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我們到底為什麼要善良?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我們到底為什麼要善良?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奇蹟男孩》中有這樣一句話:如果要從正確和善良之間做出選擇,我選擇善良。

善良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善良究竟是「人善被人欺」,還是「好人有好報」呢?我們到底為什麼要選擇善良呢?

要回答為什麼要善良這個問題,首先要界定什麼是善良。百科上的定義是心地純潔,純真溫厚,沒有惡意。

從定義看,善良是一個要求很高的詞語,但是即使是如聖賢一般的孔子都曾經懷疑弟子顏回偷吃米飯。

可見沒有人能夠做到完全意義的善良,因此對善良的強調是偏向於向善良的言行靠近的意思,指的是向善之心。

自我同一性

人之所以要選擇善良,是因為他們自己的內心喜歡善良。

自我同一性指的是自身作為社會中的一名獨特個體的統合、穩定的感受。

如果一個人的內心覺得他對善良的態度是很矛盾的,他就不知道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以及想要成為怎樣的人。

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是選擇了不善良的,他就會對自我感到失望,難以建立很高的自我評價。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擁有美好的品質,成為值得被愛的優秀的人,善良一方面是社會文化選擇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個體認同善良的結果。

拒絕用善良的態度對待這個世界的人,他們內心對世界的看法也是非常冰冷無情的,世界對於他們的意義只有冰冷的利益。

而能夠發自內心堅持善良心態,並且不是因為社會文化倡導善良所以才善良的人,內心對於世界的意義、人生的意義都是懷抱著愛與希望的。

換句話說,那些因為自身想要堅持善良的人都是羅曼羅蘭所說的真正的英雄主義者,看穿了生活的真相卻依舊熱愛生活。

善良的人喜歡這個世界,善良是他們維護這個世界做的努力。

善良作為一項美好品質,還能帶來其他的美好品質,比如說堅韌、真誠,擁有善良的人會走向自我實現諾言,將自己變為一個更加美好的人。

和諧的人際關係

人們之所以選擇善良,不僅僅是因為它是一種實現自我價值的利己行為,還是因為它是一種利他行為。

選擇善良心態的人選擇了親社會,親社會行為能夠幫助我們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幫助他人提升幸福感的時候,我們自身也會因此感到具有成就感,變得很幸福。

大部分人天生是喜歡人際關係的,我們看到的很大一部分孤僻的人只是因為畏懼建立人際關係帶來的後果而排斥建立人際關係。

雖然世界上並不存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循環的觀念,但是有很多人內心是相信因果循環的善惡觀的。

人類天生有一種因果觀念歸類的價值傾向的本能,這會幫助因果循環的善惡觀在現實世界中有很多地方都成立,因此選擇善良是有很大可能得到回饋的善意的。

另外一方面,在本來可以善良的領域,如果人們選擇了不善良,反過來會導致內心產生愧疚感、降低對自我認同的程度。

「你怎麼對我,我就怎麼對待你」,善良對待別人的人,常常會被別人善良地對待。

在自身善良濾鏡的加持下,他們對世界的看法也會很積極,一個積極的人往往是容易獲得成功的。善良對待別人,意味著信任別人,反過來也會得到別人的信任。

善良的本質是同理心

有些人理解善良是在「非善即惡」的絕對的片面的語境下,世界不能用非黑即白的眼光來看待。

善良如果脫離了具體語境、自我,或是其他美好品質,就會變成道德的標尺。

一個富豪為貧困地區捐了1000萬,和一個普通人盡自己的力量捐了幾百塊錢,這兩者都是善良的。

如果忽視了自我,善良就變成了偽善。這是因為善良作為一種主觀的態度,是建立在自我的前提上,忽視自我,意味著無我,既然「我」都沒有了,誰來做出「善良」的選擇呢?

我們之所以無法接受生活中很多過於善良的人的行為,例如以德報怨,是因為他們的善良既沒有考慮他們自己,也不是真正為對方著想。

陶勇醫生在經歷被病人家屬砍傷的事情之後,說道:

」我們在處理自己內心的時候,應該慈悲寬容,但在對待一個社會管理的時候,必須要嚴格。」

他恰恰是擁有了真正的善良,能夠推己及人,為了廣大的醫護人員著想。

真正的善良是一種同理心,更是一種自我力量,是一個人因為感受到自身的不容易,進而推己及人,感受到他人也同樣不容易,值得被善良對待。它只是一種選擇。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Cognitive Psycholo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當一個人出現這三種跡象,說明他開始廢掉了,請小心
如果有一天,你容不下自己的丈夫了,強烈建議看看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