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阿毗達摩第二十二講-2-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心所

阿毗達摩第二十二講-2-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心所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阿毗達摩第二十二講(2)

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心所

終有一天,你會把你的有色眼鏡徹底地摘掉。

對於我們不喜歡的人,要怎樣的如理作意呢?我們可以想一想,這個人其實也是很可憐的,他一直在造不善業。他也一定在輪迴中承受了無數的苦,跟我們一樣,他也是一個受苦的人。所以如此想,你心裡會生起憐憫的心、同情心,生起悲憫,這種悲憫會抵消掉你對對方的排斥、抗拒和厭惡。這是第一種方法。

第二種方法,你可以想一下,這個人,組成他的身心五蘊都是在不斷的生滅,現在的他跟過去的他還是同一個人嗎?那你在抗拒的、怨恨的究竟是哪一個他呢?如果是過去的他,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已經滅去,過去的他已經不存在了,你的對象已經沒有了,那你的抗拒、討厭、排斥落實在哪裡呢?無處可落啊。那如果是現在的他,現在的他沒有對你造成什麼啊,他當下沒有做對你不利的行為啊,你為什麼抗拒他、排斥他、怨恨他呢?所以當作如此想的時候,從究竟法的角度來理解人、事、物的時候,我們對很多事情也是可以釋然的。

第三種方法是可以思維業果的法則。一切偶然都是有必然的。背後都是有必然的,沒有無緣無故的事情發生的。一切果都必然有它的因。人與人之間相遇也一定是有緣分的。緣有順緣也有逆緣。有好緣、有壞緣,有善緣、有惡緣,都是緣。既然是逆緣,我們就承受,因為我們不知道過去生,曾經對對方做了什麼。所以一定要明白世上沒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必然的。有果就一定有因。任何事情,任何人、事、物之間都是有因果關係的。因此遇到逆緣要學會面對、學會接受。接受了處理了,然後把它放下來。明了業果的關係,這樣的業果思維就是一種善心。如果這樣思維的話,我們的速行就會轉化為善心。

很多時候我們看人家不順眼,其實都是自己內心在作怪的,是自己內心的問題,不是對方的問題。但是我們經常把責任推給對方。比如說夫妻,我們經常抱怨對方怎樣怎樣,覺得所有的不愉快都是對方引起的。但是有沒有體察一下自己的心,體察自己內心的態度,對對方的態度究竟是否是正確的。很多時候我們給對方貼的標記並不是真實的,並不符合對方的真實狀況。很多時候,問題是出在自己內心的態度上面。所以我們要經常性的審查自己的內心,經常經常的審查自己的內心,對事對物對人的態度到底是否是正確的。

所以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是可以改變的。我們說業力是不可改變,對嗎?但是作意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可以把作意變成如理作意啊!如理作意一變,速行心就跟著變了,心的善惡也就變了,對嗎?你再造的業就是善業了。雖然你可能在承受過去的不善業在當下的果報,但是因為你的如理作意,可以使你在承受果報的當下產生的新業成為善的業。所以命運怎麼改?命運就是從如理作意改的,從心上下手改的。

《莊子》裡面有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個人,有一天他的斧頭不小心丟了。他就回想這兩天有誰來過我家,就想到隔壁的小孩曾經來玩過,而且斧頭不見後,他就再沒來家裡玩了,會不會是他偷的呢?他心裡起了疑惑,然後他就去觀察那個孩子,結果發現那個孩子走路鬼鬼祟祟、說話鬼鬼祟祟,心裡想肯定是他偷的,不然他怎麼會這樣的鬼鬼祟祟呢?於是他心裡就認定這個斧頭是那個孩子偷的。過了幾天,他去樹林砍柴,發現斧頭丟在樹林里呢。他回來之後,再看那個孩子,結果怎麼看,就不再是那樣鬼鬼祟祟的小偷樣子了。所以呢,他心裡顯現出來的小孩的影像都是他自己內心創造出來的,對嗎?他內心創造的並不是那個孩子的真實的影像,是他自己構想出來的影像。所以這就是我們的心理。有時候不要太相信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心也會給我們製造很多煙幕彈的,讓我們看不清事實。

如果我們不如理作意,很多人事物我們都會看不順眼。很多事情都會想不開,因為你經常會拿自己內心的標準去評判他人、去要求他人。很多人心裡都是帶著一桿秤、一把標尺的。他要外面的人所有的行為都符合他的要求。他會對別人有很多的要求,但事實上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桿秤、都有一個標準,誰願意服從他人的標準呢?所以衝突、矛盾就是這樣產生的。如果我們能放下自己內心的標尺,多多地如理作意的話,很多事情都是很好解決的。

六祖大師說,心平何勞持戒!這個心的平,心怎麼樣平?平的意思是什麼?就像一桿秤,一桿天平,要讓它保持平衡,它才會平穩。那我們的心要怎樣保持平衡呢?不讓它東翹一下西翹一下始終在搖擺呢?所以要經常審查自己的心。看看你的心,一回光反照,馬上看自己的心,當下心是不是平的,心是不是穩的,心有沒有煩躁。有時候很微細的煩躁,都會影響你對事對物的準確判斷。

比如你去上班,路上不小心跟別人碰撞,有了小小的口角。這樣一件小事,可能就會讓你一整天都不開心了,看什麼東西都不順眼了。但是如果這一天早上遇到了一個很好的人,他跟你有一個很開心很短暫的交談,但是很開心,所以你這一天都很開心,看什麼都順眼,即使有不順的,你也能及時輕鬆地把心境轉過來。所以這就是我們自己的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我們的心經常的會被外境所轉,跟著外境走,所以我們不能做自己的主人公,做不了自己的主。就是這樣,做不了心的主,心當下就反應過去了,定力跟不上心的變化。

所以種種的心理都跟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有關係的,如果我們經常如理作意,凡事往好處想,往道上會,那麼很多人事物就都是好的了。如果不如理作意,那麼很多東西看上去就是不好的了。

在究竟意義上來說,不如理作意就是作意對象是永恆的、是快樂的、是自我的,或者是圓滿的。但是這種作意是違背事物的本質的。為什麼呢?世間萬物的本質是什麼?是無常、苦、無我。如果我們能明白,一切事物就是無常的,就是變遷的,就是不圓滿的,就是不能主宰的,我們主宰不了的,當我們能深透的理解事物的這種共性的時候,我們對事對物的態度才能豁然開朗。我們對事對物才能經常的如理作意。

佛陀在如是語中說道:諸比丘,對於尚未達到而希望住於無上解縛安穩處的有學比丘,我不見有其他一種內在的因素能如一種因素如此多的幫助。諸比丘,此即是如理作意。諸比丘,如理作意的比丘能舍斷不善,培育善。

這段話的意思是,還沒有達到聖道而希望能夠住於解脫心境的人,只有一種內在的因素對他有幫助,這種內在的因素是什麼呢?就是如理作意,它能讓我們舍斷不善,培育善。佛陀很明確的說,他沒有見到任何其他的因素能像如理作意那樣,如此的幫助一個還沒有達到聖道的人的心住於解脫和自由之中。這是內在的因素。佛陀說內在的因素是如理作意。

那麼外在的因素是什麼?外在的因素佛陀說是善知識。善知識是一個想要修行的人最好的外在因素。那內在的因素當然就是心理的因素了,就是如理作意。佛陀說,如理作意的比丘能舍斷不善培育善。它能把我們的心帶向好的地方。

因此我們在平常生活時要清楚地運作如理作意,要培育如理作意。任何事情都要往好的方向想,往好的方向去思維、去作意。當我們遇到善的果報、好的事情時,不要得意忘形,因為知道這是善業的果報。經受誘惑的時候,也要提升自己的免疫力、抵抗力。這個世間是不可能圓滿的,過去的不善業隨時可能成熟,逆境惡緣這是我們經常會遇到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每天多少時候如意多少時候不如意,這是自己可以統計出來的。這些緣、這些業我們沒辦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如理作意來調整自己的心。我們的心境是可以調整的!遇到的事情可能好也可能不好,但是只要心都往好的地方想,多如理作意,這樣讓自己的心有一個良善的品質。心的品質不斷提升,那到一定的程度後,心自然而然地就主動造善業了,因為心形成了慣性的思維。

業與果經常是交織糾結的,我們現在遇到的果報和過去的業有關係。我們現在承受多少的果,就知道過去造作了多少業。我們未來會怎樣,從現在所造作的也完全可以推算出來的。所以我們現在造什麼業自己是可以決定的。已經當下變現的果報,我們要承受,但是我們要為未來做好鋪墊。在沒有修行之前,我們的心理習慣是:看到好的就忍不住貪著、起貪念、去執取;遇到不好的,就排斥、抗拒、批判,這些都是心的自然反應。所以我們的心經常在貪與嗔兩端之間搖擺。仔細觀察心,就會發現,我們心裏面生起的貪與嗔這些不善,真的是很多很多的,生起善心的時候往往是不多的。

當我們遇到善的果報時候,遇到好的所緣,遇到順境,心裡往往生起貪,但是當下又造了新的不善業。那遇到不好的所緣,心裡又生起嗔,當下又造了新的不善業。結果我們的生命就在這貪嗔痴裡面不停的輪迴。我們說輪迴不僅僅是一生又一生的輪迴,我們每一天也是在輪迴,我們的每一個心念也是在輪迴。我們的心念就是我們的身世。這個世間、這個生活是一團糾結的因果的亂麻。佛陀說緣起甚深。緣起甚深,因果其實就是緣起。這個一團亂麻糾結在一起,越擰越緊,把我們糾結在輪迴中了。

學了佛法,明了了佛陀的教導,我們就知道應該去改變,而且也應該掌握改變的方法。我們要改變的不是果報,因為果報我們要學習的只是承受。但是當你學會承受的時候,你的內心就已經在改變了,你學會接納的時候,你的內心就已經在改變了。

比如說遇到好的果報,那我們這一生可能會很有財富,我們用這些財富去做供養、去做布施,來對未來造下更好的善業。這其實不僅僅是未來的果報,在行善的當下,我們的內心其實已經收穫了這種善與美德的滋潤,對嗎?在你行善的當下,你的內心其實是很快樂的、是很愉悅的。所以且不論未來的果報如何,當下你已經得到了回報、得到了饋贈。

即使遇到不好的緣、不喜歡的人、不如意的事,我們也可以造新的善業。因為只要如理作意,我們的速行心就能改變,往善的方向發展。所以任何一種情境,無論是好是壞、無論是善是惡,其實對我們都是一種磨練,都是在當下修鍊這顆心。

達摩大師在《四行觀》裡面說,隨緣行。無論順緣逆緣,我們都明了只是在承受過去生的果報而已,果報受了,業就了了,但是重要的是當下我們不要造新的不善業。這樣做其實也就是依法而行了。當我們的心能夠如理作意的時候,無論多麼難以忍受的東西,你都能夠承受下來了,那這時候生起的就是善心。如果我們習慣性讓心追隨著自己的習性,在貪與嗔之間跳躍不停,看到好的就生起貪、生起執著,看到不好的就排斥抗拒,那麼這個業和果就沒完沒了。這個不善的業導致的果就沒完沒了了。

所以這個如理作意非常重要。今天學了如理作意這個心所,大家要善用。這每一個心所,還有我們學的色法,大家不要以為是名相,它們不僅僅是名相,它們全部貫穿在我們的生活之中,貫穿在我們的修行之中,貫穿在我們的身語意之中,全部都可以指導我們修行的。了解這些,我們就能知道,怎樣更有效的修行,怎樣能夠事半功倍的修行。所以佛陀說,能夠如理作意的比丘,他能夠舍斷不善,培育善。

學習阿毗達摩,有一句話很重要,「果報如此,速行可變」。大家要記住這句話。我們只能承受果報,不能改變果報,但是我們可以改變速行心,對未來業的走向進行改造。所以說果報如此,速行可變。

如果我們在承受果報的同時,心對好的生起粘著,對不好的生起不善,那我們就始終被圈在框框里,所以我們一定要如理作意,跳出這個框框,認清這個對象的本然,也認清自己身心的本然,認清世間的本質,認清業果之間的關係,這樣的如理作意,速行心才會始終走在善的道上。如此我們就能時時刻刻的積累善業。業是在心上造的,所以積累善業,也是在心性上積累的,這就是如理作意這個心所。

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願大家每天都能如理作意,把握好自己的生活,讓自己能夠每天累計無數的善業。我們一起來迴向!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育萬物 的精彩文章:

十分鐘讀完漢傳佛教史
2020年7月浙江嘉興圓通古寺精進佛七法會通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