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那些父親受到的創傷,都會傳遞給孩子

心理學:那些父親受到的創傷,都會傳遞給孩子

在學生時代,每個人自己或者身邊都或多或少地發生過一些校園欺凌事件。

《三字經》云:養不教,父之過。

孩子之所以侵犯他人,與家庭教育的缺失密不可分。

侵犯行為的學習在專制型家庭中最有可能發生。

這種父母從來不關心孩子的想法和意見,任何事情都一意孤行,孩子有什麼地方沒有表現好,或是犯了錯誤,或是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往往會受到父母的懲罰。

特別是受到中國傳統思想「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影響,很多父母都喜歡用一些工具打孩子,直到孩子滿身傷痕才罷休。

在這一過程中,父母天真地以為自己的懲罰可以減少孩子犯錯誤的頻率,可是在他們打孩子的過程中還有另外的機制在起作用,即強化和社會學習。

很多孩子由於缺少父母和老師的關愛,於是就想通過調皮搗蛋來引起他們的注意,所以父母打孩子其實是給予了孩子額外的關注,強化了孩子犯錯誤的行為。

除此之外,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其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模仿,因此父母的暴力行為其實是給孩子提供了模仿的機會。

經過觀察研究,我發現在那些存在暴力傾向的中學生和小學生的家庭中,他們的父親或者母親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暴力傾向,通過口頭詢問也得知他們曾經多次受到過父母的毆打。

可見,從侵犯行為這一角度說,父輩曾經受到過的創傷(被父母毆打)通過強化和社會學習機制傳遞給了自己的孩子,使他們習得了侵犯行為。

有些孩子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表現地比較退縮和膽怯。例如,有些孩子與長輩說話時,顯得特別拘謹,生怕哪句話說得不對從而落下個不尊重長輩的名號。

科學家的研究發現,不良的人際關係狀況,與痛苦的社交經歷相聯繫。

出生三個月的嬰兒,在接受了若干次預防注射之後,就可以形成對於注射的強烈的消極反應。

因為他的痛苦經歷與醫生的出現已經形成了穩定的聯繫,醫生的出現與注射器刺入皮膚的痛苦多次結合之後,醫生的出現就變成了條件刺激,成為了痛苦和危險的信號。

有人曾研究過不喜歡老師的小學生,這些學生討厭學習,害怕老師,是因為他們在情感上都曾受過老師的傷害。

一位二年級的女孩,對所有教師和與學校相聯繫的事物都很反感,有著嚴重的厭學情緒。經過調查,她曾被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扇耳光,而且被老師當眾言語羞辱。

一開始的時候她只是害怕這位老師,後來泛化為厭惡所有的老師。

因此,孩子的人際交往受到條件學習的影響。

在他們還小的時候,由於受到父親或者母親嚴厲且不講道理的對待,他們逐漸對人際交往產生了恐懼,形成了長輩——恐懼這一條件反射。

在他們社會化的過程中,如果與朋友和同學的正常人際交往也受到父母不合理的干擾,就可能會泛化為對整個人際關係的恐懼,從而變得退縮、不敢與人交流。

生活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有些孩子有著明顯的性格缺陷,這與其家庭環境也有著密切的聯繫。

出生後,個體最早接觸的環境是家庭。家庭的各種因素,如家庭結構的類型(單親家庭、留守家庭)、家庭氛圍、父母的教養方式、子女的數量等都會對兒童性格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

在有些家庭中,父母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天天吵架,甚至大打出手,以至於分道揚鑣,孩子失去了父親或者母親,其性格會出現重大缺陷。

生活中不難發現,在單親家庭中,那些跟著母親長大的孩子往往依賴性強,獨立性較差。但是移情能力較好,會關心人。

那些跟著父親長大的孩子往往更加獨立,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性格可能有點陰沉,不太會體貼人。

可見父母的矛盾導致離婚,最終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不利影響。

有研究比較過育嬰院的嬰兒和在自己家中的嬰兒,發現一歲時育嬰院的孩子與成人的關係有障礙,很少依附成人,言語能力較差,比較冷漠等。

所以,不好的家庭環境會極大阻礙孩子的發展。

父輩的創傷,往往在不經意間就傳遞給了孩子。

為了讓孩子能夠免受父輩的不良影響,家長應該有意識地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科學地對待孩子、陪伴孩子,讓孩子健康成長。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習慣性遲到、早到,對時間把控精確的人,都有三個目的
心理學家: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你的面相決定了你的氣質與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