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如何減少患者的急性激越癥狀?「臨床必備」

如何減少患者的急性激越癥狀?「臨床必備」

急性激越是一種強烈的焦慮,強烈的覺醒和運動活動增加的狀態,可能發生在各種精神和一般醫學疾病的情況下。

躁動不安的患者通常不合作、充滿敵意,有時甚至是攻擊性的,這給他們自己和護理人員都帶來了風險。快速評估和有效治療對安全處理這一緊急情況至關重要。

激越應被視為一種癥狀,而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其發生的環境將有助於對其進行管理。由於以下潛在情況之一,精神科醫生最常會遇到急性激越:

酒精或鎮靜劑戒斷;

譫妄;

痴呆或其他認知障礙;

藥物或酒精中毒;

情緒障礙;

人格障礙;

精神障礙。

安全第一

在實踐中,一旦發生激越癥狀,立即治療是最有效的。醫學專業人員,特別是護理人員,應該警惕患者躁動加劇的初始體征——例如緊張或運動活動增加、不適或缺乏與工作人員的合作、以及粗魯和輕蔑的評論——並且應該立即開始干預。

無論患者的狀況如何,治療的首要任務是確保患者、工作人員和其他可能在場人員的安全。然而,這必須與在儘可能少的限制條件下以最少的侵入性干預治療,以及患者的倫理和法律優先事項相平衡。可能的干預範圍包括口頭勸解、自願藥物治療、非自願藥物治療、房間隔離,以及最後的身體約束。

如果需要藥物管理,目標是「快速鎮靜」。這需要以最佳形式和最佳劑量給予適當的治療藥物,以防止患者自殘或傷害他人,減輕患者的痛苦,並幫助患者恢復和維持自我控制。

還必須認識到,即使在最佳劑量下,藥物效果也可能不會立即產生,並且高於推薦劑量不會縮短反應時間。必須系統地記錄每種藥物劑量的時間和效果,並仔細跟蹤所有藥物的總劑量。

藥物的選擇

用於急性激越管理的主要藥物是抗精神病藥物和苯二氮卓類藥物,每一種藥物都有多種給葯途徑(見下表)。

在比較這兩類藥物時,抗精神病藥物具有治療潛在精神病、躁狂或譫妄癥狀的優勢;雖然它們的鎮靜程度各不相同,但它們也具有一般的鎮靜作用。苯二氮卓類藥物能提供更穩定的鎮靜作用,還能減輕焦慮和戒斷癥狀。

在輕度激越的情況下,苯二氮卓類藥物作為單一療法可能是令人滿意的,但在更嚴重的情況下,抗精神病藥物是首選。

抗精神病葯和苯二氮卓類藥物聯合使用通常比單獨使用任一種藥物更有效。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過度鎮靜和呼吸系統疾病的風險,注射用奧氮平不應與注射用苯二氮卓類藥物合用。

口服藥物易於管理,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此外,還有更多的藥物可供選擇。然而,這些藥物均未獲得FDA用於治療急性激越的批准,關於其相對有效性的數據也很有限。此外,患者可以假裝服用藥片(被稱為「吞咽」),因此口服給葯最適合完全合作的患者。

一些抗精神病藥物可以舌下片形式使用,它們可以在較低的合作水平下使用。舌下和口腔崩解片的吸收速度與標準片劑相同,不能更快地緩解癥狀。

藥物生效的時間長短可能有很大差異,但通常在口服後一到六小時達到峰值血葯濃度。較高劑量不會減少起效時間,所以不要超過推薦劑量。

對於口服給葯,使用患者目前正在服用或以前曾服用的藥物具有患者熟悉和耐受的優勢。對於沒有抗精神病藥物使用史的患者,任何抗精神病藥物可能都是合適的,但是口服崩解片或舌下片劑的易用性使其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選擇。氟哌啶醇也常用於口服,因為它很便宜,在大多數精神病學和其他醫療機構中廣泛使用。

注射藥物具有快速起效、有保證的依從性和FDA用於急性情況的適應症等優點。缺點包括病人接受程度低,可能需要對身體施加約束以進行給葯,以及在不穩定情況下患者和/或工作人員不小心被針頭卡住的風險。雖然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都可以通過肌肉注射獲得,但只有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如氟哌啶醇可以靜脈注射,這可能是醫療機構的首選。

在苯二氮卓類藥物中,勞拉西泮有幾個引人注目的優點。它是這類藥物中唯一可口服、肌肉注射和靜脈注射的藥物。它沒有活性代謝物,即使存在嚴重的肝功能障礙也能安全代謝。它已得到廣泛的應用,並在急性激越治療中取得了良好的效用。

參考文獻

MICHAEL D. JIBSON , M.D., Ph.D. How to Reduce Acute Agitation in Your Patients.?Published Online:29 Aug 2019. https://doi.org/10.1176/appi.pn.2019.8a16

推薦閱讀

飲食與抑鬱:從流行病學到新型療法「研究綜述」

PTSD改善可以使2型糖尿病風險降低50%?「專家觀點 」

大話精神編譯,轉載請聯繫編輯部。

投稿請聯繫微信:dahuajingshen

或郵箱:dahuajingshen@126.com

長按二維碼,關注大話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話精神 的精彩文章:

讓抗精神病藥物劑量恰到好處「研究速遞」
腸道是治療腦疾病的新靶點嗎?「研究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