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太祖駕崩後,朝中心腹大臣不擁他兒子登基?反而讓趙光義鑽空子

宋太祖駕崩後,朝中心腹大臣不擁他兒子登基?反而讓趙光義鑽空子

前言

宋朝雖與唐朝僅僅相隔六十年,但唐朝之史前車可鑒。唐朝帝王將信任完全放在太監身上,兵權交予使其禍亂朝政,藩鎮造反帝王無兵權指揮,只能束手就擒。宋朝自然是吸收教訓,將兵權收歸中央,但日後埋下的隱患,使得北宋成為太宗系。

趙匡胤計謀不成,連累子孫

趙匡胤起家的資本本就是老臣的擁護,考開國功臣理應受到優待,這是無可厚非的局面。雖說歷史之上,像劉邦一般大肆謀害功臣的舉動不可行,但劉邦斬草除根的效果還是保衛了江山,徹底阻止了功臣居功自傲,把控朝政的可能性。但趙匡胤雖然以懷柔政策,將功臣手中的兵權收歸中央,不似劉邦那般過河拆橋,但一起征戰天下之人,到頭來卻兔死狗烹,必然寒心,而對宋太祖的擁護以及子孫後代自然缺乏忠心。

趙匡胤可是篡了後周方才起家,這其中的勾當雖然在史官的記載之中,乃是被逼黃袍加身,但身邊親信之人焉能不知其中糾葛。帝王本就多疑,所以堵住悠悠眾口是勢在必行,但趙匡胤不該只是收回兵權,而應該像劉邦一般斬草除根。

趙匡胤第一波親信,雖然在家斂財,名聲敗壞,但畢竟是一起征戰過天下,心中有丘壑之人,以小計來迷惑趙匡胤使其放下戒心的計謀還是有的。因此,這些人只是在觀望,所以在趙光義登基之時,開國功臣被重用,重新加官進爵,自然是符合這些人的期望。而趙匡胤的子孫必定會遵循父親的訓導,繼續對其壓制,兩方相比,趙匡胤第一波親信自然不會支持趙匡胤子孫。

趙光義強大,眾望所歸

趙光義乃是趙匡胤的親兄弟,在當時自然是被委以重任。所以大封群臣之時,趙光義便位列宰相之首,籠絡朝臣勢力趙光義自然是如魚得水。因此在趙匡胤去世之後,趙光義身邊早已經形成屬於自己的力量,但是趙德芳等人仍為幼童,在朝臣之中更無威信。

而且趙匡胤從各個方面出發,將朝臣的心機盡收囊中。在對於趙匡胤之子的問題上,趙光義並未趕盡殺絕鞏固統治,而是大肆封賞將其放在百官之首,其中趙匡胤其餘子孫地位皆如自己子女一般,並無任何苛待。而在趙匡胤前部下的問題上,趙光義更是毫無保留重新啟用,僅僅這麼幾點,便輕輕鬆鬆將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使得旁人無法詬病。而且趙光義深知,得民心得天下,況且前期經過趙匡胤對於江山的修整,趙光義在管理起來更為容易。而重新籠絡基層民眾,將其化為自己的新一股力量,也是趙光義頗為重要的計策。

這麼一套組合拳下來,趙光義在趙德芳還未從失去父親的悲傷中走出,趙光義已經在朝中謀劃,將天下安排得明明白白。

趙匡胤尚未培養

趙匡胤去世之時年僅五十,生前留有趙德昭和趙德芳兩子。然而生性多疑的趙匡胤並未對兩子有過多地培養,在帝王之術上尚未傳授。而且當時趙匡胤乃是盛年,兩個兒子自然沒有到爭奪皇位一步,自然在朝堂之上沒有培養自己的勢力。

何況在趙匡胤生前,趙德昭並未封王,手中無任何權力,怎能與盤踞在朝堂多年的叔叔趙光義相抗衡,而且在趙匡胤看來,自己正值盛年,培養皇子之事不可操之過急。而趙匡胤乃是起於民間,對於繼承者自然是要從基層培養,方可了解民間,在掌權之後自然更好治理江山。

趙普為表忠心,使得趙光義繼承皇位更加名正言順,編造出金匱之盟。趙匡胤皇子幼小,無法掌權,國家自然是需要趙光義得掌握,方可不動蕩江山,而在趙光義百年之後,朝政還是需要回歸到趙德昭手中。

兩兄弟心中無太多計謀,而且趙光義過於優待趙匡胤後人,因此對於金匱之盟是深信不疑,至於江山若是在趙光義手中被治理得更好,待自己接過想要掌管不就輕而易舉,這從哪一方面來看,都是自己撿了大便宜。

但是趙光義豈能讓他們活著,趙德昭被逼自殺,趙德芳離奇去世。趙匡胤後人幾乎全部消滅。趙光義無奈之下只好將朝政傳給自己子孫後代。

帝王家親情是最不能存在和相信的,趙匡胤想法美好,但是從一開始便將趙光義這一頭老虎養在手下,成全了趙光義,也成功阻斷了子孫的後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向東向南看 的精彩文章:

馬相伯:「我就是一條狗,叫了一百年也沒叫醒中國」
2010年才還清一戰賠款,德國還了近一個世紀,數額到底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