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家:真正毀掉你的,根本就不是原生家庭,而是這三種父母

心理學家:真正毀掉你的,根本就不是原生家庭,而是這三種父母

在家庭環境中,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會對孩子的人格,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有些父母有暴力傾向,一言不合就罵孩子,或者用皮帶、竹竿等物打孩子,這不僅會對孩子造成身心上的極大傷害,嚴重的甚至涉及違法犯罪。

近年來,我們常常可以從新聞中看到這樣的例子:視頻中的孩子全身淤痕,慘不忍睹。

兒童侵犯行為的形成

校園欺凌事件頻繁發生,不僅是中國,全世界範圍內都存在這類現象。而孩子們之所以具有很強的攻擊性,父母的「榜樣作用」非常巨大。

那麼,兒童是如何習得父母侵犯行為的呢?班杜拉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他認為行為的原因是模仿,或者說觀察學習。他將觀察學習分為注意、保持、複製、動機這四個過程。

喜歡打罵孩子

在注意過程中,觀察者比較容易觀察與自身相似或者被認為優秀、熱門和有力的榜樣。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最好的老師,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對於孩子來說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孩子會模仿父母說的話,也會模仿他們的行為,因此那些喜歡打罵孩子的父母其實是在為孩子提供「絕佳的榜樣」。

班杜拉認為,自我概念低、有依賴性、焦慮的旁觀者,更容易產生模仿的行為,而孩子社會化不足,自我概念普遍較低,他們對父母的依賴性也非常強,因此幾乎所有孩子都會模仿父母的行為。

強化的可能性、外在的期望會影響孩子決定觀察誰和觀察什麼,而父母的期望則是要求孩子聽自己的話,因此孩子觀察父母的言行是必然的。

對於孩子來說,有暴力傾向的父母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進而引發了孩子們模仿的傾向。

在保持過程中,孩子記住了父母的暴力行為,對觀察到的行為在記憶中以表象和語言形式體現,儲存感覺表象,使用言語編碼記住這些信息。

在生活中,孩子們從父母的暴力行為中不斷學習,並將其儲存在腦海里,以便於以後自己做出同樣的行為

在複製過程中,孩子們將從父母那裡習得的侵犯行為表現出來,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影響複製過程。

在動機過程中,孩子們表現出侵犯行為或許會受到父母額外的關注,從而受到強化。

以上便是孩子習得侵犯行為的四個過程,因此那些有暴力傾向的父母對孩子進行打罵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他們的暴力行為為孩子提供了模仿的對象,而且對孩子的額外關注也會強化孩子的侵犯行為。

溺愛型

除了專制型的父母外,溺愛型的父母也會阻礙孩子的發展。這類父母給予了孩子過多的愛,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他們望子成龍,希望孩子將來能夠非常優秀,因此他們幾乎滿足了孩子所有的要求。但過度的滿足使孩子變得嬌縱,他們可能道德發展水平低下,以自我為中心,移情能力較差。

人格特點是自控能力差、容易衝動、依賴性強、缺乏毅力等等。這類孩子長大後適應能力比較差,進入社會工作之後可能存在很長一段時間的過渡期。

在人際關係方面,由於他們不能體察別人的情緒,可能會受到別人的厭惡。他們做事情的時候又不能堅持,因此他們比正常人要晚熟很多。

這一切都是因為父母太過溺愛孩子,當他們不得不一個人面對生活的時候,會面臨很大的困擾,因此父母在愛孩子的同時也應該有所要求,要在寬鬆與嚴格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責任意識差

還有一類父母,他們責任意識較差,自認為讓孩子吃飽穿暖即可,忽視了對孩子的關愛和教育,這種則屬於忽視型的父母。

他們對孩子的成長漠不關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或許把所有的時間都拿來忙自己的事,基本沒有時間陪孩子。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對別人有著一種不信任感,而且適應環境困難、興趣很少、自控能力也比較差。很多農村家庭就屬於這種類型,父母忙於農活和家務,而孩子也被要求幹活。

除此之外,一家人能夠溝通交流的時間很少,父母也不重視孩子的心理活動,長此以往,孩子就可能出現各種性格缺陷。

真正毀掉孩子的就是這三種父母,媽媽理應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她們必須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該主動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sychology and lif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家:你的長相,早已暴露了你是好人還是壞人
心理分析:為什麼兄弟姐妹當中,老大往往是最自私的?