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孩子恐懼是天生的,怕事是後天的。心理學給父母的三個解題思路

孩子恐懼是天生的,怕事是後天的。心理學給父母的三個解題思路

1、我兒子2歲3個月,最近他晚上不敢睡覺,總說他被子里有一條蛇。我和爸爸跟他說過很多遍被子里不可能有蛇,也耐著性子掀開被子證明給他看,可怎麼說他都不肯聽。2、我家女寶上幼兒園中班,最近變得特別怕狗,在小區里遠遠看到有人牽著狗走過來就趕緊抱住我的腿,有時我如果沒有及時抱起她,她就會崩潰地大哭。3、我兒子8歲了,每次吃飯前洗手或者去上廁所都不敢一個人去,我有時特意訓練叫他自己去,他會迅速跑過去三秒洗完手然後驚恐地跑回來。晚上還經常做夢,夢見恐怖的東西。問他到底怕什麼,他說:怕殭屍。

這些都是在我的付費問答平台上,家長諮詢我的問題。問題的最後,他們無一例外會加上一句:這孩子這麼膽小、沒出息,長大了可怎麼辦啊!

這篇文章我就帶您來了解一下:孩子為什麼會這也怕、那也怕?我們應當如何幫助孩子消解他們的恐懼?

首先要了解,恐懼來源於我們原始的天性,對人類繁衍有重要意義

恐懼這種情緒到底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呢?其實早些年心理學家們也吵作一團。

從情緒和表情的關係來看,恐懼、厭惡、憤怒等一些情緒是天生而原始的。

比如一個大猩猩拿到了一根腐爛的香蕉,它的眼睛會微微閉起,鼻腔那皺起來,這樣做的目的是減少有害氣體向眼睛和鼻子的侵蝕,是一種自我保護。恐懼更是這樣,一個人看到可怕的東西時,他的兩個眼睛和鼻孔都是張大的。眼睛睜大是為了擴大視野,更清楚地看到周圍的東西好選擇逃生路線;鼻孔張開讓更多的空氣進來,加快血液循環為戰鬥或逃跑做準備。可以看到,恐懼、厭惡這些情緒是跟人類原始的自我保護機制有關的,如果沒有這些"負面"的情緒,我們人類也便無法延續至今了。

所以有一些恐懼是根植在我們人類的內心中的,比如對死亡本身的恐懼,它會被孩子們用害怕黑暗、害怕狹小逼仄的空間、害怕妖魔鬼怪等具體的形式表現出來。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每個孩子的出生既是一種創傷,孩子在出生的那一刻被迫離開舒服的子宮,進入黝黑狹窄的產道被擠壓,出生後需要用自己的心肺來呼吸凌冽的空氣,那一瞬間是陌生的、瀕死的感覺,這種感覺會喚起嬰兒原始的恐懼。

如果在他生命早期得到了精心的照料,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孩子就會慢慢地意識到這個世界是安全的,我是被愛的,很多事物是可以被列入"可信任清單"的,從而將這種"我可能會死掉"的恐懼壓抑、轉化掉。

但如果這個孩子在出生的時候遭遇了更嚴重的創傷,例如早產、缺氧,或者在他生命早期沒有得到適宜的照顧,那麼這種創傷體驗就會積累下來,這個孩子可能就會更為敏感,對生活中的負性事件反應更為強烈。

事實上,兒童心理學的研究發現,12歲以下的孩子都很容易恐懼,而且每個階段都有他們特別害怕的東西。比如6個月以下的嬰兒特別害怕失去支撐,容易出現驚跳反射;2-4歲的還特別害怕動物,尤其是狗;再大一些會害怕雷電、怪獸、醫院… …到了7、8歲的孩子開始思考死亡,而且也特別怕死。

了解了這些我們就會明白恐懼是人類進化中一種至關重要的情緒,對人類的發展有著重要的適應意義。每個孩子都會恐懼,恐懼是我們成長的一部分,跟是否勇敢、是否堅強沒有關係。因此,面對孩子恐懼的第一個啟示是:要承認和接納他的感受,不要總是否定孩子的恐懼。比如:"哭什麼哭,不就是一個破玩具嘛,壞了就壞了,有什麼好哭的!"或者"不就是條狗嘛,一個男孩子哭哭啼啼的,丟不丟人。"

要知道,負面情緒只有被看見,才有可能真正被改變。

其次要了解:恐懼這種情緒是先天的,但具體怕些什麼是後天習得的。

最早搞明白這件事情的人是行為主義的創始人華生。他做了一個心理學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實驗——小阿爾伯特的實驗。

小阿爾伯特是一個9個月大的男嬰,他一開始並不害怕白色的、毛茸茸的東西。實驗開始了,華生和他的同事向小阿爾伯特呈現一隻小白老鼠,正當小阿爾伯特對白老鼠饒有興緻的時候,就製造一聲巨響把他嚇哭,等到安撫他平靜下來,再重複這個過程。

後來小阿爾伯特開始害怕小白老鼠,逐漸將這種恐懼泛化,發展成害怕一切白色的、毛茸茸的東西,比如說兔子、狗,甚至是皮毛大衣、聖誕老公公的白鬍子。

華生除了證明恐懼症是習得的之外,還做過另外一個實驗來證明恐懼症也可以通過訓練消除。

有另外一個小男孩名叫皮特,他一開始就害怕白色的老鼠和兔子。華生和他的同事逐步向皮特呈現這些"可怕的傢伙",每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就會給皮特一個喜歡的小東西,比如一塊美味的零食或一個有趣的小玩具。

一開始老鼠和兔子是關在籠子里的,並且跟皮特有一定的距離,慢慢的距離越縮越短,後來乾脆從籠子里拿了出來,到最後皮特甚至能跟它們一起玩了。到今天,我們把這種行為矯正叫做系統脫敏法。

小阿爾伯因為把每次隨之而來的巨響跟白色毛茸茸的東西建立起了聯繫而產生了恐懼,小皮特因為把可口的零食跟跟白色毛茸茸的東西建立起了聯繫而消退了恐懼。

這給了我們面對孩子恐懼的第二個啟示:害怕的背後一定有特別的原因。因而父母要做的,並非緊盯著害怕的行為本身去糾正,而是要消除那些造成恐懼的真正原因。

普通父母可以怎樣做才能有效安撫您恐懼的孩子呢?

1、 減少孩子恐懼感的來源,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

"你再不聽話,警察叔叔就來抓你了。""別哭了,大灰狼要來了。""你再不走,媽媽就不要你了。"這樣明顯的威脅和嚇唬,很多父母已經意識到了問題,從而有意識地減少了,但還有一個孩子恐懼感的來源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就是電視節目。

我的建議是盡量不要讓孩子看電視,電視節目會播放什麼內容成人很難控制。不要說電視劇、新聞中突然會出現一些暴力、恐怖的畫面,還有很多我們成人覺得很正常的內容也可能會給孩子留下創傷,比如我小時候曾被電視中報道的某處地震的畫面嚇到,我在寫作業的時候就不由自主地想像如果現在地震了,爸爸媽媽都死了留下我自己該怎麼辦,越想越害怕忍不住放聲大哭。當時爸爸媽媽聽了我的描述都笑話我杞人憂天,但只有孩子才能感受那一刻的恐懼和絕望。更不要提一些"著名的"動畫片充斥著大量暴力鏡頭,也可能讓孩子害怕。

更好的方法是根據孩子的年齡,給孩子看一些經過選擇的動畫片或早教內容,這樣更加可控。

2、 認可孩子的感受,不在認知層面跟孩子較勁

媽媽如果只是就事論事地跟孩子說:被子里不可能有妖怪,甚至屢次掀開被子證實給他看:"你看,我就說了沒有吧。" 就像你老公第N次忘了結婚紀念日,你責怪他不關心你的時候,他跟你說:"我哪有不關心你,我工資不是交給你了嗎?你還要我怎麼關心你?",你什麼感受?

媽媽也許可以換種說法:"哦,被子里有妖怪啊,那妖怪大概長什麼樣子呢?你能媽媽畫下來看看嗎?"

等孩子畫完,你或許可以說:"哦,就是它啊,那媽媽有辦法對付它。咱們現在試著把腳放到被子里,數一、二、三,大喊一聲咒語:妖怪走開!這個妖怪就被嚇跑了。以後你要是再遇到它,你就大喊這個咒語。"

3、 不要過分遷就和保護,幫助孩子突破舒適區

很多孩子的恐懼來源於未知,我沒有經歷過、我沒有感受過,所以就是可怕的。

比如孩子怕狗,如果父母一味保護孩子,遠遠看到狗就帶著孩子繞道,甚至父母因為擔心孩子害怕看到狗之後也顯得不自然,那麼父母的這種緊張和焦慮會通過身體姿態的僵硬、或者語音聲調的變化傳遞給孩子一個信號:"這個東西果然是很可怕。"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恐懼。

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逐步接觸,逐漸放鬆(參考小皮特的系統脫敏法),從狗的圖片到真實的狗,從小狗到大狗,從遠觀到"近玩"。這個期間切記不要批評和催促孩子,保持耐心,孩子不願意也沒有關係,下次再找機會,讓孩子慢慢適應。

做到了以上幾點,我們的孩子終將克服掉我們的恐懼,逐步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的成年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兒童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家表示:每個顏色代表著不同的性格,你真正了解你家孩子嗎
心理學家:7條可以幫助你的孩子獨自睡覺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