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師生關係,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師生關係,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近日,某些地區爆出的多年前的多起「高考錄取被頂替案」持續引發輿論關注,除了法理和道義層面的討論外,我們也很感慨:怎麼會有這樣對待學生的老師?(當然,也有很多根本不把老師放在眼裡的學術),師生關係怎麼了?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師生關係一直是最為人們稱道的一種人際關係,然而這種關係,似乎在悄悄變化。

本文作者石勇寫道:

2018年9月初,我去看了教過我的一個中學老師。他任教的地方是西部一座小縣城的普通中學,還有半個學期,即2018年底就退休了。?老師雖然已經老了,但一如既往的開朗,我們聊了很多。在校園裡走的時候,看著那些來來往往,略顯生澀,但多多少少有了「社會氣」的學生,他突然有點無奈,但似乎又聊以自慰地說:「對於他們中的一些人(指學生)來說,我就儘力教他們,只要以後不成為社會的負擔就行了。」說完,他以對教師的自我認同的方式笑了一下。?這句話在我內心掀起了波瀾,並引起了我作為記者的「職業敏感」。它並不是我們所聊的話題之一,事實上,我看望老師,也只是想關注他現在的生活,深情地追憶往昔。?但是,當學校里的學生出現在他面前的時候,卻觸發了他的感慨,可見他有一個很強烈的心理背景。

我馬上意識到了,這個心理背景只能是:現在的學生,無論是在學習態度上,還是「思想品質」上,似乎都不好管了。但是,基於他作為教師的職業倫理意識,他又必須管——在一種無力感中,所能做的,也就是告訴學生一些做人的道理。?他似乎感受到了一種像「勢」一樣出現的東西,而且,已經有了多年的感受。這種東西悄無聲息地消解、侵蝕、改變他和學生的關係,他的心態,學生的心態,肯定還包括家長的心態。?只是,他雖然撤退,但仍然在堅守,仍然是以他年輕的時候,以像當初教我們一樣的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

在那一刻,種種關於中小學的新聞畫面和日常畫面,在我腦海中交織、重組,最終形成了一幅清晰的畫面:在中國社會大變化的背景下,教育所建構的老師-學生-家長的關係,經歷了一個逐漸嬗變的過程,至今已達到一個臨界點,變得緊張。它平時只是一種可以感受到的日常,學生和家長針對老師的那些惡性事件,不過是突破了日常層面的一種極端表達罷了。這樣一種新的社會關係的建構,已經對現在的社會結構產生影響,它對未來中國社會的影響更是沒法想像。

師生關係,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文 | 石勇

1

教師能獲得什麼樣的社會信任

我對老師的話的「職業敏感」,讓我不由得問他:「現在學生的表現怎麼樣?」

他的回答簡單幹脆:「越來越不行了。」

這像是一句氣話但又不像。我知道他有明確的所指,指的當然不是學習成績或智商之類。他指的是「態度」,學生在頭腦-心理-人格上,對自己,對老師,對世界的態度,這些態度非常容易影響到他們的身體行為。

我們那時候是什麼樣的態度呢?

我的老師所教我的那個時候,是20世紀90年代初。班上當然什麼人都有,有學霸,也有學渣,有規規矩矩的,也有弔兒郎當甚至「玩社會」的。

學霸和規規矩矩的人當然對老師都表現出足夠的尊重。弔兒郎當甚至「玩社會」的本身就沒有對秩序的敬意,似乎也不會尊重老師。

但實際上並沒有,他們只是在其他學生面前顯示小聰明和肌肉的力量,在老師面前還是很規矩的。而老師,也敢於批評他們。比如,我的老師,就曾經把班上一個「玩社會」的同學說得無地自容。

這恰恰也是當時的社會氛圍,整個社會,尤其是家長,對教師的權威具有一種天然的信任,並且,在道德上賦予了教師以一種較高的地位。這種氛圍構成了對一些「壞學生」的行為約束,使他們對老師的權威無意識地有所敬畏。敢和老師當面衝突,侮辱甚至打罵老師並不是令人欣賞的個性行為,不可能得到任何的社會支持——而家長首先就是懲罰這種目無尊長的行為的人。

在這個背景下,教師-學生-家長的關係,多多少少還有傳統教育的一點影子。家長送子女上中小學,並不僅僅預設是去「學知識」「讀書有出息」,還預設了「讓老師好好管管」。

換句話說,在家長那兒,教師也要負責教學生文明禮貌為人處世的道理。教師並不僅僅是一個傳授知識的人,也是一個傳授道理的人。

因此,當學生不學好時,家長是希望老師好好管教的。我們可以說,家長所預設他們和教師的關係,教師和學生的關係,並不僅僅是角色,還要投入自我。當一個教師,只是以角色來對待自己的孩子時,家長是會失望的,會認為「不負責」。

這種關係的建構,使教師在面對學生時,投入的並不僅僅是角色,還有自我。並不僅僅是教了知識就完事,你愛學不學,我既不會對你有什麼希望,也不可能有什麼失望,你怎麼樣跟我有什麼關係,也在投入自我,苦口婆心地教導學生做人的道理和不學好的行為後果。必要時他們還要板起臉來形成震懾。

任何一個人都是運用角色、真自我、假自我來和世界打交道的。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它至少是兩個以上的組合,區別就是比例不同而已。

比如,面對家人,面對朋友,面對陌生人,面對生意夥伴,是角色,還是真自我、假自我占更多的分量,是不一樣的。而且這種比例,根據情境隨時變化,甚至是瞬時變化。

當然,極端情況就是只用角色,或真自我,或假自我。如果只用角色的話,由於沒有自我,因此會非常死板、程式化,像機器人一樣,因為不投入一絲自我,看不出有任何的情感。

如果只用真自我,則自然情感高度泛濫,掏心掏肺到感天動地,但如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情感還沒到這個地步,或者突破了角色的邊界,那就有風險了。如果只用假自我,則會非常之假,起不到掩飾、調劑、潤滑、裝的作用。

教師首先是一個角色,這個角色必須先凸顯,來提醒學生是什麼角色,這樣才能維護正常的關係。所以,教師出現在學生面前,必然是以角色為主的,就像領導出現在員工面前一樣,「張老師」「李老師」的稱呼就是對角色的強調。

但只是這樣並不夠,角色會拉開心理距離,會顯得很死板,要能影響學生,獲得他們的認同,要讓他們在知識和道理上獲得教益,就必須用真自我。但鑒於人的心理的複雜性,以及要防禦一些調皮搗蛋的學生,假自我也要上。

我大致測算了一下比例,在教師獲得足夠社會信任、具有很大權威的社會氛圍里,他們面對學生的「角色 真自我 假自我」組合,其比例大概是:角色60%~70%,真自我10%~30%,假自我0%~10%。

在我印象中,我的老師當時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角色佔到60%,真自我佔到了30%,假自我只有10%。

而我當年對老師的關係中,角色可能佔到了70%以上,真自我接近30%,由於他平易近人,假自我的成分可以忽略。

2

「市場化」的社會關係

從比例上可以看出,如果角色的比例大幅上升,而真自我、假自我的比例下降,比如一個教師80%甚至90%以上都是用角色和學生打交道,那關係就變了——變成了市場上、社交場合上、陌生人社會中的那種關係,即主要用角色打交道,較少投入自我的關係。

這種關係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人與人之間拉開心理距離。在背後,顯然有著防禦。要談信任可能是不現實的。

當然,在這種關係中,一個人如果不想顯得像個機器人,在按照跟角色對應的遊戲規則表現出一些言談舉止時,也會顯得看上去有感情的樣子。不過這更多的只是角色情感和假自我情感。

在社交場合,在跟客戶談判的場合,在利益博弈的場合,在營銷的情境下,表現出角色情感和假自我情感往往比較有用。

如果是在教育領域,在師生關係中,就不正常了——因為這把教師,從角色設定上,變成了一個提供「知識服務」的人,預設購買了「讀書」這一服務的學生和家長是「客戶」。

這種教育的「市場化」,因為削弱教師對真自我的投入,勢必迫使他們調整自己在跟學生相處時的行為模式和傳授內容。也許這種心態會自然產生:我上好課可以,其他就跟我沒關係了,反正有校規校矩,還有法律。

我問我的老師:「學生越來越不行是指哪些方面?」

老師對我的回答是:

好多學生心理脆弱,自尊心又很強,越來越說不得,一說就逆反,要麼不聽,要麼頂撞老師,還顯得很有道理的樣子,好像根本沒把老師放在眼裡。而家長根本不管,或者管不了,有時候一些家長還要找老師麻煩。現在管學生風險很大,有什麼問題還要受學校和教育局的處罰,所以很多人都不想管了。我也只能盡本分說說,變成什麼樣,就看個人了。

我似乎在認知上已經準備好了要接受老師的描述,因為認知背景就是這樣的,但還是在其他老師、學生、家長那兒進行了一些調查。結果顯示,在老師的感慨背後,存在著一個普遍存在的事實,至少是跟事實接近的社會生態。

這一社會生態跟日常接觸、媒體報道、對社會變化的客觀微觀分析很好地吻合起來。在中小學教育領域,老師、學生、家長已經修改了角色、真自我、假自我在面對對方時的比例,一些相應的社會後果也出現了。

「很多人都不想管了」意味著很多老師在面對學生和家長時,擴大了角色的比例,而且,不是擴大「教師」在職業內容這一含義的角色,而是擴大社會關係中與人打交道的身份這一含義的角色,很角色化地不投入自我。

自我的收縮使得教育關係具有了陌生人社交中的某些含義。這樣,風險可以降到最低。一些極端事件顯示,出於責任心去管學生,甚至可能帶來傷害性的可怕後果。

那就是說,對教師具有足夠的社會信任,教師具有很大權威的社會氛圍,已經被破壞,至少已經大大削弱。教師雖然還沒有從道德領域的高點被拉下來還原成公司職員一樣的職業,但其職業也具有了市場上的含義。

家長當然並不是就沒有了對教師的信任,但已經不可能把教師當成似乎並不具備足夠的教育能力的自己的另一個值得託付的替代者了。

在把他們委託給教師時,他們簽訂了一個心理契約和社會契約:你不能對他們做什麼什麼。這跟過去家長習慣性地讓老師「你好好管教他」截然不同。

這種社會氛圍的變化,因素眾多,而且這些因素複雜地糾纏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合力。學校規模的擴大和集中導致大家的關係陌生人化,教師「補課」形成的社會負面印象,家長對學生的溺愛,「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市場化社會對教育的侵蝕……都足以修改甚至顛覆教師曾經被預設的道德地位。它使得家長在面對教師時,真自我並不太容易交出,更多的還是用角色 假自我打交道,或者害怕,或者警惕,或者角色性地拉開心理距離。但防禦或多或少是有的。

在這種氛圍下,學生的敬畏度必然降低,於是剩下的要麼是情感,要麼沒有情感。他們面對教師的態度,由環境,由並不成熟的心智和人格所支配,其角色、真自我、假自我面對教師的態度,就像跟對世界的態度一樣。

教育因此越來越像是一個和心理-人格的成長教育無關的只關乎升學和未來的社會位置競爭的競賽。那些在競賽中心理素質不行的人,或競賽中的劣勢者,心理-人格必然出現一些紊亂——除非他有很強的自我教育的能力。

當教師-學生-家長的關係,變成了以角色 假自我為主,那就跟市場化社會中的社會關係對應起來。彼此拉開心理距離並且還有防禦,就使得大家被放置到了一個緊張並且具有潛在衝突的結構里。

這樣一個結構,反過來又會給大家施加心理上的壓力。在這個過程中,師道尊嚴由此跌落,教育的含義經受著新的質問。

3

心理能量

對於教育領域的這個大變化,我的老師看上去只是無奈,站好最後一班崗而已,畢竟他快要退休了,他的心理注意力,更多是在無愧於自己為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的自我認同中。

但是,我還是在其他老師、學生、家長身上,發現了一個共同的東西:焦慮。

教師的焦慮很簡單。在角色、真自我、假自我關係模式變化後,既然倫理含義上的師道尊嚴已經有所跌落,那其他東西就重要了。

事實上,一個人在社會尊重中,重視自己的道德地位,以致其他東西,尤其是跟經濟地位有關的東西看上去似乎不是最重要,是有前提的:這種社會尊重要繼續存在。如果不存在,那其他東西的重要性就容易被激活。如果一個人不會因為他本身而被看重,他就會看重他是否擁有了什麼東西。

問題是,幾乎是跟隨角色、真自我、假自我的關係模式的變化,即道德地位的變化,教師的經濟地位在相對的意義上也變化了——儘管從穩定和收入的層面上還是一個不錯的職業,但跟過去比,顯然已不能彌補道德地位的下降所帶來的心理落差了。

就此而言,無論是他們看自己,還是社會上很多人看他們,他們在社會價值排序(社排)上已經下降。

按照這個社會的邏輯,社排的下降意味著心理上重要性的下降,心理重要性的下降,又帶來態度上的尊重度的下降。

當一個教師在社排上下降,心理重要性下降,態度上被尊重度下降,他「管」學生的心理動力是減弱的,因為「管」至少預設了自己是一個權威。

在這種情況之下,教師也有了分化。重點學校的教師,因為學位是稀缺資源,家長和學生哪怕沒有多少真自我,也因為對稀缺資源的需求而要表現出尊重。

誰敢得罪呢?他們擁有足夠的地位去擴大自己的社排。並且,能在重點學校讀書的學生素質也相對較高,家庭教育相對可以替代教師在心理-人格教育中的作用。

在為未來的社會位置競爭而獲取了一個較有利起點的共識上,教師、學生、家長關係,儘管受到角色、真自我、假自我關係模式變化的影響,但跟普通學校的生態很不一樣。普通學校的教師沒辦法通過稀缺資源來彌補社排的下降。

學生的焦慮更簡單,社會化很早,受社排和其他社會遊戲的影響較深,從而容易出現兩極分化,學習成績好的有信心通過升學進入更高社會位置,學習成績不好的則容易失去信心,對既定規則有一種逆反心理,心態浮躁,但又很自我。

在缺乏對教師的信任和敬畏的情況下,他們對社會有一種渴望。這使得他們的學習成績和心態,很可能就應對於他們以後的社會位置。

換句話說,在教師不敢管也管不動的情況下,他們很可能要用以後較低的階層處境,來為自己現在的心態埋單。

家長的焦慮同樣也不複雜。對無數家長來說,在高房價下,在對物價上漲和對未來的擔憂中,在社會位置的競爭中,越來越把心理注意力或者說希望放在孩子身上。

焦慮的心理本來就是脆弱的,而且作為一種高行動力的情感情緒,容易支配他們的行動邏輯。

他們或者會因為無力管教而對孩子作出補償,從而對之進行縱容,或者因為過於敏感而對教師有著防禦,或者會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獲得資源傾斜意義上的照顧。但無論怎樣,全社會都把心理能量壓向了教育。

教育由此「承接」了由社會別的領域所帶來的那些風險,從而使自己似乎也成了一個引發風險的領域。最基礎的一個領域,如今成了一個大家面對的好像是終極的領域,並常為此激動。

當教育變成一個像是陌生人社會中的關係設定,變成一個為以後的社會位置而讓人激動的地方,教師-學生-家長的關係,已不純粹。

它在社會變化中而變化,而這種變化,又為以後的社會變化「生產」不同的群體,包括社會位置上懸殊的群體,從而影響社會結構的演化。

而這些群體的形成,由於師道尊嚴的缺位,由於社會關係的改變,更多地只和家庭、個人智識、心理-人格有關——是它們影響甚至決定了每個人以後的社會位置。

當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對一個人沒有作用,教師-學生-家長關係的改變,必然會讓社會教育付出更多的成本。

也許到了需要重新問一問教育的本質的時候了。

?

好書推薦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本《論語》抵十萬大軍!

《論語》被譽為萬世之書,天下之學,經典中的經典。

學者章太炎說:讀《三字經》不如讀《百家姓》,讀《百家姓》不如讀諸子百家,讀諸子百家不如讀《論語》。

可以說,不學《論語》的孩子,將來會遠遠落後於他人。市面上《論語》都是原文配上翻譯,枯燥無味,孩子看幾頁就沒興趣了。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套《漫畫論語》(3冊),作者以彩色漫畫的形式,好玩又有趣,幫助孩子輕鬆掌握《論語》智慧。

點擊下方圖片即刻下單

點擊上圖即可購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嗨強哥 的精彩文章:

蒙娜麗莎的下半身,原來是這樣…
明朝「第一保姆」,憑啥讓小她17歲的皇帝欲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