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人作惡殃及子孫,後代需要承負的期限到底要多久?

人作惡殃及子孫,後代需要承負的期限到底要多久?

《閱微草堂筆記》里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甲看中乙的妻子,想納為妾,便告訴了丙。丙看中了甲的財富,便找了一個同邑的浪蕩子,用金錢買通了他,用陰謀幫甲達成了心愿。過了一年多,丙的陰謀敗露,自己的女兒被杖而官賣,邑子的女兒則流落為娼。

初看這則故事,似乎是大家所喜聞樂見的善惡報應故事,行惡者得惡報,而且惡報的程度和行惡的程度剛好成正比。

但我們又會發現它和常見的善惡報應故事有一個很明顯的區別:故事的過錯方都是父輩,而承擔責任者卻是他們的子輩,也即父債子償,這就是道教傳統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承負報應。

承負是空想還是確有實據?

「承負說」系統闡述於《太平經》 :「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久 ,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 ,故前為承, 後為負也。負者,流災亦不由一人之治,比連不平 ,前後更相負, 故名之為負。負者, 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

也就是說,今人要承擔先人行為善惡所帶來的後果, 名為承;同樣,今人的行為善惡也會對後人產生影響,名為負;代代相承相負 。

那麼具體什麼是承負?用古代一點的說法就是血脈傳承者之間的氣運會有所影響,同時這種影響反應在血脈往後傳承最為明顯。《皇極經世書》說,子時開天、丑時闢地、寅時生人。《太平經》所指的先人,是從黃帝時期以前上溯至寅時的人。這些先人在本質上是承天心而行的,但有小錯失,且並不自知。這種不自知的小錯失,通過血脈流傳一輩輩積累下來了。這是人間世運下降的本質原因,也是承負產生的淵源之始。

如果用現代一點的話,可以這樣來說,DNA最為相近的親屬中會出現氣運相關聯的現象,同時這種氣運關聯體現在父系往子系這個方向上最為明顯,而同輩之間的影響則較小一些。

承負與陰宅風水的作用原理是有相通之處,首先,承負是講氣運往子孫的傳遞,風水是借環境造陣來進行趨吉避凶,而承負是通過功果福報來進行趨吉避凶。正所謂善人居福地之說,大凡積德行善的之人,因有功果轉化福報的支持,故而更容易得到更好的風水,這便是「福人居福地」說法的來歷。

由於道教很看重人類自然的繁衍生息的自然性,所以從來不避忌傳宗接代之事,並在修鍊之中,也強調「欲修仙,先做人」,先盡人倫之責,方可言及大道。

前人行的善,如果沒有及時轉化,則它會積累為功果(也稱為陰功),這個功果轉化為氣運後,會通過血脈傳遞到DNA角度來說最親近的人身上,然後逐次嚮往傳遞。同樣的,如果有行的惡沒有及時消解掉,那麼這個惡行同樣會轉化成不好的氣運,傳遞到子孫身上,在發生轉化後,就會體現出來。

天地萬物皆受承負影響

《太平經》中認為,歷史是一個時時包含著承負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任何社會危機的造成均非僅僅由於當世的原因, 而是歷史的長期積累造成的 ,因此不能讓一人承擔罪責 ,而是「人人有過於天地」, 但現實是「 百姓適知責天, 不知深自責也」,並認為天地和一切自然事物跟人和社會事物一樣也都有承負 。

一是人為天地「承負」 :「天地生凡物 ,無德而傷之, 天下雲亂, 家貧不足 , 老弱饑寒 ,縣官無收, 倉庫更空。此過乃本在地傷物 ,而人反承負之」。人承負天地, 是天地運行發生錯亂 , 人承受其災害 。

二是自然界事物間的「承負」 :「夫南山有大木,廣縱覆地數百步 ,其本莖一也。上有無訾之枝葉實, 其下根不堅持地 ,而為大風雨所傷, 其上億億枝葉實悉傷死亡, 此即萬物草木之承負大過也。」這是山川草木受到的自然承負之災, 唇亡齒寒,也是這個意思。

三是人為自然界事物「承負」 :「南山有毒氣 ,其山不善閉藏 ,春南風與風氣俱行, 乃蔽日月, 天下彼其咎 , 傷死者積眾多。」南山有毒氣,因為風而傳播到了其他地方,導致死傷眾多,此為人承負了自然之過。

不過 , 對於自然事物的承負人們並不太關注, 對人自身的承負才是大家關心的;而人自身的善惡承負 , 人們最擔憂的是對惡的承負所造成的災病夭死,承負之善給人帶來蔭庇,但這種蔭庇不是無限的 , 而是有限的 ;子孫放縱為惡 , 支付完先人蔭庇,也難免夭死 。

道教承負與佛教因果,有何不同

現在我們很多談論罪福善惡的,都將道教之承負和佛教的因果聯繫起來,認為道教之承負就是佛教之因果,其實是錯誤的。佛教的因果是基於前世今生,業報輪迴的角度;而道教的承負是基於現實世界,以整體論、系統論的觀念來看待社會的。

1

產生報應的原因不同

「業報輪迴說」認為有情眾生對世界萬有的「無明」 是產生果報的根本原因。認為報應的根源在於人的貪慾和無明,由過去的無明煩惱而造作諸業,播下生死的苦因 ,於是生起種種妄念 ,因此造成了生死的流轉 ,墮於生生世世的六道輪迴之中 。

道教「承負說」主張的施報者是「天」。這個「天」不僅有自然無為的元氣的含義, 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有賞罰大權的人格神。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外力報應,其實不然。各種人的承負都有善惡積累這個內因在起作用, 是對個體或家族的過去善惡的報應,今人的禍福是先人行為的結果,如果祖先有何過失,由子孫承擔其責任。而且 , 善惡的記錄、拘校、獎罰 (即報應的執行)大多是由眾鬼神操作的。

《有過死謫作河梁誡》說 , 記錄承負的諸神包括山海陸地 、 諸祀叢社、 舍宅諸守、 司農祠官 (其他書中還提到三屍神、司命神等 ) , 還有大陰法曹每年歲末要拘校賬簿 , 核算此人的善惡累積, 「計所承負 , 除算減年 」, 地陰神 、 土府神 「收取形骸 , 考其魂神」, 罪過多的至死 , 罪不至死的要 「謫作河梁山海 」, 其他也 「各隨法輕重, 各如其事, 勿有失脫 」。眾鬼神無時無處不在注視人的所作所為,對善惡的記錄和對承負的執行毫釐不爽。

2

受報主體不同

佛教之所以沒有承負概念,是因為「業報輪迴說」主張「自作自受」。個體所造業的果報,只能由造業者自己或其五蘊相續而生者承受, 眾生現在所受的業報 ,必然是自己前世的宿業所感 ,不能由別人替代,即使象父母子女這樣的至親,也不能互相承受 。所以佛教的出家,講究拋妻棄子與世俗切斷聯繫,在這種情況下,直系親屬的好壞完全不在自己的考慮範圍內。

「承負說」的受報主體不僅是自身, 有噁心惡跡,天就會奪其紀算 ,減少他的壽命 ,同時個人的行為還會影響到他的子孫 。「承負」簡單來說就是祖先給後人留下的一筆「遺產」。如果前人做了很多好事,就給子孫留下一筆好遺產,讓子孫能富貴、智慧;如果前人幹了很多壞事,那就會給子孫留下一筆爛賬,令子孫遭受身體、心靈、經濟上的許多磨難。《太平經》里舉例說,比如父母失了道德,有過錯於鄉里,後世的子孫必受鄉里的過責,這是承負最簡單的道理。與《易經》中所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同出一理。並且,「承負」有「十世一周」的性質,即十代祖宗的行為,會對後代有一定影響,警戒人們要為後世兒孫考量。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人力行善事,卻沒有得到好的福報,就是因為承負了祖先之過錯;為什麼有的人做了壞事,但是卻得了好的結果,是因為承負了先人之遺澤。所以道教里講行善,只是說行善可以有種種功德,但是卻很少宣講靠單純的積善可以獲得富貴的。

3

解脫方式不同

「業報輪迴說」提倡「業由心造、 迴轉有道」,主張通過因果法則以減少惡報,甚至消除業力的影響 。

大家都知道,道教是修現世的,而對於當前的現實利益,道教不會通過消耗福報來實現,而是創造了道家五術,以五術來濟世利民,不但能解決現世問題,還能不斷積累功行。《太平經·解承負訣》說: 「能行大功萬萬倍之先人 ,雖有餘殃 , 不能及此身也 。」行大功德, 就是以忠孝等倫理道德規範為標準 , 為善去惡,得行此道者, 就能消除「承負」所帶來的災厄。

4

作用範圍不同

佛教的功行主要是在於普度眾生,並且這個眾生指的是有情眾生,而無情眾生是成不了佛的,所以佛教關注對象圍繞的是人,其理論從人心下手,所言所論所行,皆是圍繞人的覺悟成佛來進行。

道教則大不同,萬物皆有靈性,度的是萬物成道,所以道教關注的對象則是在天地萬物及天地萬物之外的一切,而人只是天地萬物中最靈者,故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非是人為獨尊。

所以道教中沒有至尊的概念,即使是玉皇大帝這樣地位極高的神明,一樣是要聽從元始符命的,但玉皇大帝本身又是元始的一個化身,元始本身是一切的源頭,但卻不是一切的主宰。

正因為如此,道教並不像佛教那樣認為只有有情眾生才能成就,而是萬物皆可修行,皆可成就,在層次格局上比佛教要更大得多。只是世人多不察此,反認為佛教普度是大善,不可不謂之顛倒了。

承負的期限

那麼先人的善惡行為是否能無限期的對後代產生影響呢?《太平經》中記載,承負是有期限的,過了這個時間限制,就不受承負之苦。

《太平經》說:「因復過去,流其後世,成承五祖。一小周十世,而一反初。或有小行善不能厭,囹圄其先人流惡承負之災,中世滅絕無後,誠冤哉。承負者,天有三部,帝王三萬歲相流,臣承負三千歲,民三百歲。皆承負相及,一伏一起,隨人政衰盛不絕。」

可見承負的大至期限是五代十世。如果只是後人無條件的承負先人的善惡行為,道教的善惡報應論就成為了絕對的命定論了,所以經中也告訴我們,只要個人能做大善事,雖先人有過失,也可以免於承負之災。

道醫秘制三伏貼

冬病夏治 行氣活血 調補陰陽

點擊小程序鏈接購買

道教ID:daoismcn

福生無量天尊

中國預言奇書,《推背圖》第四十四象,將在不久後應驗!

青陽道人

修行交流,請加道長私人微信,長按左側二維碼添加。

文章整理 | 青玄 編輯排版 | 青素

道教是天尊對人間最慈悲的叮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 的精彩文章:

道教的經典書籍都有哪些?其中一本被稱為「萬經之王」!
古訓:和明白人說話,和踏實人做事,和厚道人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