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大書法家的氣節:誓不降清,遇難前留下16個字,字字泣血!

明朝大書法家的氣節:誓不降清,遇難前留下16個字,字字泣血!

文/晚風暮雨

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三月五日,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在多次拒絕清廷勸降後,寫下「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十六字遺言,慷慨就義,消息傳來,南明軍民失聲痛哭!

被清軍殺害的老人就是明朝著名學者、書法家、抗清英雄黃道周。

黃道周畫像

黃道周,初名螭若,字玄度,亦字幼平、幼玄、去道等,號石齋,福建漳浦人,天啟二年進士,歷任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等職。

崇禎年間,明朝天災不斷,各地起義風起雲湧,滿洲鐵騎不斷入寇遼東,為了平定內憂外患,朝廷不斷添兵加餉。

史書記載:「萬曆末年,合九邊餉止二百八十萬。今加派遼餉至九百萬。剿餉三百三十萬,業已停罷,旋加練餉七百三十餘萬。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萬以輸京師,又括京師二千萬以輸邊者乎?」

黃道周認為,當時明朝四方旱災,民力已竭,而軍隊兵驕將怠,沒有戰鬥力,應當重新制定剿撫策略,停止增兵加餉,以穩定政局。

他上書崇禎皇帝,提出整頓軍隊、汰冗省餉、不以兵治民、不以兵治兵等建議,結果奏章石沉大海,沒有得到皇帝回應。

史書上稱:黃道周所指陳,深中時弊,其論才守,別忠佞,足為萬世龜鑒。

黃道周為蒙冤的將領楊嗣昌辯白,遭崇禎怒斥:「爾一生學問,止成佞耳。」,隨即被貶往江西,不久又被貶往廣西。

幾年後,明王朝大廈將傾,風雨飄搖之際,崇禎皇帝才想起黃道周,請他回北京任職,但黃道周以患病為由,辭官回到家鄉漳浦。

甲申之變,崇禎皇帝自縊而亡,消息傳到福建,黃道周請實力派人物鄭芝龍出兵北上,沒有得到回應。

清軍入關,打敗李自成,佔領華北大部,繼續南侵時,黃道周勸鄭芝龍出閩抗清,寫下《與鄭將軍書》,信曰:

「至如為天下救蒼生、護京陵,取叛帥頭作勸杯,非大將軍親行不可。仆亦桑梓也,寧不為桑梓根本慮?顧神京之患,有急於桑梓者。當舍大圖細,不獨為副『雲雷』之望,直取侯封、壓服天下為吾鄉盛事而已也。」

可惜鄭芝龍為了保存實力,維持壟斷海外貿易之利,百般推辭,黃道周失望之極。

弘光政權滅亡後,黃道周和鄭芝龍等人擁立唐王朱聿鍵為帝,即隆武帝,被任命為武英殿大學士(首輔)兼吏、兵二部尚書。

隆武帝和黃道周有意收復失地,兩人每次提出北伐,都被掌握兵權的鄭芝龍找借口推脫。

為打擊黃道周,鄭芝龍還指使一批讀書人上書彈劾他「迂腐,非宰相才」。

至此,黃道周對鄭芝龍死心,不再抱任何幻想,他上《行都求去疏》,請求帶兵收復失地,洗雪國恥,他說:「今皇上親征在即,分道而進,滅奴復仇,機會難失。我為大臣,寧惜以身先之!」

對已有降清念頭的鄭芝龍來說,保存實力比北伐重要,在他的掣肘下,黃道周得不到足夠的軍隊和糧餉。

最終,黃道周還是自己招募了數千人,出師之時,也僅有御賜軍餉白銀2640兩及張肯堂、何楷等僚友所捐助的1860兩。

隆武帝聞訊,詔令鄭芝龍提供糧餉,鄭芝龍回應道:「現今兩師進兵,動行千萬,餉且不

足,焉有餘糧接應此未經操演之眾乎?」最後,竟然「不與一粟」。

黃道周的部隊「餉絕多亡走」,他將剩下的部隊,兵分三路,一路向西攻打江西撫州,另外兩路北上分攻婺源、休寧。

三路部隊先後被清軍擊敗,黃道周走到婺源遭清軍襲擊,清將張天祿俘獲,隨後被送到南京。

抓住隆武朝首輔,清廷十分高興,派洪承疇勸降,黃道周提筆寫道:「史筆流芳,雖未成功終可法;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將洪承疇和死守揚州的史可法對比。

洪承疇心裡慚愧,不敢再勸,灰溜溜走了。

在獄中,黃道周絕食明志,寧死不降清,清廷終於失去耐心,將黃道周殺害。

消息傳到福州,隆武帝停朝以示哀悼,追封其為「文明伯」,贈謚號「忠烈」。

鄭芝龍對黃道周打壓掣肘,不給兵員糧草,是間接害死黃道周的元兇,但值得一提的是,幾十年後,鄭芝龍的孫子鄭經攻入泉州,毀掉洪承疇祠,改為供奉黃道周,以示尊崇之情。

參考資料:《明史》、《明漳浦黃忠端公全集》、《台灣外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明朝萬曆皇帝長達28年不上朝,難道不怕自己江山被他人架空嗎?
明朝時太監數量以十萬計,清朝為何只用幾千人?太監不管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