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有的人博覽群書,為什麼思想水平仍然很低?

有的人博覽群書,為什麼思想水平仍然很低?

近日,一位朋友到訪,他談到了自己最近幾年的狀態,也提到了自己一直以來的苦惱——明明自己讀過的書很多,可是思想水平卻還是很低。

後來,我在跟其他朋友聊天的過程中發現,他的情況並非個例。現在大家普遍都存在這樣的情況,好像閱讀跟思想完全分開,在自己腦子裡成了兩碼事。

在探討閱讀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大家閱讀的目的。

有些人因為自己隨時都處於焦慮狀態,彷彿只要稍微鬆懈就會被社會和他人甩出很遠的距離,所以他們購置了大量的書籍,堅持每天閱讀,每個月的閱讀量極其可觀。

還有一些人,大概一個月也就只夠讀完一本算不上多厚的書,但是他們卻非常享受閱讀的過程,並不存在「被焦慮追著跑」的情形。

前者是社會的絕大多數,後者是社會中的少數。

絕大多數人都鑄成了社會的現狀:在焦慮中閱讀,越是閱讀就越是焦躁不安。而這一群人,也恰恰就是那些讀過許多書卻仍然不懂得獨立思辨的人。

叔本華說:「閱讀和學習是任何人都能自願進行的活動,而思想卻並非如此。」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方面是因為興趣可以激發我們體內的能量,激活我們的好奇心從而成為我們的動力需求,促使我們去探索和了解那些感興趣的領域。

另一方面,是因為興趣的出現,可以最大程度地喚醒我們的潛意識,強化我們意識層面的活動。

也就是說,因為有了興趣和好奇心(動力),所以我們才會努力去思考和學習(目的)。

然而很現實的問題就在於,在這個快節奏、信息碎片化的時代,沒有幾個人是因為興趣才去閱讀書刊的,自然也就談不上意識的活躍了。

如果我們不是真正對閱讀本身感興趣,那麼我們就會缺乏驅動力,當個體缺乏驅動力時,就難以達成目的。

這個「目的」,從心理層面來講,通常意味著「思維活躍」,即思考。

當我們在閱讀時,實際上大腦思維是處於休息狀態的,我們幾乎不依靠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和分析,只是在借用別人的思考成果來消除自己的疑慮。

並不是說依靠他人智慧的結晶就一定是無益、錯誤的,只是如果在這過程中,只是單純地在攝取和吸收,缺少了獨立思考和辨析的環節,那麼就極有可能成為「他人思想的傀儡」。

博覽群書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讀書的目的,不單單只是為了收集別人的想法和觀點,更要注重自己的見解。

倘若讀完一本書,你毫無自己的想法和主張,那你這書讀了也是浪費時間。

當然了,的確有很多人把閱讀當作生活中的消遣,他們也並不在意讀書到底能夠給他們帶來什麼實質性的收穫,這也是很正常的情況,只要不因讀書而感到焦慮,都是沒有大礙的。

在這裡我一直強調的主體,都是「我讀了這麼多書,怎麼還這麼無知」的人。對這類人來說,真正需要引起重視的,不是書刊,而是自身的焦慮感。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焦慮的產生是因為自身沒有安全感。

但是他們恰恰又最容易忽略自己總是劍走偏鋒的事實——囫圇吞棗,急於求成。

在哲學上,我們講求用實踐來檢驗真知。之所以有相當一部分人批判經驗主義者,就是因為大家更看重實踐的作,我們不認為所有的真理都出自經驗和歷史,而是來自於實踐。

成年人想要擁有更成熟的心智,那麼就不該把眼光只局限於閱讀上面。我們更應該學會在閱讀的過程中發揮思維的力量,學會獨立思考。

眾所周知,閱讀可以帶來的最大力量之一,就是提升思想,開闊眼界。但這些的前提都是,你得閱讀,你得在閱讀中思考,你得在思考中總結。

光是吃別人嚼爛的東西,你能有什麼營養呢?又何談思想的茁壯成長?

閱讀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可以,我希望我們可以一直閱讀。

真正的思想家很少,不是因為思想層次不夠高,而是因為大家都懶得去思考。

今天不如就從手邊的那本書開始吧,無論是什麼,你總會學到點東西,有所感悟,不是嗎?

- The End -

作者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說話心理學:真正會聊天的人,永遠不會說這三句話
如果你發現身邊的親戚都變成了仇人,建議先找找自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