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一妻多夫」拯救了這些甲蟲,或許還能拯救更多……

「一妻多夫」拯救了這些甲蟲,或許還能拯救更多……

交配中的赤擬谷盜(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撰文 | 張二七

氣候變化、侵佔棲息地、過度捕獵等因素正嚴重威脅著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對於瀕危的種群來說,影響其繁殖與遺傳的主要因素有三個:選擇(包括自然選擇和性選擇)、突變和基因交流。過去,在試圖挽救因種群規模過小而瀕臨滅絕的動物時,研究者經常從後兩個因素入手,通過提供低風險的棲息地和避免種群內的近親繁殖,來逐步擴大種群規模。

然而最近發表於《全球變化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的一項研究卻給了我們新的啟發。研究者發現,當面臨「滅絕旋渦」(extinction?vortex)時,相比「一夫一妻」的種群,實行「一妻多夫」制的甲蟲種群能存活更久。他們據此提出,在生態保護工作中,也應當更多地重視種群中的性別比例和交配模式,這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拯救瀕臨滅絕的生物。

致命的滅絕漩渦

「滅絕漩渦」描述的是一種理論中的情景。在這個漩渦中,生態環境、種群基因池與種群數量等因素會不停地相互作用、相互放大影響。一旦其中一環被打破,使得某個種群跌入這個漩渦,它們就會被其間的反饋效應推動,加速走向滅絕。

在經典的滅絕漩渦模型中,核心的三要素是環境壓力、種群基因多樣性衰減和種群規模縮小

具體來說,氣候變化、外來生物入侵、人類過度捕獵等環境壓力會侵佔某種生物的棲息地,從而導致其種群規模減小、各種群間交流減少。而對這樣較為獨立和小規模的種群來說,其基因多樣性也會衰減。道理很簡單:它們既沒有足夠的個體數量來提供足夠的突變可能性,也缺少從外界接納新基因突變的渠道。而這種基因的單一是致命的,這會使得它們對環境壓力更為敏感,一個很小的變化或許就能造成團滅,或是大規模削減其數量。而更小的種群規模又會導致更貧乏的基因多樣性,以及更差的適應能力。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很少有物種能逃脫滅絕漩渦,倖存下來。

2019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PBES)在報告中就指出,目前估計有100萬個物種正在加速滅絕,大量生物正面臨著滅絕旋渦的威脅。過去,為了了解如何更好地進行生態保護,也有許多研究曾在野外或實驗室條件下進行觀察,並利用這一模型了解不同種群在不同條件下的生存能力。然而最近,東英吉利大學的研究者提出,常常被忽視的「性選擇」可能會滅絕漩渦中的種群產生巨大影響。

「一妻多夫」還是「一夫一妻」

事實上,「性選擇」在生物演化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自古以來一直爭論不休。達爾文曾說過:「每當我看到雄孔雀的尾屏,就覺得難受!」這是因為從自然選擇的角度看來,雄孔雀過分華麗的尾屏對生存似乎有百害而無一利。對此,傳統的觀點是,動物用於求偶的炫耀特徵是他們身體素質優勢的「廣告牌」,通過這種看似無用的性選擇,自然選擇其實得到了加強。從這個角度來說,性選擇可能是維持種群健康的關鍵力量:同性(通常是雄性)間的競爭與異性(通常是雌性)的選擇可以在個體間產生更大的遺傳差異,從而使種群更具適應能力。

然而也有反對者認為,性選擇並非自然選擇的「附屬品」,而是獨立存在的一套體系。從這一理論出發,這種純粹為了求偶的特徵可能會與自然選擇的需求漸行漸遠,使種群的演化方向脫離適宜生存的最佳狀態。在1999年,Moen等人就對愛爾蘭麋鹿的滅絕提出了一種假設:在它們的性選擇過程中,過於追求巨大的鹿角,而越來越大的鹿角不僅成為了雄鹿的生存負擔,還可能加速了整個群體的衰退。

為了測試性選擇究竟在種群演化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東英吉利大學的研究者在實驗室中模擬了滅絕漩渦的場景,並觀察甲蟲在嚴格的「一夫一妻制」與「一妻多夫制」的交配模式下,應對環境和基因壓力的能力。

他們選擇了一種名為赤擬谷盜(Tribolium castaneum)的甲蟲,這種甲蟲繁殖速度很快,並且很容易養殖。在交配過程中,第一組中的每隻雌性都可以在五隻雄性個體中選擇交配對象,而第二組中的雌性只能選擇固定的雄性甲蟲交配。為了避免近親繁殖,並保證嚴格的交配製度,研究者在每次繁殖後,都會將其所有後代混合在一起,直到下一代繁殖時,再將雌性和對應的雄性隔離。

在兩組各繁殖95代之後,研究小組將其置於滅絕漩渦場景下,並再次繁殖了15代。為了模擬滅絕漩渦,研究者選擇了限制食物、暴露於高溫(這會影響雄性甲蟲的生育能力),以及控制每一代的有效種群規模。

結果很明顯,「一夫一妻」組的甲蟲難以應對漩渦中的環境和遺傳壓力,在實驗結束時它們全部死亡了。而「一妻多夫」組的甲蟲數量下降速度要慢得多,實驗結束時還有60%的個體存活。

研究的通訊作者Matthew Gage教授表示:「在消除了繁殖過程中的競爭和選擇後,產生的甲蟲種群更加脆弱,也更難以面對環境壓力。而相比之下,當雄性甲蟲需要競爭配偶,而雌性甲蟲也有選擇餘地時,它們反而活的更好。」

「達爾文無法解釋孔雀尾羽這樣的結構,這種結構似乎只在性選擇中有利,而對生存有害,但卻能夠保存下來。然而我們的研究很清楚的指出,在保持種群的健康時,性選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們的這一長期研究指出,性選擇有利於保持種群面對糟糕條件的適應性。性選擇可以幫助種群剔除『壞基因』,而穩固『好基因』,從而提高整個種群應對糟糕的環境或是基因壓力的能力。」Gage這樣解釋道。

在考慮到這項研究的適用範圍時,研究者表示,這項研究應當適用於任何兩性繁殖、存在一定程度的性選擇並且面臨環境壓力的物種。同時,研究者也建議在生態保護工作中,如果能夠幫助物種保持足夠的配偶競爭強度,那麼或許可以幫助它們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棲息地喪失和遺傳多樣性缺乏等危機。

原始論文: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gcb.15186#gcb15186-bib-006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 的精彩文章:

新發地檢出病毒基因組序列公布
患同一種癌症,為什麼不同人的擴散程度卻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