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念佛圓通章(九)

念佛圓通章(九)

阿彌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學習鼓勵的時候。端午三天的假期已過,讓我們帶著希望和熱情,從容淡定地學習和工作,輕鬆過好每一天!

今天,讓我們回到《念佛圓通章》的學習。前幾天我們學習了關於感應道交的第一個比喻,明白了單一人憶念無法得益,二人雙憶才能感通相應。今天接著來學習。

經文: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這段經文將佛和眾生的關係,比喻成更為親切的母子關係。慈老法師解釋,這段經文是母子喻,同前面的比喻一樣單憶無益,彼此相憶方得利益。

「十方如來」比喻母親,「眾生」比喻孩子。母親雖在家挂念孩子,但孩子卻在外面不憶念母親。這是約事來說。約理來講,「十方如來」指本覺自性(即眾生具有的佛性),「眾生」指妄想分別心。本覺自性無時不遍,無處不遍,所以也遍在妄想心中。然而,妄想心卻一味地攀緣著六塵境界,不想本覺,本覺也無可奈何。

佛慈念眾生更甚於母愛,不忍心眾生輪迴受苦,因此憐念更深。不局此生此世,世世相隨,從不舍離。《觀經》云:「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佛看見眾生受苦,就像箭穿了自己的心窩一樣,所以會想盡一切辦法來救拔眾生的苦難。阿彌陀佛為我們建立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為了讓一切眾生都能夠最終往生極樂,「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我們或許會問:為什麼是「如母憶子」,而不是如父憶子呢?雖然父母都愛孩子,但是相對來說,母愛較父愛更為突出,因為母親有十月懷胎的辛苦。我們也常說母子連心,所以在這裡用「如母憶子」。

「若子逃逝,雖憶何為?」比喻眾生不念佛墮落惡趣,即使佛慈念眾生,也是無可奈何。如同佛在世時的城東老母,這位老婦人不信佛,也不願見佛。佛以慈悲心去度化她,她將房門緊閉。佛以神通力將牆壁變成透明的,老婦人就將雙眼緊緊閉上。總之,想盡一切辦法不和佛陀見面。佛慈悲憶念不舍,但也無緣度城東老母。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這是說,如果眾生以至誠懇切的心憶念諸佛,就像小孩子遇到危險急切地呼喊媽媽,以這樣的心情來念佛,才能夠體會佛的悲心,才能與佛感應道交。這樣生生世世就能夠常得見佛,常隨佛學,不會遠離。

我們大家都是累世種的善根,今天能知道念阿彌陀佛,就要至誠地來念。遇到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念起這句阿彌陀佛;遇到令人高興的事,還是這句阿彌陀佛。能念的是我們自己,一直在念我們所渴仰的佛,總有一天,我們和佛能「如母憶子,如子憶母」一般,不相違遠,感應道交。

可謂:

佛陀如母望子歸,

眾生流轉不知回。

感應道交至誠心,

一句彌陀慈手垂。

讓我們一起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十句)萬善同歸西方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願大家開心自在、吉祥如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瑞法師 的精彩文章:

九品蓮華開 第三十四篇
九品蓮華開 第三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