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愚人反陰陽,智者轉陰陽

愚人反陰陽,智者轉陰陽

一份有良知的心學微刊

來源:單非的專欄??作者:單非

莊子云:「六合之外,存而不論。」禪宗講:「向上一路,千聖不傳。」這裡只有靠悟,唯出格者得。但凡有任何有跡與可循,皆是歧路、邪路。

自混沌初開,天地正位,萬物萬事則是以陰陽為第一法則。於此順之者達,逆之者阻;順之者正,逆之者邪;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順之者所以智,逆之者所以愚。而世人皆知陰陽,卻無不在反陰陽之途,因此而成種種困頓與迷執,且不自知。從這裡看,你才算抓住了基本面的問題。

什麼叫反陰陽呢?譬如「取捨」二字,應對萬事萬物的根本便是取捨,因為取而得其正,因為舍而成其大。

所謂得其正,取捨是因資源的有限,在有限的資源中只有靠取捨,才能凸顯出何為當取處,才能在當取處得到更多的份額。這當取處,對於取捨的主體來說,不僅有著實際的現實價值,也意味著合適的才是最好的,於是同時有了精神意義和價值,如中國畫的留白而具備了一種外延性,這就叫附加值和溢價。所謂正,便是正在這裡。而資源是永恆有限的,哪怕再多、再大,唯有無限不落有限,無限則只是個趨向和方向而已。

所謂得其大,既然有所舍,便必然意味著有殘缺和遺憾。既然有殘缺和遺憾,便必然會生起動之機,而繼續前行、踐履與創造,以彌補缺憾。這便是易之「生生」與佛之「無住」,同樣是個趨向和方向,而天道正是趨向和方向式的,除此皆是相,皆為著相。是趨向而非實存,這是個大秘密。它不可說有,只是趨向而已;不可言無,明明真真切切,為一切存有之根基與背景;而道的性質,正是如此。既生生無住則通達,既通達自然就成其廣大,通往無有涯際。故王陽明云:「望道未見,乃是真見。」

陰陽的相伴、相隨、相生,是以這種形式存在的,而不是世人以為的靜態共存,就像做人的極致是大開大合,而不是和稀泥、老好人。或者說,這種靜態共存是有漏的、不究竟的,無漏之究竟處是在這裡。總結起來就是:靜態必有缺憾,而只能取捨;動態恆是必然,而永在完成中。取駕馭的是空間,舍駕馭的則是時間。

陰陽之道在取捨,世人卻都求的什麼呢?兩全。古人早就說「世事難兩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如何不是反陰陽呢?既反陰陽,便既不得其正,因而惶惶不滿,四顧欲求,不得那種自足之境。也不得其大,而成困頓自縛,眼前的局面打不開,內在的動力也不足。合之,正是世人的在患得患失中故步自封,而只能自甘墮落、消極頹廢。人之種種迷失與生之種種困境,便由此而生。

舉例來說,譬如當今在都市打拚的人,來自現實的壓力,以及對詩與遠方的嚮往。其中的糾結掙扎,人們都以為是來自現實的不得出,與理想的不可得。其實說到根本上,最重、最大的一方面,卻就是心底深處那種兩全的不自知的妄想,現實與理想的因素相比之反而是表面和次要的,可以回頭想想是不是。這裡不論所謂成功者與不夠成功者,皆是如此,只是程度不同、形態有異。

而假如懂得兩全是妄,取捨才是真,便就能心甘情願地按照自己的需求和狀況,去安排相應的合適取捨。人只要不再妄想了,其實心裡也就好受了,就算困苦,因為苦之實質就是還存在妄想,而心靈的彈性和承受力其實是足夠強大的。

假如你只能取現實,於自心進行內在的安頓,在這裡自造桃花源,便就是方向,現實則正是道場與修行,所謂大隱隱於市。假如你能夠取理想,便要明白有些東西是必要捨棄的,比如某些方便與享受,不要再在此處患得患失,這個亦是方向。強求兩全,必有損失處,此是定律。所以說,人要多考慮自己得了什麼,人卻往往都只看自己失了什麼;知足常樂與不足常苦,分界嶺就在這裡。隨取捨不同,而方向不同,而各有方向,這就是取捨之道中真正的指引處。這就叫不妄,這即是得真。古人所謂安貧樂道,安樂即是安樂於這裡,這裡有實打實的道理,而不只是架空而談的修為境界。種種世事,以此重新觀照之,必能得一更高維度的視野與胸襟。

愚人反陰陽,智者轉陰陽。於取捨之道,明此陰陽之理,而主動運用之,不再為其所迷、所困,坦然接受,從容順取,即是轉陰陽,即是真智者。

再譬如「好壞」二字。藏密有個觀點,叫業力是個好東西,因為「壞行為有一項好處,那就是能夠被凈化」,業力則就是好壞中的流轉。這個觀點,真是深明陰陽法則——對壞的凈化就是好本身,而不是離開壞別有一個好,舍此絕不能立起一個好一切陰陽,看透徹了其實都並不包含價值判斷,都是中性的描述。價值是人之所立,是人立於本位而建立自己的尊嚴,這是其根本,而不是用來作繭自縛的。然後可以說,世事無非好與壞兩種,好是必須以壞為基的,這就是其中的本質關係。注意是必須,而不是不得已下的可選項,而是從一開始、從源頭處就是必選項,世人幾乎全看錯了。

從天道法則來說,就像天地萬物所展現的那樣,大是由小所組成的,高是由低累加出的,寬是由窄舒展開的,遠是由近延伸來的,久是由暫綿延成的……就算是光明與黑暗這種看似非構成關係的陰陽,也還是沒有絕對的明與暗,明比之更明卻是暗,暗比之更暗卻是明,到底還是這種關係。你不能說只要大、高、寬、遠、久、明,而不要小、低、窄、近、暫、暗,沒有後者就沒有前者,這樣想顯然就是妄想。而世人無不抱有這樣的妄想,故而還是反陰陽。

這個道理,也就是說是非、善惡、黑白等種種,只在乎局部,若從沒有邊界、所謂無限之整體看,是不存在的。這就是為什麼古聖皆告訴我們無善無惡,善惡只是相、而本體不在相上是一方面,就是從相本身也不成立亦是一方面。同時,無善無惡又是由無盡善惡組成的,陰陽法則下其大無外所配是其小無內,這個其小無內即是「當下」,是人只在當下顯現的無相靈覺。故善惡又不能不有,只是需要是當下臨事即時的反應判斷,孟子所謂「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只有此處之善惡為真,除此皆屬妄想。這就是「為善去惡」、「致良知」等的依據所在。

從人事來說,即是壞是好延伸的鏈條、過路的橋,不通過屬於壞的種種,便不足以通往好。這路與橋,即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教訓之本質,教訓又是「學」之本質,不如此便不能成其學。有人會說通過讀書和端正態度不是可以規避教訓嗎?那麼追溯源頭,我們所讀之書的內容又是何來?正是先人一代代積累下的經驗教訓,多少試錯和彎路的結果。何況後人還常常不吸取教訓;何況有些東西不是親身經歷,是不會刻骨銘心、真正內化於身心的,所謂不撞南牆不回頭。

所以孔子只說「不貳過」,同一個錯誤不犯兩次,一錯再錯才是問題,錯本身則不是問題,而正是閱歷和資本。只說「無大過」,大小之間,即是由粗入精。於極精微處,這些所謂過,正是生機與變化的源頭與起處,正是易所謂知幾的「幾」,因為動則生咎、動才生咎。如此則步步都是過,亦步步都是學、步步都是長進;從本體看無不是過,從作用看則無不是學、無不是用;謂之腳跟點地,在行行復行行中化入生生不息。大過與小過之間,即是自覺自知程度的差異,大過常是無知無覺的業力使然,小過則是充分自覺自知下的無住無礙。精微處的業力,正是動力、道力,天地造化本源之力。禪宗講「眾生現行無明即是如來根本大智」,就是從這裡講。粗重層次的業力,正是精微道力的外現,就像天地萬物、世間眾生亦皆是大道業力所化,皆屬業力;精微道力又是大道的外現;悟道即是這樣一層層回溯,而從來沒有什麼可與不可。總之,就是一句話:必須改過遷善,但不排斥拒絕過與惡。

愚人反陰陽,智者轉陰陽。不再如愚夫凡夫那般遇到錯處壞處,只知懊悔排斥,妄想只有對處好處,而知其必然,統統轉為教訓之學,在錯而又錯中好而又好,把一切錯的壞的轉成更對更好的跳板,即是轉陰陽,即是真智者。

所以業力真正是好東西。能轉陰陽,才是真正「立業」與「創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不要小瞧那個擺地攤的中年人
真正厲害的人,都把不簡單的生活過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