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陳師曾:意趣盎然,古樸而不粗野

陳師曾:意趣盎然,古樸而不粗野

本文來源:自頂級藏品

陳師曾(又名陳衡恪)發現並提攜齊白石則是他對現代繪畫史的一大功績。

可以說,沒有陳師曾,齊白石的天才將難以發揮出來,甚或很可能會在為稻粱謀中被徹底淹沒。1917年,為躲避鄉下匪亂,年近六旬的齊白石由湖南湘潭來到北京,居住在法源寺並掛單琉璃廠南紙店。由於齊白石的冷逸畫風不為北京畫壇所接受,他的賣畫生涯陷於困頓。齊白石有詩曰:「冷逸如雪個,游燕不值錢。」陳師曾在琉璃廠南紙店偶見齊白石自出己意,大刀闊斧的篆刻,為其吸引,遂萌一識之願,乃尋到住在法源寺的齊白石,兩人一見如故,齊時年55歲。

《花鳥四條屏》陳師曾作

在陳師曾引薦下,齊白石得識姚茫父等畫界名流,眼界漸開。齊白石聽從陳師曾的勸告,始行變法,棄八大一派冷逸畫風,轉學「揚州八隆」、吳昌碩一派,三年而成,並自創紅花墨葉一格。齊白石的成名,當然緣於他深厚的傳統文人畫功底和脫俗的逸格高致,這從他1902年前後的早期作品便可看出。但如果沒有陳師曾的大力推舉及勸其衰年變法乃至策劃宣傳,齊白石是難以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民間畫家一舉成為畫壇巨擘的。關於這一點,陳子庄在《石壺畫語錄》中曾有生動的描述:「齊白石早年畫美人,人稱『齊美人』。陳師曾見後道:『你天性疏放,筆下出醜相,怎能畫美人!應當學大筆寫意畫,以丑為美。』陳師曾從友人處借得二十幅吳昌碩精品,給齊白石學。

《冬蔬圖》陳師曾作

民國五年至八年是齊白石藝術生活中的一個轉折點。齊令其妻將他反鎖室中,終日學吳畫。三年後,學成出戶。因少見陽光,面色慘白。他之成名,亦靠陳師曾。當時在日本開一個畫展,陳董其事,將齊白石畫之價格訂得比吳昌碩的畫高。日本人見後大驚,以為畫雖好,但價格太高,於是有人徑往中國收買。陳師曾得此消息,立即電告國內,將國內所陳列的齊白石的潤格提高二十倍。這樣一來,展覽會上的齊畫悉為日本人購去,齊白石之名由是大著。」在這方面,齊白石本人也承認:「這都是師曾提拔我的一番厚意,我是永遠忘不了他的。」

陳師曾歿後,齊白石哭之以詩:「君我兩個人,結交重相畏。胸中俱能事,不以皮毛貴。牛鬼與蛇神,常從胸底會。君無我不進,我無君則退。我言君自知,九原毋相味。」又有「哭君歸去太匆忙,朋黨寥寥心益傷。安得故人今日在,尊前拔劍殺齊璜。」「君我有才招世忌,誰知天亦厄君年」「此後苦心誰識得,黃泥嶺上數株松」等詩,其情之真,其意之切,可窺一斑。

《牡丹圖》陳師曾作

於藝術,陳師曾畢生致力於中國傳統繪畫,而且技藝全面,山水、花鳥、人物、風俗等所涉範圍極廣。畫之為何物,性靈也。觀照陳師曾的繪畫實踐,他主張感情移入和畫外功夫,求意趣,師造化,畫名極盛。其寫生小品擅長庭院園林小景,意趣盎然,皆是生活寫照。其山水重傳統技法,又學而能變。其寫意花鳥,雖學吳缶翁,然能遠紹徐渭、陳淳,渾厚綺麗,簡遠雄秀,自成一家。相比之下,吳昌碩作畫突出以書法之筆入畫,運筆古拙有力,老辣縱橫,而陳師曾相對含蓄秀逸,古樸而不粗野,不以氣勢撼人,而以氣韻動人,內涵豐富。更為突出的是,陳師曾的畫構圖多變,形式新穎,不為程式所囿,筆墨上並不特意突現某一家的特點,創作時揮灑自如,自由奔放。他的繪畫取材既有傳統的折枝花卉,也有對景寫生的身邊景物,似信手拈來,無拘無束。其又擅書,拙厚沉穩,格調高古;又能治印,淳樸古厚,情致盎然,一時風騷。

於學術,陳師曾是一位美術史家和美術教育家。所著《中國繪畫史》《傳統文人畫價值》開近現代研究中國畫史與文人畫之先河。書中所云「何謂文人畫,即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考究藝術之得失,必須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謂文人畫。文人畫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一語,深刻闡述文人精神內涵,揭示中國傳統文人畫與西方寫實主義繪畫的最大區別,堪稱一世絕響。陳師曾對傳統文人畫價值的闡釋與維護,奠定了他在現代畫壇理論界的重要地位,同時也使處於花果飄零凄涼境地的傳統文人畫得以站穩陣腳。陳師曾一生極重藝術教育,桃李滿天下,成名者如王雪濤、王子云、李苦禪、劉開渠、俞劍華等,皆一時之秀,為繪畫史上罕見。惜天妒其才,英年早逝,若假以天年,中國現代繪畫史上的名家座次或將改寫。

《墨竹》陳師曾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金大受的十六羅漢圖
黃慎寫意人物畫40幅集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