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並非只有灰軍裝?抗戰時八路軍軍裝顏色,影視劇可拍不全

並非只有灰軍裝?抗戰時八路軍軍裝顏色,影視劇可拍不全

在抗日題材的電視劇中,八路軍的形象是比較一致的,基本就是布軍帽和灰軍裝。如果有的電視劇中出現了身著黃綠色軍裝或土黃色軍裝的八路軍,那也不要奇怪,因為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當時八路軍的軍裝本就不單單限於是一種色調。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初定的編製人數為45000人。

當時國府對八路軍的供給原則是基本不發武器,彈藥少發或不發,而對於編製內的軍餉和服裝雖有拖欠,但起碼還是能發到手的(雖然服裝發不全),直到1941年後徹底停發了所有經費、被服及彈藥,反過來還對八路軍實施軍事和經濟封鎖。

以八路軍1937年度領到的被裝為例,計有:

草黃色單衣單褲6萬件、草黃軍帽4.5萬頂、草黃綁腿4.5萬雙、草黃襯衣褲4.5萬套;灰棉軍衣褲4.4萬套、灰步軍帽4.2萬頂、灰布綁腿4.2萬雙、白襯衣褲4.2萬套、棉大衣2.1萬件、棉背心1.35萬件、軍毯6.2萬床、乾糧袋3萬個、水壺3萬個,另有軍鞋等部分物資發代金9萬法幣自己採購。

從這些被服來看,在夏季佩戴草黃色軍帽和軍服,在冬季則是灰色軍帽和軍服,軍帽軍服樣式都是國軍標準服裝。也就是說八路軍從最開始抗戰時,其實軍裝就有兩種顏色的,即草黃色和灰色。

不過從發放的軍裝數量再比對八路軍編製的45000人兵力數來看,其實是缺不少物資的。如冬裝數量就不足以每人一套,乾糧袋、水壺等也不足以每人發一個。

八路軍在華北抗戰後,部隊規模逐步擴大,而從國府領到的軍裝是有限的,另外在作戰、訓練中還有大量消耗,新部隊的軍裝如何落實就得靠自己解決了。

八路軍115師獨立團抗戰之初兵力為1700餘人,到1937年底,獨立團已經發展到了7000多人。為了給新戰士發齊軍裝,部隊在收復的靈丘、廣靈、渾源、淶源等縣收購棉花、布匹,由供給處組織當地裁縫,解決了新部隊的冬裝問題。

其他八路軍部隊的被裝在全面抗戰之初也大抵如此解決,如120師在1937年冬,由關嚮應政委親自出面,帶著供給部長、宣傳部長和軍需科長將山西臨縣商人的布匹全部買下,再動員當地裁縫縫製冬裝,解決了120師在1937年冬季的過冬問題。

這一時期處於抗日戰爭的戰略防禦階段,日軍主要控制核心城鎮和鐵路公路幹線,急於向中國內陸地區推進,其對於佔領區的控制和壓榨才剛剛開始。故而八路軍可以在城鎮買到布匹,並縫製軍裝裝備部隊,因此此時八路軍軍裝的質量還是較好的。

1938年日軍攻佔武漢後停止了向國統區的大規模進攻,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日軍除以一部主力與國軍主力對峙外,大批軍隊開入佔領區穩固其統治。日軍按照「以戰養戰」的政策,在佔領區大肆擴充偽軍、建立偽組織,極力壓榨控制區的人力、物力、財力。

同時日軍對八路軍展開大規模的「掃蕩」,以打擊八路軍的武裝力量,摧毀根據地的人力物力資源;另外日軍還對八路軍實施經濟封鎖,以斷絕八路軍生存的必要條件。

而八路軍不僅沒有被消滅,反倒在華北民眾的支持下規模不斷擴大。

在1938年,八路軍的兵力擴充到了18萬人;1939年,八路軍兵力又擴充到了27萬人;1940年,八路軍兵力增加到了40萬人。

一方面八路軍的兵力持續增加,另一方面日軍對八路軍軍事和經濟攻勢日趨頻繁,八路軍的軍裝如何解決就成了大問題。

在比較艱難的情況下,八路軍無法統一全軍的服裝,只能由各戰略區自行規定所在區域的軍裝。

晉察冀軍區成立後,部隊規模迅速擴大,但是買到的布匹在製作軍裝過程中染色卻屢屢失敗。

這時阜平縣南街的老百姓聽聞是八路軍要做軍裝,於是獻出了祖傳的染色秘方:將春天收穫的槐花碾碎後,與染料攪拌調勻,這樣染出來的布匹不僅不容易掉色(相對來說而已,掉色後會成為灰白色),而且色調還比較純正。

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當時還非常高興地說:

黃色寓意著我們是黃河的子孫,中華民族的脊樑;綠色,則是生命長青的象徵。身著黃綠色軍裝的子弟兵,將象徵著如魚得水,在華北的群山、叢林、青紗帳展開一場執干戈以衛社稷的殊死鬥爭。

在當時,晉察冀軍區的八路軍的黃綠色軍裝是比較適合華北地區山地、平原作戰環境的,因此當1940年聶榮臻率南下支隊與129師部隊協同作戰時,八路軍總部及129師領導就對晉察冀八路軍的軍容印象深刻。

而八路軍總部及與總部長期在一起的129師部隊則主要是著灰色軍裝。

八路軍總部有個被服廠,1939年時在原料充足的情況下可日產單衣400套、冬裝200套;織布廠每月可織布200匹;染布廠每日可染布50到100匹。

由於原料並不是很充分,而且時常面臨日軍掃蕩的問題,因此總部的被服廠主要是供給總部及129師部隊。

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就短暫地當過被服廠廠長,在他到獨立團任職的時候就帶了200套新軍裝。不過這僅僅是電視劇而已,按照八路軍當時的規章制度,200套新軍裝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提走的。

在當時,有新軍裝的八路軍外在形象顯然更好,而服裝破破爛爛的則往往被稱為是「土八路」,軍裝問題關乎士氣問題。

正規八路軍對於軍裝的整齊、統一是非常重視的,如山東軍區在被服裝具規定中就說道:

被服裝具是關係軍隊整齊化主要條件之一,軍隊外表之優良,服裝是有決定意義的。服裝整齊,軍隊就嚴整,服裝不整齊,軍隊精神就差。這說明我們要重視服裝的補充,盡量求得一致。它與作戰有很大關係,是識別敵我重要先決條件。所以我們要求在服裝上盡量要統一起來,做到一個戰略的統一。

1944年,山東八路軍規定,軍裝顏色要統一,要求保護色。夏季草綠色,冬季土黃色或灰色,要看平原、山地分別。

由此來看,在山東八路軍的統一規定與認識中,軍裝有三種顏色,即草綠色、土黃色和灰色三類。而不同季節的軍服顏色不一樣,同樣要解決布匹的染色問題。

由於1941年後日軍和國民黨軍的雙重封鎖,八路軍不僅難以得到充足的布料,染色製作軍裝也是個難題。

比較普遍的灰軍裝基本是用草木灰染成的,具體辦法是將白布鋪好,用老百姓家燒火後的草木灰均勻鋪在布上,然後潑上水用腳踩踏,再用碾子進行碾壓,然後再將布匹上的雜質用水衝掉,再晾乾,這樣白布基本就成灰色的了。

而土黃色軍裝如何染色呢?

山東省金鄉縣的周愛蓮老人曾回憶,當時先從距村裡七八十里之外的羊山上挖出紅土,將紅土灑在鋪開的白布上,潑上水後用碾子反覆碾壓。紅泥水滲到布里後,也是衝掉雜質再晾乾,基本也就染好色了。

不過這樣土法上馬,其實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其固然可以將白布染色,但是質量卻不能說很好,不僅染色不均勻,而且也容易褪色。

所以很多軍裝時間長了就斑斕不堪,色調不一,有的洗得多了就會偏白。

這一點電視劇《亮劍》中其實就體現出來了,片中八路軍戰士的軍裝色調不一,而李雲龍的軍裝更是有些「與眾不同」。

在不少抗戰劇中,八路軍都是衣甲鮮明,軍裝一塵不染,色調純正,這顯然是不大可能存在的。從這點上來說,電視劇《亮劍》連獨立團團長和政委的服裝都是兩個色調,倒是比較符合史實。因為在當時的八路軍軍中,因為褪色、縫補和各區域八路軍軍軍裝染色的程度不同,軍裝色調可謂是五花八門。

如上文中山東八路軍為什麼要強調服裝要盡量統一呢?恰恰就是因為不統一才會這麼強調,如果本來就是清一色的作戰服裝,也就沒有必要專門規定了。

1944年,山東東平的日偽軍100餘人化裝成八路軍偷襲我軍,這些日偽軍所穿的軍服都是清一色純正的灰布軍裝。當地的地方武裝哪裡見過這樣的八路軍,於是鬼子的馬腳很快就露了出來,等八路軍正規部隊趕到,這股日偽軍迅即被全殲,嶄新的灰布軍裝反倒被八路軍給繳獲了。

而八路軍在對日偽軍的作戰中,打了勝仗後也要收集其軍裝、大衣。

為什麼說敵後抗戰艱難呢?連敵人屍體上的衣服都要收集起來自己用,這仗能不艱難嗎?

當然了繳獲日軍軍裝後也不能隨便穿,全面抗戰初期115師師長林彪就是身著一件日式軍大衣被晉綏軍誤擊的。因此八路軍各部除了留一部分日偽軍軍裝以備化裝襲擊外,其餘的都要染色後自己用。至於軍大衣等往往還要上繳,以備統一支配。

因為八路軍在日佔區作戰,條件極為艱難,即便是軍服的開支都是很大的負擔,如山東八路軍在1943年的軍服被裝開支一度佔到了經費總開支的74%,因此八路軍極其強調節約服裝和以舊換新。

當時規定原則上發一件新的,就要回收一件舊的,收回的舊物要充分利用,如做鞋裡鞋底等。為了嚴格經費落實,被服預決算分每冬夏兩季,服裝統計表每年進行兩次,並建立臨時性點驗機制,以加強部隊對服裝愛護保管。

而具體到發放軍服時,也嚴格限制了數量,山東八路軍在抗戰後期每名戰士在被服裝具的標準是:

夏季每人軍衣2套、軍帽1頂、冬季每人棉軍裝1套、棉帽1頂、棉被1床、戰鬥部隊每10人1件大衣。襪子每人每年2雙、毛巾2條、布鞋6雙(山地7雙)、裹腿1付、米袋1條。

請注意,這時已經是抗戰形勢好轉,根據地渡過最艱難階段之後的情況,而在之前幾年則遠達不到這個標準。

1940年,晉察冀八路軍專門發文要求保存冬衣,以求將棉衣多穿一年。文章中提到:

在現階段的敵後抗戰,為了戰勝敵人,必須想盡各種辦法去克服已有的或可能到來的一切困難,特別是財政經濟上的困難。要想克服這些困難,主要就依靠於自力更生。在這個原則下,節約運動和生產運動,就跟拿槍桿去打敵人有著同樣重大的意義!

1943年初,八路軍的艱難狀況依舊沒能得到改觀。

晉察冀八路軍則規定:今年老戰士與幹部只發一套夏衣,新戰士發兩套。各部隊首長和供給機關幹部要檢查幹部戰士現有的軍裝情況,如有2到3套單衣者,即不領或只領一件上衣或一條褲補助。

也就是說在軍裝的供應上,此時已經到了極端困難的時期,幹部戰士們能有完好的軍裝穿就不錯了。

為了減輕對根據地的負擔,八路軍一方面節約布匹,另一方面也好找縫補舊軍裝。

註:此圖拍攝於解放戰爭後期,從左至右依次為趙壽山、張宗遜、彭德懷、甘泗淇,四位首長軍裝顏色仍各不相同

當時八路軍總部的彭總都是身著縫補衣服,而各級幹部帶頭節約,首長們穿掉色、縫補衣服者為普遍現象,有限的新軍裝儘可能優先供給新戰士。

就是在這種艱難情況下,八路軍堅持到了抗戰的勝利,期間種種艱辛,實在難以為今天的人們所想像。甚至在抗戰勝利後到解放戰爭時期,我軍軍裝都是不統一的,各種顏色的都有。

直到1948年12月,才對全軍的軍服式樣、顏色、尺寸做出了統一規定,並在隨後的1949年逐步換裝,至此人民軍隊在軍服顏色、樣式上才歸於統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熊熊點兵 的精彩文章:

以「實戰經驗」而論,1991年海灣戰爭,贏得該是薩達姆?
山地師是精銳?印度陸軍前參謀長:只是「低級耗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