂浪諸郡,懷首丘之心。天威一舉,有徵無戰.臣雖不敏,志效畢力,當率所統,承風響應。且高麗不義,逆詐非一,外慕魄囂藩卑之辭,內懷凶禍東突之行。或南通劉氏,或北約蠕蠕,共相唇齒,謀陵王略。昔唐堯至聖,致罰丹水;孟常稱仁,不舍塗置。涓流之水,宜早塞,今若不取,將貽後悔」。

這裡面,著重提到了瑪氏餘眾及樂浪諸郡陷沒在高句麗的漢人,這是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從上面筆者對北燕餘眾估計出來的數量來看,如果再加上早些年陷沒在高句麗的樂浪、帶方二郡漢人,高句麗人中漢人的比例是相當高的。高句麗向南發展,半島上各個地方政權同感壓力,樓國得以乘虛而入。俊國曾在朝鮮半島東南部佔領一小塊地方,並以此為根據地,作為侵略朝鮮半島的跳板.高句麗向南拓地,半島上的各個地方政權感到壓力,紛紛結倭國為外援.

傳世的《好太王碑》就記載了高句麗廣開土擊潰樓兵的事實。

所以,當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年)俊國遣使向宋獻方物,自稱是「使持節、都督百濟、新羅、任那、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僑國王」,並上表要求劉宋承認這些封爵,並得到劉宋的正式冊命.劉宋大概覺得僑國的陳請並非事實,只任命其為安東將軍、樓國王。

到了元嘉二十八年(451年),日本在半島的實力大概得到了進一步拓展,以致劉宋王朝承認其為「使持節、都督俊、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這個爵位與在元嘉十五年的自稱是有區別的,沒有百濟,而是以加羅充數,這基本反映了百濟仍然獨立,而新羅等六國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倭國的控制。

宋順帝升明二年(478年),此時百濟已因兵敗而被迫遷都,倭國在這一年遣使上表,自稱「使持節、都督僑百濟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七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其表中說:「臣雖下愚,吞撒先緒,驅率所統,歸崇天極,道逗百濟,裝冶船舫,而句驪無道,圖欲見吞,掠抄邊隸,虔劉不已,每致稽滯,以失良風。雖曰進路,或通或不。臣亡考濟實忿冠雌,塞塞天路,控弦百萬,義聲感激,方欲大舉,奄喪父兄,使垂成之功,不獲一贊.居在諒周,不動兵甲,是以很息未捷。至今欲練甲治兵,申父兄之志,義士虎貴,文武效功,白刃交前,亦所不顧。若以帝德硬載,摧此強敵,克靖方難,無替前功.竊自假開府儀同三司,其餘咸各假授,以勸忠節」。

從這封奏表中可以得知,倭國雖然沒有與高句麗進行大規模會戰,但巳儼然以半島盟主自居。

海東新的均衡格局到了公元521年左右才逐漸形成。百濟重新在朝鮮半島站住了腳。《梁書》記載:「普通二年,王余隆始復遣使奉表,稱累破句驪,今始與通好,而百濟更為強國」.[9]新羅得百濟殘亡及高句麗逃亡士民,也由附庸小邦成為強國,並將倭國趕出半島。史雲:「(新羅)初附庸於百濟,百濟征高麗,不堪戎役,後相率歸之,遂致強盛」。

這樣,在朝鮮半島形成三國鼎立新均衡格局.在北方,高句麗也取得一些進展,主要以蠕蠕為盟友,與北魏周旋。滅掉了夫余,並與勿吉、地豆於、契丹發生衝突。魏宣武帝正始年間(504~508年),高句麗使者在向北魏解釋高句麗為何不進貢黃金、坷時曾說:「今夫余勿吉所逐,涉羅為百濟所並,國王臣雲惟繼絕之義,悉遷於境內」。似夫余之亡,全然無高句麗無涉.但夫余舊地,又明顯為高句麗所佔。

《新唐書》記載:「達末姿,自言北夫余之裔,高麗滅其國,遺人渡那河,因居之」山〕則夫余在商句麗與勿吉夾擊下亡國,平原地帶沒人高句麗,山林地帶沒人勿吉.勿吉使者到達北魏後,曾向北魏察明與高句麗發生衝突的經過:「(勿吉使者)自雲其國先破高句麗十落,密共百濟謀從水道并力取高句麗,遣乙支力奉使大國,請其可否」。契丹懼高句麗與姍姍合兵,亦合族人魏邊境,請求內附:「太和三年,高句麗竊與蠕蠕謀,欲取地豆於以分之。契丹懼其侵軼.其莫弗賀勿於率其部落車三千乘,眾萬餘口,驅徙雜畜,求人內附,止於白狼水東」。

總之,高句麗得到北燕餘眾之後,經濟、軍事實力得到增強,對於北魏可以不納貢金,拒不聽命。對於半島上的其它國家,敢於肆意攻掠,也正是由於其實力的逐漸強盛,朝鮮半島的形勢才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參考文獻〕

〔1〕晉書[M〕.卷113,符堅載記上.

〔2〕魏書[M].卷106上,地形志上.

〔3〕[12]魏書[M〕.卷100,高句麗傳.

〔4〕三國史記〔M〕.卷18,高句麗·長壽王本紀.亦見同書卷25,百濟·蓋鹵王本紀.

〔5〕梁書〔M〕.卷54,諸夷·百濟傳.

〔6〕魏書〔M〕.卷100,百濟傳.

〔7〕按《宋書·蠻夷傳》記載:「贊死,弟珍立,遣使貢獻.自稱使持節、都勢俊百濟新羅任那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侯國王.表求除正,詔除安東將軍、俊國王」.役有記載冊命的年月。據《宋書·文帝本紀》元書十五年條記載「俊國、扶南國、林邑國並遣使獻方物」,復據日本方面的典籍,其時正值日本仁德天皇(贊)卒,子珍用位,因而推知遭使事在元棄十五年.下同,不復註明出處.

〔8〕宋書〔M〕.卷97,蠻夷·俊國傳.

〔梁書〔M〕.卷54,諸臾·百濟傳.

〔北史[M〕.卷94,新羅傳.

〔11〕高句麗與蟠蛹結盟,除見於上引餘慶表外,還見於下引《魏書·契丹傳》.

〔13」新唐書〔M」.卷220,東夷·婁傳.

〔14〕魏書[M〕.卷100,勿吉傳.

〔15〕魏書[M〕.卷100,契丹傳.

附錄討論:

可是韓國人把高句麗的強盛歸納在好太王時期,而不是長壽王時期。

好太王時期並不太強大

能顯著增強高句麗實力,說明北燕併入高句麗的人數不在少數,這一史實從側門說明了高句麗國內當時的民族格局是多元的,與韓國人的宣稱大相徑庭。

三國史記記載,朱蒙的一個妃子就是漢人,沒有新羅人什麼事。。

不是朱蒙,是他兒子琉璃明王,妃子名雉姬一曰禾姬,鶴川人-(本地)之女也不相和。王於涼谷造東西二宮,各置之,後王田於箕山,七日不返,二女爭鬪,禾姫罵雉姫曰∶「汝漢家婢妾,何無禮之甚乎?」雉姫慙恨亡歸。王聞之,策馬追之,雉姫怒不還。王嘗息樹下,見黃鳥飛集,乃感而歌曰∶「翩翩黃鳥,雌雄相依。念我之獨,誰其與歸?」 ——黃鳥歌的典故

第一分段少字了:一曰禾姫,鶻川人(本地)之女也;一曰雉姫 漢人之女也。二女爭寵,不相和。

裡面的引用我查過電子版本的魏傳了,確實有這些內容。公元年436遷移到-公元472年,仍然有「「馮氏數終,餘燼奔竄,醜類漸盛,遂見陵逼」,馮氏,歷時36年仍然能對高句麗的政權有一定的干預。說明當時遷徙的數量不能為太少。馮氏只是鮮卑政權的暫時漢人領導,不能視北燕為漢人居多。只從一個方面證明高句麗多民族的融合性。

越看越多,長壽王時期一般被認為成高句麗的全盛時期。人口突然從九萬戶暴漲到二十一萬五百八戶。高句麗拿北魏不當回事,馮弘又不拿長壽王當回事。帶了不少北燕過來啊。這個民族融合的也太厲害了。

長壽王怎麼可能二十一萬五百八戶,三國史記說的是高句麗強盛時,這個強盛是人口的強盛不是地域的強盛,中原三國時代,記載戶三萬,魏書?高句麗列傳載,其民戶三倍於前魏時,其地東西二千里,南北一千餘里,這個九萬說的是長壽王末期時的人口。

是存在兩種說法。還是史記和遺事。。。。遺事上說的21萬。9萬戶咋打戰啊。。。。

南北朝時高句麗出兵記錄本身就不多,千餘萬餘,攻百濟算是舉全國之力,五萬兵,百濟差點舉國滅。九萬戶不少啊,供這些兵沒問題。

那21萬又是什麼時候的事情呢。。。。。什麼是最強盛時候?到了唐645年去攻打的時候到底又有多少人呢?怎麼算就100多年。。。。。。。

9萬戶不敢對北魏這種態度。。。。。藏著馮弘不交出來。東魏北齊時呢?

高句麗本記錄故國攘王二年廣開土好太王他老爸(公元385)左右攻打遼東、玄菟虜了一萬多人,裡面不少漢人官吏及周邊少數民族。那時高句麗總人口才多少?作為島北和大陸接壤的高句麗長期僻土戰爭,民族融合可想而知。百濟、新羅在南面相對純凈一些罷了。畫地圖時只要搭上高麗,統統進入。強調血緣單一時又強詞奪理!長期混戰的邊緣地帶拿來單一民族!!!

407年被馮氏兄弟擁立的北燕第一代君主是高句麗人高雲;491年長壽王孫子,高句麗第21任君主文咨王也叫高雲。王的名字啊。不是一個。長壽王也沒活100多,我就是說這個大發達大文明大帝國啊。前面一個409年就壯烈犧牲。

燕高雲死的很蹊蹺,被打死了是寵臣打死的,馮氏兄弟旁觀。慕容氏還有更可怕的事情呢,與我們何干?我只想找人口流向,和三國互相寧死不當一民族的書面言辭,這個幸好不難。

滿族文化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北朝 的精彩文章:

「才秀人微」鮑明遠,魏晉南北朝名士,你了解多少
平陽之戰 視戰爭為兒戲的北齊皇帝高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