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如何得到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攝受?

如何得到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攝受?

信者:慧心安住,西方凈土。

願者: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行者:一向專念,彌陀名號。

我們這次凈宗講座的題目為「凈土資糧——信願行」。凈土就是指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由四十八大願稱性流現出來的至極莊嚴的剎土。資糧,資是川資,我們講的盤纏。這是站在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角度,好像一個人出遠門要到一個遠方的目的地,需要帶上盤纏,帶上乾糧,才不至於中途遭遇饑寒困苦,從而順利到達。

用這個比喻表明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也應有足夠的資糧,即往生的條件。歷代祖師大德從凈土諸多的經論當中概述往生凈土的資糧條件是:信、願、行。這三者具有辯證有機的關係,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常常把它們比喻為鼎之三足,這三個足是缺一不可的。

信,即信心,凈宗信心包含兩層含義,有事相上的信心,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的存在,阿彌陀佛的存在;有理上的信心,相信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在我們介爾一念之內,也就是自性彌陀,唯心凈土。諸佛如來講經說法,皆由理和事兩方面來完備的。念佛法門的信心,也是事相和理體具足的,後面將會分別加以詮釋。

相信之後要發願,西方極樂世界是這樣的莊嚴美好,是我們本有的故鄉啊!我們這些輪迴三界的浪子該回家了,要欣慕極樂世界。由西方極樂世界這至極真、善、美、慧的剎土,反觀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是這樣的穢惡、苦難,猶如火宅,不容一刻的停留,所以生起厭離之心。這就是願,厭離娑婆世界,欣求極樂世界。這都要從真誠心裏面流現出來,叫做深信切願,以這樣的心理背景來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信和願屬於般若智慧的範疇。行門,就是持名實踐的行為。般若智慧的信願,要靠實際的行持來體現。這就是說,由信啟願,由願導行,再由行來落實體現信和願。這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在信、願、行三資糧裡面,尤其重要的是信和願,這是由念佛法門的特點決定的。念佛法門是全憑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令我們橫超三界,到達佛的剎土——一真法界,這就是以佛的果地覺作我們眾生的因地心。解決生死問題不是僅靠我們自己修行的力量,完全是靠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

念佛法門的一個特點就是「感應道交」,「感」是從我們凡夫眾生的層面來說,「應」是從佛的角度來說,深信切願持名是能感之機,阿彌陀佛慈悲的四十八大願就是所應之法,「道交」是我們眾生的至誠能感和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大願的救度力量產生溝通。

我們的一念的心體和阿彌陀佛慈悲心的體性是不二的、是圓融的、是一體的,在這個層面我們就能和阿彌陀佛的心溝通,交融互攝,只要我們一念投到彌陀大願之海,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威神願力就會在我們身上全體體現出來,就會出現不可思議的現象,當生令我們身心柔軟、煩惱降伏、智慧開發、香光莊嚴,臨命終時蒙佛接引,自在往生。一經往生就能得到阿鞞跋致,成為三種不退轉的菩薩,快速成就道業。這就是不可思議!所以,凈宗法門的主要特點就是感應道交難思議。

阿彌陀佛早已成就的慈悲願力我們怎麼能夠感得上?就是要靠信願。如果沒有信願,我們就是再苦行、如何的精進努力也是沒有辦法的。念佛法門說容易是易如反掌,因為一感應通了就能解決大事。但難也難在這一點,感應不上也是難於上青天,不得其門而入。非難非易,即難即易,它沒有給我們眾生能夠思惟的餘地——超情離見。

所以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能不能往生就看我們有沒有深信切願。為什麼?有深信切願就能感通,沒有深信切願就南轅北轍。如果我們不具足信願,只是把念佛作為功夫去用,縱然我們能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那樣的功夫,也不可能往生。為什麼?感應不上彌陀願力。

五乘的行人都不可能靠自己的功夫去往生的,不僅我們凡夫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往生,就是斷見惑、思惑的阿羅漢也不可能靠自己的功夫往生。因為西方凈土是實報莊嚴土,如果從通途佛法的理念來看,破無明的法身大士才有資格去,破見思惑的聲聞、緣覺也只能到方便有餘土。所以我們要注重信願,而且有信願必然會有持名,因為持名是表達信願的行持,這三者正形成良性循環。

不用三祇修福慧

但將六字出乾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安法師講凈土 的精彩文章:

第02講《壽經》在大乘佛典中的獨特地位(下)
西方確指 第11講-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