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出現這四種表現,你很可能是迴避型人格,如何改變?

出現這四種表現,你很可能是迴避型人格,如何改變?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到「人格」這個詞語,但是心理學對人格的定義並沒有統一的標準。

目前心理學界對人格大致的定義為:人格(personality)是指個體在對人、對事、對己等方面的社會適應中行為上的內部傾向性和心理特徵,表現為個體獨具的各種特質和特點的總和。

心理學上的人格就是不同人在多種生理和心理特徵有機整合所顯示出來獨特的精神面貌。

在人格分類中,迴避型人格為一種病態人格。迴避型人格的人往往社交能力弱,能力感不足,以及對他人的負面評價極其敏感。

心理學認為:迴避型人格的形成是遺傳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的結果。

研究表明,遺傳不僅對內外向和神經質有強烈影響,也與精神質有關。因為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心理狀態不斷地被環境影響著。

擁有迴避型人格的人,在童年時期就開始表現出害羞、孤獨,他們懼怕見到陌生人、與陌生人說話。

在成年之後,人格會給他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社交能力缺乏、過分敏感與自卑,很難信任他人以及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具體來講,迴避型人格有哪些表現呢?

根據最新版《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說明,有以下這幾點表現特徵。

一、因為害怕被否定便迴避社交互動

因為生長在常常被否定的家庭環境中,他們將在家庭中與父母的交往模式投射到人際交往中去。

因此,他們會認為在與他人交往中自己肯定也會被否定。

為了避免結束,他們避免了一切人際交往的開始。

二、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自卑、敏感、脆弱是他們的一大特徵,在他們眼裡,自己一無是處、到處都是缺點,而他人則儘是優點。

他們常常用自己的不足與他人的長處作比較,更加篤定自己不如他人,強烈的自卑讓他們很難做到與他人平起平坐,總覺得自己卑微到塵埃里,而他人高高在上。

三、不願意與人打交道

與人打交道會讓他們焦慮、不安,因為他們認為與他人交往充斥著種種危險因素,他人時刻會傷害自己、拒絕自己。

在長時間的成長過程里他們並沒有學會與他人正確相處的方式,反而一再將錯誤的社交觀念強化。

四、因為害羞或怕被戲弄在親密關係中表現得十分拘謹

他們在親密關係中表現出疏離、極度不自信。

他們在最開始的親密關係(與父母)並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模式,他們與父母的依戀類型多半為疏離型或者恐懼型依戀。

父母讓他們感到自己容易被拋棄、親子關係淡漠從而形成猜忌多疑、害羞的特徵。

形成原因

一些心理學家調查研究後認為,除去在生物基礎上的先天遺傳原因,習得性恐懼、令人不安的思維方式是形成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原因。

在與人交往中的習得性恐懼如何而來?

有學者認為,如果孩子在童年時期成長過程中,常常受到父母的訓斥與嘲笑,他們會有一種消極的感覺,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不可愛的。

並且將這種想法深深埋在心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自己更多的思維與行動,在之後與人的交往中,他們也會堅定地認為自己是不會也不值得被愛的。

有研究表明,這些迴避型人格的人比普通人更容易回憶起自己在童年時所受到的傷害以及不那麼愉快、僵硬、受挫的家庭氛圍。

這些環境的影響更有可能導致他們後來的令人不安的思維以及迴避、敏感的性格特徵。

想要改變迴避型人格,該如何做呢?

首先,要正確的認識到自己,增加自我價值感,提高自己對自我的評價。

客觀地去看待他人與自己之間的差距,不要認為他人皆是十全十美。

明白自己具有一定的自卑感,但也要充分認識到自卑感所帶來的利弊,自卑感並非一無是處,它們變得謙虛,做事謹慎,很少犯重大的錯誤。

同時,要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多進行自我鼓勵,面對困難時,告訴自己:「加油,我能行。」

在克服人際交往障礙上,多給自己創造一些機會在公共場合發言,敢於表達自己的思想。

多與周圍人溝通聊天,慢慢地,你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迴避型人格。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Cognitive Psycholo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如果你花錢的時候不心痛,說明你富裕了
心理學家:你之所以不夠幽默,其實是因為缺乏兩種重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